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原文赏析(宋)晁补之
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晁补之因坐修神宗实录失实罪,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再贬监处、信二州酒税。这首令词即作于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在绍圣四年(1097)。
上片起首两句,写信州谪居情景。“江城”,指信州,因其位于饶江(即信江)北岸,故称。“无屋买”,既是说当地房屋很少,也是说自己身为“谪宦”,又不过是监酒税的微职,没有官府安排的家宅,自己买屋也很难。“残僧野寺”,言僧少寺荒。语本杜甫《山寺》:“野寺残僧少”。语序颠倒,语意不同。杜诗是写野寺之景,这里是写与残僧在野寺中相依。僧残而寺野,说明人际交往孤单寂寞,生活居处破陋不堪。诗人贬来信州,心境本已凄凉,如今又无屋可买,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寄居在荒山野寺,与残留下来的僧人相依而居,心境愈加凄苦。“松间”三句,写野寺谪居无事可做,有时松间捣药,竹间挂衣;有时山中漫步,山头坐眺,曾到溪流尽头,曾见云起幽壑。其中“水穷”两句,语本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是颠倒语序,变化其意。王维是行至水尽处,又坐看云起,随意所适,兴尽而返,心情悠然。这里则是说“水穷”之处曾经“行到”,“云起”之时曾经“坐看”,行坐不专为览流观云,而是在四处游逛中,水穷处,云起时都走到看到了,流露出生活空虚,百无聊赖,借此消磨时光的苦闷心情。
下片前三句写听幽禽夜鸣的感受。“一个”,点明为孤鸟。“缘底事”,乃因何事之意。“若来”,写闻声心烦,亦言其不当来而来。“醉”字点明夜里曾经饮酒。“耳边”,则言其鸣声极近,欲不听而不能。“月斜西院”,说明悲啼之久。诗人因遭贬谪,心情本来不好,夜不能寐,便喝了几杯闷酒,想借着醉意睡去,谁料飞来一只孤独无依的山鸟,夜鸣不止,又近在耳边,格外恼人。直至月斜西院,仍在悲鸣,而且愈啼愈悲,声声在耳,搅得他心烦意乱,夜不成寐。故而用愁苦不堪的语气反问山鸟缘于何事来耳边苦苦悲鸣。但又对小鸟的深夜孤鸣隐含着同情。也许,诗人从鸟孤声悲的凄哀中联想到自己的境况。在政治生活中,他不就象这只失群的孤鸟没有归宿么?偶作如是观,那末孤鸟的悲鸣在诗人心中便会化作心灵的颤音,勾起的定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满怀愁绪。总之,这三句是细针密线,层层绕结,哀婉深曲,凄楚感人。末结两句,袭用范仲淹《越上闻子规》成句,但一经移入,即融合无痕。苏东坡、黄鲁直、辛稼轩都喜欢用这种手法,夺胎换骨,自成体格。通过袭用成句,点破乡思,也挑明“幽禽”,乃是“夜半犹啼血”的子规,难怪它“月斜西院愈声悲”了。此番意思,一直含而不吐,至此方才点出,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雍陶《子规》云:“思归声引未归心”,“尔正啼时我正吟”,词中的幽禽与诗人也恰似这般情景。子规的声声悲啼,牵动了诗人的愁肠,触发了他的乡思,愁上加愁。再细味末结三字,虽说“不如归”,却又不得归,这就使刻骨的乡思与谪宦江城的苦楚纠结在一起,心中的矛盾痛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而这一切愁惨凄楚又都包含在“不如归”三字之中,收束之妙,深得词家三昧。冯煦论晁补之词曾说:“晁无咎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过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所说“沉咽”二字,可谓点到此词要穴,令人叹服。
〈临江仙 信州作〉——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谪信州期间的作品,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思归故里的思想感情。全词采用侧面抒写的手法,同时又多处运用前人成句,且做到玉润珠圆,天衣无缝,表现了词人怀归思远的浩茫心事。 上片以一种表面上谈泊的意境,表露着自己旁徨苦闷的心情。起首二句说自己谪宦江城,困窘无依,只能与残僧野寺相依存。这一夸张的说法,流露出一种委屈孤愤的情绪。下面三句所描绘的是似乎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生活:松林捣药,向竹丛漫步,但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眺远,便分明突现出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下片跌进一层,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构思工巧此词,用一个颇带激情的强问句于过片处,“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即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创造的看来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使词意宕开一步,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确是“承上接下”,才高一筹。 “醉耳”二字用得尤好。古来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常爱称醉,可实际上他们正是十分清醒地承受着痛愤的折磨。此处的“醉耳”亦如此,因为他如果真醉了,又焉能为幽禽的悲啼所震动!接下去的三句明里写鸟鸣,暗里写心声,层层深入,“月斜西院愈声悲”,一个“愈”字,说明幽禽的悲鸣一直萦绕耳边,随着时光的推移,愈来愈使心灵强烈震颤。走出世归隐与世无争的道路吗?青山虽然无限美好,放浪山林的生活虽能使自己暂离仕途的烦恼,但终非自己的宿愿,“不如归去”,一声布谷的哀呼,喊出词人不甘就此度过余生的郁闷。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前人成句或化用他词语,表达了词人愤郁难抑、百无聊赖,心事重重而又思归不得的苦闷。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临江仙古诗原文赏析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前言】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是宋代词人晏几道(一作晁补之)的作品。此词当是酒席间的赠人之作。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全词通过描述作者与友人的酒筵欢会,表达了对人生相聚苦短的心理感受。
【注释】
⑴这两句一作“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稀,一作“移”。
⑵这句一作“试从今夜数”。
⑶相会:相聚。
⑷这句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
⑸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近,一作“尽”。
【赏析】
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植《赠白马王彪》精品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