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4:32:51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赏析(宋)蒋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喜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有谁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道路吗:青少年生于“富贵温柔之乡”,简直不知道世间还存在着一个“愁”字;步入中年以后,却饱经忧患,尝尽了人间伤乱离别的滋味;而到垂暮之年,更孤身只影地独栖僧庐之中——蒋捷这首词,就以“听雨”作为线索,又以“雨声”作为“道具”,形象饱满地写出了自己所身经的“人生三部曲”,妙在“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试看,它写少年时的豪华生活,仅用歌楼、经烛和罗帐三个意象,就把其富贵而旖旎的氛围和情致,尽情表出;写壮年时的飘泊流浪,又用客舟中所闻见的断雁西风和所感知的风雨飘摇,含蓄表出;而更妙的还在写其“鬓已星星”的晚年,又改用一种“波峭”的笔法来写其“哀莫大于心死”的近乎“麻木不仁”的心态,使读者从它表面看似“不动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状态中,越发深窥其内心深藏着巨大悲哀,也越加反衬了这位从富贵之家而坠入困顿的老人那十分凄凉的晚景和异常孤寂的心境。照理来讲,人的一生中所经所历之事何止千件万件,人到晚年回顾往事时涌上心头的思绪又何止千头万绪,但作者仅用了类似于今天电影“蒙太奇”的三个“镜头”,就把这“跨度”很大、“曲折”甚多的几十年生活,用短短一首小令精炼地勾勒了出来。这不能不使人钦佩其用笔之富有概括力和下字运语的精警优美。

但是,如果仅作以上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特别在宋亡前后所作的词中,自不能不“折映”进亡国的阴影;更何况,作者蒋捷,又是一位极富民族感情的爱国文人。因此,这首小令,不仅可作蒋捷个人的“身世三部曲”来看待,同时也可作为整个南宋晚期士大夫的“生活缩影”来看待——在宋亡以前,他们听歌赏舞。留连风月,过着富贵而风流的生活;蒙古南侵,社稷倾覆,他们就象西风肃杀中的断鸿孤雁一样,四处飘散;宋亡之后,这些人中的不少人又象蒋捷一样,甘当“遗民”,不仕新朝,默默孤栖在穷山僻壤、僧庐道观中,“痛定思痛”地“反思”着他们那紧紧依附在南宋王朝的“国运”之上的个人命运,“咀嚼”和“反刍”着自己那痛苦和不幸的人生遭遇……这样来读本词,就能倍感其深沉的感情蕴含和“历史深度”——它所咏写的,不仅是个人“听雨”的三段生活情景,而更是国破家亡后填塞胸间的无限辛酸与痛楚!

“帘外雨潺潺”,五代的亡国之君李煜曾用雨声作为他抒发亡国之感的“起兴”。现在,宋亡之后的蒋捷又一次以雨声作为他“串联”一生经历、进行“今昔对比”的线索和“道具”。雨声本是自然界极为平凡的事物,但到了多情而卓越的词人笔下,却会“开掘”出如此丰蕴的感情因素,“寄托”进如此深沉的历史内容,这是不能不使人拍案叫好的。

虞美人·听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婉约, 写雨, 感叹, 岁月伤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濛濛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意境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创作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183篇诗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代·王观《卜运算元·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运算元·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词三百首, 国小古诗, 国中古诗, 婉约, 送别, 山水, 写人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宋代·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宋代 : 张耒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写景, 感叹, 离愁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唐代·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南乡子·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宋词三百首, 婉约少女

《虞美人 听雨·蒋捷》原文与赏析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首小词抒写了他少年、壮年、晚年三个阶段,三种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悲欢歌哭,尽在其中。

作者运用时空大幅度跳跃的艺术表现手法,择取了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作为贯穿首尾流注情思的脉络,同是听雨而境界不同,感受也迥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一幅“歌楼夜雨图”,绘尽了香阁温软、酒楼轻歌的无限柔情;壮年坎坷,浪迹天涯,一幅“孤舟秋雨图”,又展示了多少风雨飘摇,辗转离乱的羁旅苦况;到了孤冷的晚年,则只留下了一幅索寞凄凉的“僧庐听雨图”了。这三幅画面,除了老来听雨僧庐下可能是实地实景外,前两幅更多的是取其意象。红烛、罗帐、夜雨、歌楼,这绮丽的风光给人的联想是青春与欢乐,但作者并非渲染公子哥儿眠花宿柳的放荡生涯,而旨在抒写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怀。然而,青春易逝,绮梦难温,壮年听雨又是一番情味,作者所描绘的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舟零雁等景象,与前一幅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虽无一语抒情,而一种茫然失落,苍凉悲慨的意绪扑面而来。这两种情境,当是作者当年曾经经历过的,但此时此刻回忆,与彼时彼刻的氛围场景又有异同,一经时间的酝酿和情感的催化,如陈年之酒,显得更为酽烈,所谓乐者更乐,悲者更悲也。那罗帐灯昏的温柔之梦和西风断雁的孤舟飘泊,在回忆中已被放大、加浓,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而超脱了一时一地的局限,因而具有极大的艺术容量。

三幅画组成一幅人生长卷,前两幅已包容涵盖了少年和壮年。那么,暮年岁月又怎样来表现呢?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现在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这便是作者晚年处境的自我画像。第三幅画,已不复有任何景物色彩的铺染衬垫,这白描式的勾勒,以及“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所透露的心态,使得这幅画面所传达的萧索清冷的况味从眼下一直延展到整个黯淡的未尽之年。

从字面上看来,这首词是依时间的顺序从少年写到老年,但从写作触发点来看,应是由今日之我追溯到旧日之我。作者抚今追昔,伤时感事,情怀的跌宕起伏自不难想见。“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已属痛定之后的慨叹,平平道来,却是沉痛已极。“悲欢离合总无情”,既是结语,又是提挈。作者在回忆往事,对照现在的情况下,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这里有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也有整个世局的沉浮兴衰,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是交织在一起的。也正因为一切“无情”,所以最后才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近似超脱的沉静之语。看来,在今夜的雨声中,作者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怅恨,最后就连怀旧所引起的内心愁苦也被雨水冲洗干净了,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空,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涟漪——这正是饱经忧患、痛苦已达顶点之后所进入的另一种无可言说的境界。

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与这首词的结尾颇为相似,但其感情的内涵和深广度却大有不同。此词写听雨已超出一般的离情别绪,而溶入作者一生的经历和身世之感,意境阔大而深沉,为同类作品所难以比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