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徐俯《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01:56:23

(宋)徐俯《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徐俯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树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鉴赏

徐俯(1075—1141),字师川,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他是诗人黄庭坚的外甥,为人磊落有才气,诗词都好。官端明殿学士、权参知政事等职,有《东湖集》。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开端两句,被人赞为“工于发端”,其妙处也许是创造性地融合了两联古诗的意境。江淹诗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休上人怨别》)。李白诗云:“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送韦八之西京》)。比起原来的两联更见精练奇警,同时也暗示了全篇怀人的主题。如果肯定他在怀人,那么以“绿树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两句,便可设想他所思念的人,也可能是在“千里莺啼绿映红”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去处吧。因此这绿阴占春、草长莺啼的景色,才引起他对伊人深情的想念。

那位被词人想念的究竟是啥样的人呢?下阕开始两句就作了回答:“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呵,原来他想的是一位像曹子建《洛神赋》里所形容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宓妃似的佳人。她的步履是那么轻盈,而她的娇声又好似“如簧”的莺语。这样美妙的丰姿声口,眼前却无由得见,无怪他要对“草满莺啼”的春光感到极端怅惆了。“不见”、“空忆”是何等空虚失望的语气!最后,他不能不直吐满怀怨气:“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但妙的是他不说自己在牵肠挂肚,刻骨萦思,反故意把责任推给柳外的“重重叠叠山”,嗔怪它不替他遮断那相思愁苦的来路。尽管他始终不肯直说对爱而不得见的人是如何在痴恋着,但从上面“生尘步”、“如簧语”的亲切形容,以及前后“百种愁”,“愁来路”等夸张性的描写,可见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确实值得他如此搔首踟蹰地颙望和关注。近人评篇末“柳外”三句,写得“波谲云诡,把那种割不断、按不下,无可奈何的情思表现得活灵活现,荡漾遥远”,的确称得上是词中写情难得的警句。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原文赏析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原文赏析1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宋] 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写离愁,但能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刚健质朴的意境。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在胸中,怎么会挂在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至的感情,亦有所本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诗云:“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写他的心“西挂咸阳树”,全赖“狂风吹”三字作为动力。而徐俯词中的境界则相对静止 ,没有强烈的动词 ,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在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 。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 ,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 ,空忆如簧语 。”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 。“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语出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如簧语 ”,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 ,有如音乐 ,语出《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但把原来的贬义改为褒义。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在主人翁的胸臆 。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 ,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在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在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 ,浑然一体 。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原文赏析2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赏析

愁本无形,词人却使之有形,如斜阳下的烟霭,挂在他目眺所极的远山树头。绿叶阴阴、草满莺啼,举目之间,绝无惹愁处;然叶也、草也、莺也,皆欣欣自得,全不顾我的愁怀,唯国伊人已杳不可见,那挡住他视线的远山烟霭,便化作了无穷闲愁。刚才它还挂在树梢,转眼之间,它已如波起云涌,直奔词人而来,纵有重重叠叠的群山为阻,也遮不住它的奔涌之势。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求《卜算子》 徐俯 的赏析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作者】:徐俯 【朝代】:北宋 【体裁】:词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
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
⊙●○○▲。○●⊙○▲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
--------------------------------------------------------------
【注释】:
1. 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
2. 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
【赏析】: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
【简评】:
此词写离愁,但能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刚健质朴的意境。愁本无形,词人却使之有形,如斜阳下的烟霭,挂在他目眺所极的远山树头。绿叶阴阴、草满莺啼,举目之间,绝无惹愁处;然叶也、草也、莺也,皆欣欣自得,全不顾我的愁怀,唯国伊人已杳不可见,那挡住他视线的远山烟霭,便化作了无穷闲愁。刚才它还挂在树梢,转眼之间,它已如波起云涌,直奔词人而来,纵有重重叠叠的群山为阻,也遮不住它的奔涌之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4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