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清)宋征舆《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7:52:04

(清)宋征舆《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原文赏析(清)宋征舆

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明末清初的历史,曾令许多文人感慨低回。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方官僚地主纷纷迎降。同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权。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陪都,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强于清人,对南方各省不乏号召力,但由于党争和内战不已,福王政权仅维持一年,南京城破,朱由崧被俘,东南各地,相继失陷。浙江鲁王、福建唐王、两广桂王先后被拥立,但大势已去,数年之间,相继覆灭。

宋征舆与陈子龙、李雯齐名,有“云间三子”之称,为诸生时,共倡几社,在南京有过风流文酒的生活。清兵南下,弘光覆灭,又成“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最新历史。作者怅想今昔,漫嗟荣辱,写成此词,作期当在中进士之前的顺治二年(1645)或三年秋。

上片以春写昔日繁华,就自身经历的旖旎风情,概言南明的烟花金粉生活。“春流半绕凤凰台”,起句点明昔日诗酒相聚之地。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下,晋升平(一说宋元嘉)中,有鸟集于此地,时人传谓凤凰,因起台于此,名为凤凰台。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出后,此地更成为诗人雅集之所,作者是几社领袖人物,以“凤凰台”发端,所言甚切。“十年花月夜,泛金杯。”此则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之意,而杜之“青楼薄幸”较实,此“金杯”较虚。自己花月金杯生活的背景,正是“念往昔、繁华竞逐”的时代。当年陈后主(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作诗,采其艳者制成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此词前三句的“春流”、“花月夜”,实已切其意,为下片“景阳宫井”伏脉。“玉箫呜咽画船开”,玉箫精美,画船艳丽,而“呜咽”二字,岂有“花开不复久”况味?画船开向何处呢?“清风起,移棹上秦淮。”秦淮河其实就是风月场,由文酒之会移向烟花之窟,南明文士的风流生活,于此可见。

下片以秋写今日凄凉,就亦真亦幻的种种意象,寄其亡国之痛。“客梦五更回”,换头当自李煜《浪淘沙令》“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而来,转接自然,虚实兼到。“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捣衣的砧声、塞雁的叫声,不止是“呜咽”而是凄厉了,大雁之渡江南飞,是为了避寒趋暖,国变方殷之时,百姓能展翅飞走吗?十年花月的生活已经结束,南明的繁华不会再来,作者将目光移向陈迹,将感慨寓于历史:“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祯明三年(589),隋军攻占台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人躲入景阳殿之井中,被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杜牧《台城》以“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讥之。凄寂、无人、废井、苍苔、秋雨、宫槐,与上片形成鲜明对照,“予欲无言”,而其意自现。

明季世丁末造,秦淮金粉尤盛往时,学士文人虽慨长安棋局不可问,却又在温柔乡中争掷缠头,复、几二社之似陈子龙者极少。此词反省之意寡,今昔之慨多,自不无缺憾。但能将亡国之痛寓于身世之感,由今视昔之中有深沉的历史意识,仍不失为现实主义的佳作。写来概括精当、转接得法、景中见情、虚实结合、兴寄深隐,读之令人低回婉转,感慨生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重山清·宋征舆 ① 春流半绕凤凰台 ② 。十年花月夜,泛金杯。
小题1: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绮丽浓艳的夜游图景。春色醉人,泛舟河上,繁花似锦,饮酒作乐,吟风弄月,玉箫相伴,一片温柔富丽。②它为下阕写景阳宫井的冷落荒凉进行了铺垫,暗示着国运的衰亡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贪恋享乐。
小题2:①“无人处,秋雨落宫槐”与上片“十年花月夜”的盛景形成强烈的今昔盛衰对比,表达了对亡国教训的的检讨与反思;②以景传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景阳宫中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寂寞的宫槐,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故国衰亡的凄伤。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和诗歌的作用的组合题目,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先描述诗歌的主要意象,然后总结意境特征,最后点明表达的情感,难点是意境的类型和诗人的情感。先看意象,词的上阕选取春色醉人,泛舟河上,繁花似锦,饮酒作乐,吟风弄月,玉箫相伴等意象,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绮丽浓艳的夜游图景。回答和下阕的关系,要先知道下阕的内容,下阕主要描绘的是现实的一片荒凉的情景,可知上阕描写的繁华是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理清这些内容组织语言回答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语句作用题目,结尾句应该和全诗的主旨有关,全诗的主旨是怀古伤今,结合注释,自己是一个亡国之臣,应该是总结教训。总体又是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分析景物的意境,然后说明要表的的情感,还要注意:一般怀古伤今的诗歌运用的手法有对比、渲染、以小见大等手法。此题现实的荒凉和上阕描写的繁华之景对比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综合这些,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对比、怀古伤今、以景结情、突出现实的凄凉和对过去的反思。结合全词内容回答即可。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注释

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旧山:家乡的山。

付:付与。

瑶(yáo)琴:饰以美玉的琴。

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赏析: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0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