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飘逸

大道家园 2023-07-28 21:04:08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飘逸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飘逸

古代诗学概念。指卓然不群,飘然洒脱的风貌。唐代司空图《诗品》写道:“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所形容的“飘逸”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特立不群,离绝尘俗;其二,飘飘洒洒,自然无羁。杨廷芝《二十四诗品小序》:“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定。”其《浅解》释“飘逸”为“飘洒闲逸”,大略得其意。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标举诗之九品,其中亦有“飘逸”,其《诗评》比较李白、杜甫:“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对后代颇有影响,评李白诗风格者常提“飘逸”。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对李诗“飘逸”的品目,或许推衍自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司空图大概由此得到启发,所以有“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的形容。司空图对“飘逸”风格的形成及创造也发表了意见,认为它植根于创作者内心的品性和修养,是自然无伪地抒发出来的,如果有心求之,则必无收获。

飘逸作为一种风格范畴,其内涵是什么?中国古典诗学观念中是如何界定飘逸的【词目】 飘逸
【拼音】 piāoyì
【注音】 ㄆㄧㄠ ㄧˋ
【构成】 并列式:飘+逸
【基本解释】 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通常用飘逸来形容这个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谈中国诗中有哪些文学理论?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是诗人为了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采用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意脉理论研究的是主旨与内在结构形式的关系,其最深层的问题是诗歌中种种不符合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现象。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对意脉的概念及内涵、意脉的艺术作用、意脉的分类、意脉理论的核心(不连之连、不结构之结构)、意脉的存在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论证,试图建立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框架,并通过实证证明了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与本人的一项前期成果相呼应,证明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理论是同质的,都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
我曾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一文,借用西方意识流理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主体杂乱的意识活动,指出“从古代文论角度看,这属于意脉、结构范畴,讨论的是诗的结构与立意的关系。”1而本文则接着这个话头专论中国诗学的意脉理论。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这一复合词由“意”和“脉”两个字复合而成。脉的本义是血液在人周身流动的脉络,《说文》:“脉,血理分衺行体者。”《玉篇》:“脉,血理也。”大约在汉代产生了复合词“血脉”,“血脉”与“脉”便成了等义词。顾名思义,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意”即立意(主旨)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穿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
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然而古人言论之总和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客观存在。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试图建立中国诗学意脉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实证说明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的指导功能。
一、意脉的概念及艺术作用
(一)意脉的概念及内涵从今存古代文论文献看,意脉的概念起源于《文心雕龙》,其《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文”指文辞,“义”指立意,立意贯穿于全篇,如同人之血脉流淌不滞,故曰“脉注”。这里“义”和“脉”还是单纯词。《附会》篇论“命篇之经略”在于“附辞会义,务总纲领”,“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