(五代)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原文赏析(五代)韦庄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韦庄的《菩萨蛮》词,《花间集》共载五首,它们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都是围绕归家还乡这个中心来写的。反映了词人飘泊江南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起句“红楼别夜堪惆怅”,“红楼”是歌妓住的地方,不是指词人的家。《花间集》中,“红楼”一词曾出现过四次,这首除外,韦庄又有《河传》云:“玉鞭魂断烟霞路,莺莺语,一望巫山雨。香尘隐映,遥见翠槛红楼,黛眉愁!”毛文锡《甘州遍》云:“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醉红楼。”又《恋情深》云:“滴滴铜壶寒漏咽,醉红楼月。宴余香殿会鸳衾,荡春心。”这几首提到的“红楼”,显然都是指歌妓的住所。红楼的遇合,转眼已到别离之夜,而这别夜的惆怅是难以忍受的。下句“香灯半掩流苏帐”,便写的是这“别夜”的情景。“香灯”,是用香料制油点的灯,庾信《灯赋》就有“香添燃蜜,气杂烧兰”的说法。“流苏”,是以五彩丝线缉成的穗子,用来装饰罗帐。王维《扶南曲》有“翠羽流苏帐”之语。由“香灯”“流苏帐”可见闺阁的华丽、温馨。然此句的意境还在“半掩”二字。“掩”一作“卷”,两者角度不同。“卷”是着眼于打开的一半。“掩”,则着眼于遮盖着的一半,用在这里当然是“掩”字更好些。“半掩”置于“香灯”和“流苏帐”之间,既可指灯光掩映,又可指流苏帐半掩半卷;而灯光半掩与流苏帐半掩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朦胧的气氛,这正是一个互相倾诉衷曲的气氛,足以引起离别的惆怅。
接下二句“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是说黎明之时,词人即将离开红楼而去,美人流着眼泪和他话别。这里的“美人”,指的是红楼之人,而不是词人的妻子。温庭筠、欧阳炯、毛文锡等花间词人亦多用“美人”,他们或是用来指歌妓,或是用来泛指美人,都没有用来指自己妻子的。在唐诗中也是这样,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个“美人”,显然也是指随军的歌妓。
换头句,“金翠羽”,是琵琶的饰物,在捍拨上,多用金翠色的凤鸟图案,李贺有诗云:“蟾蜍碾玉挂明弓,捍拨装金打仙凤”(《春怀引》);牛峤月诗云:“捍拨双盘金凤”(《西溪子》),可见在唐代,捍拨上用鸟作装饰图案是很常见的。“琵琶金翠羽”不仅形容琵琶的美形,也让人联想到琵琶的美声,但这里只是一种暗示,下句“弦上黄莺语”才是明喻。它是用黄莺的鸣声比喻琵琶的声音。白居易《琵琶行》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句,韦庄正从此脱化出来。二句是说,美人拨弄琵琶,哀婉之音,犹如黄莺语于弦上。
末二句“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是美人别时的言语。“早归家”,不是要词人回到红楼,而是要他回到自己的家。绿窗下似花的人,也不是指“美人”自己,而是指词人的妻子。“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言外之意,绿窗下的人比我更美,你还是把我忘掉吧。美人果真是这样想的吗?显然不是,不然为什么要“和泪辞”呢?这话是反说。这样说,表现了美人自悲、自谦、自怨、自艾的心理,更加显出美人离别的悲痛。
前人在评价韦庄词时,常把他同温庭筠作比较。如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语也,其词品亦似之。”这些评价大体说出温、韦词的不同风格。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与韦庄此词内容相近,风格各异,两相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解读赏析菩萨蛮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一
在红楼分别的夜里心情怅惘,灯烛映照着半垂的帐饰散出阵阵幽香。美人通宵不眠彻夜长谈涕泣涟涟,执手相送时一钩残月还挂在西天。
琵琶上装饰着金翠色的鸟羽,琴弦上弹拨出黄莺啼叫般的妙语。一声声都好像在劝我早日回家,窗外青草映人眼帘等待的人儿正像鲜花。
二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但是非常用功,才气过人,不拘小节。广明元年(880),四五岁在长安应举时,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韦庄作一千六百六十六字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被时人称为“秦妇吟秀才”。后长期漂泊,在流浪中接受了民间诗歌的影响。昭宗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时才中进士。昭宗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时,为西蜀掌书记。在朱温篡唐后,天祐四年(907)九月,劝王建称帝,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定开国制度。
宋杨湜《古今词话》:“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擅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庄夺去。庄追念挹快。”
《十国春秋》也记载:“庄有美姬善文翰,高祖托以教宫人为词,强夺去,庄作《谒金门》词忆之。姬闻之,不食而死。”
武成三年(910)八月,韦庄卒于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阳,时年七十五岁。
三
“人似花”,明白如话,而蕴藉至深。花是美的,也是终究要零落的。人像花儿一样美丽,也像花儿一样容易凋零。比喻倚窗远望的闺中人盛年如花,青春易逝。
《花间集》收韦庄《菩萨蛮》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都是韦庄晚年追忆从前往事而写的。此为第一首。下面是其他四首: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古人称《菩萨蛮》五首,类似《古诗十九首》,怨而不怒,无限低回。陈廷焯说“端巳词时露故君之思”。这五首词,表面是写对一个美女的相思怀念,但是里边确实有一种很深切的故国之思。
四
燕乐,古人称为“胡夷里巷之曲”,主要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西域音乐;一是中原和江南的民间音乐。形成于隋唐之际,兴盛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五代十国是战乱时期,有两个地方比较安定繁荣。一个是自认延续唐朝正统的定都南京的南唐;另一个是建都成都的后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正诞生于西蜀。
公元940年,后蜀赵崇祚汇编十八家五百首词编成《花间集》。这些作家多出生于西蜀或曾宦游此地,故被称为西蜀词人,“花间”词派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五代时与西蜀“花间”遥相辉映的是出现在长江中下游的南唐词坛,以李璟、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在创作上注重自我真情的抒写,往往引起读者心中丰富的感动和联想。
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填词是偶尔为之。真正集中精力大量进行词的创作,并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当数温庭筠和韦庄。清陈廷焯评价很高:“宋词可以越五代,而不能越飞卿、端巳者,彼已臻其极也。”(《白雨斋词话》)
但是,温词创作个性不太鲜明,浓艳华美,较密较隐;韦词注重个人感情抒发,清新流畅,较疏较显,善用白描手法,带有很重的叙事色彩。韦词造语自然,突破了温庭筠词的雕琢。
韦庄的词,见词如见人:“夜夜相思更漏残”、“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道:“‘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韦词主观色彩强烈,写自己的悲欢离合,更容易诉诸读者的感情,这一切都为后来的词人开出一条新路。自韦庄发端,使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而自有其文学独立生命,经过李煜、苏轼、辛弃疾终成主流。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韦庄)全文翻译鉴赏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韦庄
系列:宋词三百首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赏析
这是一段艳情生活的回忆,是一幅夜阑泣别的画图。
小小的红楼,闪烁著散发出清香的灯光,流苏帐半卷著,这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下片用形象的比喻,写"美人"临别时一曲如泣如诉的琵琶。那琵琶是用金制的翠羽装饰起来的,弹起来如莺声娇软,宛转动人。整个曲子凝成一句话"劝我早归家。"绿窗前的人儿像"花"一样的美丽,也像"花"一样的容易凋零。零落成泥,美人迟暮,那就要抱恨终身了。
鉴赏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像清脆婉转的黄莺啼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叮咛自己早日归家,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倚窗远望,盼望归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李昌符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真州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