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两宋·苏轼作词戏僧人

大道家园 2023-07-28 14:03:35

两宋·苏轼作词戏僧人两宋·苏轼作词戏僧人

苏轼在杭州时,曾带着歌妓去拜访大通禅师。大通禅师对苏轼如此不敬佛门清静之地极为不满,神色不悦,苏轼便作词并令歌妓演唱以戏大通禅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曰:‘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帮忙解释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
2.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又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
我的理解: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禅诗,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法”,是真实的,是清净的,法语自然嘛,可是人们都不信,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让我怎么对别人说啊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出自哪首诗句出《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作者为宋代文豪苏轼。

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常在麦田里走来走去,希望能找到一点荠菜;勉强学着那些僧舍里的僧人,煮一些山中的野菜羹。”

该诗全文如下: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宋·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白话释义:

春天才到,台阶下的竹笋已经长了出来;厨房里的咸菜罐倒在地上,一点咸菜都没了。

经常在麦田走来走去,想找到一点荠菜;勉强学着僧舍里的僧人,煮一些山中的野菜羹。

菜园里没有雨露滋润有什么好叹气的;时代与自身意愿相违,自然应该退守田园。

想看岁月的痕迹当然也有地方;鬓间的头发已经白了好几撮了。

作者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但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多次被贬。种种磨难和丰富的经历锻练出了苏轼积极乐观,苦中作乐的可贵精神,在本诗中亦有体现。苏轼认为即使菜园大旱,无菜可吃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是追随自己的意愿,不向世俗妥协。

扩展资料:

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免不了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正是其诗的可贵之处。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