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蔡邕冤死狱中先秦两汉·蔡邕冤死狱中
董卓被诛后,蔡邕曾在司徒王允府中为之叹息,王允大怒,将其收付廷尉治罪。大臣们都为蔡邕求情,认为蔡邕有旷世奇才,而且熟悉后汉历史,应当给以机会让他续成汉史。但是王允坚持治蔡邕之罪,结果邕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后汉书·蔡邕列传》曰:“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
《后汉书·蔡邕传》的译文,快点急用,帮帮忙是真名士自风流:蔡邕
作者:原震侠
鲁迅先生曾不无愤慨地揭示出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一面:“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器叛徒的吊客;观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然而,“少有”不等于“没有”——三国时的蔡邕就是一个“抚哭叛徒的吊客”。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人。在一般老百姓当中,蔡邕的名气恐怕还不及他那哭哭啼啼唱《胡笳十八拍》的女儿蔡文姬,然而在学术界他却是鼎鼎大名的经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私人藏书家。
蔡邕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拜太傅胡广为师,兴趣广泛,喜好辞章、数术、天文,还擅长音律。他是汉末“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的儒学新派人物,名望不比马融、郑玄低。他曾受当时的司徒桥玄邀请,应征入朝,校书东观,经他整理校勘的经籍,他还亲自书册于碑,镌刻后树立在太学之外,给社会提供一个范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系汉灵帝年号,公元172-177年)。碑始立,每天前往观摩者,车辆有千余乘,填街塞巷。古人比现代人更崇尚学问,于此也可见一斑。
但蔡邕的正直却成了当权宦党的眼中钉。他曾被陷害下狱,曾被流放。宦党分子还不肯放过他,派刺客一路追来行刺他,然而那位刺客却为蔡邕的高义感动,不肯下手;宦党分子又贿赂当地官吏企图加害于他,但被贿赂者也敬佩蔡邕,反而把阴谋告诉了他。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他逃亡到东南吴会一带,一住十二年。就是在那里,他从农人烧木材的爆裂声中听到了良木之音,用火灶里抢救出来的美桐制作了音乐史上著名的“焦尾琴”。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等著名学者都是他的学生。因他后来官至左中郎将,后世又称之为“蔡中郎”。
鲁迅先生曾说他思想挺解放,写的那现篇《协初赋》、《检逸赋》也够叫人看了心惊肉麻的。一曰“色若莲葩,肌如凝蜜”,是秀色可餐;二曰“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余心悦于淑丽······昼聘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若不是题目望有“检逸”二字,真要让人以为是登徒子写的色情文章。
《龙城录》说:蔡邕还特好酒,每有邻人以酒食相如,邕必欣然前往,及饮归,必大醉,常常醉卧路边,因此得了个“酒龙”的雅号。
一直以来正统的评价对蔡邕都不太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做人若不是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评价都不会太好。北宋时民间还把蔡邕说成是不忠不孝之人。早期戏文中多有有关蔡邕的戏。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第一本就是“赵贞女,蔡二郎”,并注云:“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摘自钱南扬《元末琵琶记校注》前言)。
蔡邕被写成了“陈世美”,他上京赶考(汉时做官采用推荐征辟制度,即所谓的举“孝廉”,用不着赶考。这也可证明戏曲家乃信口雌黄,随口乱编),贪图功名富贵长年不归。其妻赵五娘在家支撑门面,蔡家父母双双亡故后,赵五娘千里寻夫,蔡竟不认,还马踏五娘。最后,蔡遭雷殛而死。后来,连《桃花扇》里妓女李香君在南京桃叶渡送别侯方域侯公子时,也唱着《琵琶记》中的曲子,告诫侯方域侯公子不要学蔡中郎“学不补行”。
那么历史上的蔡邕究竟有什么“行”不佳的呢?根据《后汉书·蔡邕传》的记载,“蔡邕性笃孝”,母亲滞病多年,蔡邕在病榻前侍候,常常连睡觉都不解襟带。母亲死的,他在母亲的坟冢旁结庐守者,一举一动都符合礼议。他与叔父堂弟同居一处宅第,和睦相处,三世不分家产。“乡党高其义”。可见,其人的品行是很好的。然而,为什么后世会对他有这机关报谣传呢?——说来也很简单,是因为蔡邕把自己跟董卓搅在了一起。
蔡邕不是董卓的亲信,却偏偏在董卓暴尸于市,亲信“见败兆纷纷逃亡”作鸟兽散之际,却抚尸大哭。《三国演义》说王允“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其实并非史实。《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还未被定罪,却先在狱中死了。看来是自杀——士可杀不可辱,要不然怎么是“(王)允悔,欲止而不及”呢!
蔡邕为什么去哭董卓呢?《蔡邕传》记载他在汉灵帝朝中曾被宦党迫害,受了“髡刑”(被弟光头发),戴枷锁与家属一起流放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磴口北)。董卓立献帝把持朝纲后,很看重蔡邕,硬逼他出来做官。其实蔡邕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性格上讲喜欢“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对邪恶的权贵势力更是避之犹恐不及。早在汉桓帝时,当权的宦官、中常侍徐璜等人听说蔡邕善鼓琴,便去对皇帝说要征召他进京,让陈留太守督促发遣。蔡邕不得已,只好动身,但到了偃师这个地方,还是称疾而归了。但这一次,暴戾的董卓却容不得他推托:他要么应征召入朝,要么死路一条。蔡邕毕竟没有勇气作无谓的牺牲。所以,他进京了。董卓为了收买天下士子人心,对名重天下的蔡邕果然十分敬重,“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连升三级,官拜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屡次想“遁逃山东”却终于不能。
蔡邕去哭董卓多少是因为感怀“知遇之恩”——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按照《后汉书》上的说法叫“意气之感,上所不能忘也”。
凭良心说蔡邕是个好人,而好人却得不到好人的赏识,偏偏要一个董卓这样的坏人来“知遇”,这种悲剧又岂止发生在蔡邕一个人身上!
蔡邕在这种时候去哭祭董卓,更说明他是一个忠诚有信义的好人,历史上的王允王司徒当然也是个好人,而好人却偏偏不见谅于好人!
再说回来,好人未必全好,坏人也未必全坏。历史上的董卓也并非如《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面目可憎、一无是处。他一上台就扭转了宦官政治的黑暗局面,为陈蕃、窦武平了反。后又擢用了蔡邕、郑泰、何颛等一批清流名士。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那么也不应以百恶掩一德吧。蔡邕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太明是非了。在他心目中,一是即一是,一非即一非。所以他才去哭祭人人喊打的董卓。
从某种意义上说,蔡邕的勇气十分值得敬佩,司马迁当年为李陵说话也是凭这种勇气。据史传,伏尸哭祭在两汉倒是常见之事,如田畴在公孙瓒的刀口下哭刘虞,跟了曹操后又去哭袁尚;袁氏故吏王修也哭祭过袁谭等等。那时也并无因犯此罪可诛之律,恐怕是后来对“抚哭叛徒”者的惩罚加重了,终至与“叛徒”一样对待了。于是,“吊客”也就越来越少了,后世人看蔡邕也就越来越不可理解了。
陆放翁有一首诗单表此事: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蔡邕身后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我蔡琰,字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后汉书》上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似乎逃不脱红颜薄命、天妒英才的宿命,这位蔡文姬命运多蹇。先是嫁给河东卫仲道,但很快成了寡妇,因为尚未替卫家生下儿子,于是便一身轻松,回家归宁。但到了兴平年间,天下离乱,蔡文姬竟被匈奴胡骑掳走,献给了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地十二年,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秉政,曹操当年在京城与蔡邕有旧交,又痛惜蔡邕没有子嗣,便派使者出使匈奴用金璧赎回了蔡文姬,将她重新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后来凭着超人的记忆力,将蔡邕生前已毁于离乱的四千余卷藏书中的四百余篇默写缮书下来。“文无遗误”。泉下蔡邕聊可欣慰,谁说生女不如男?
蔡邕是哪个朝代的 导语:曾有人士这样评价蔡邕:一文学士,所陈奏议,未始非守正之谈,然或嫌迂远,或涉虚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犹有余憾焉。那么,蔡邕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蔡邕是哪个朝代的
两汉
(二)蔡邕简介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遭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迁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三)人物成就
文学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他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以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黄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
《蔡中郎集》
蔡邕收集汉朝历史,没有看见写下来作后史。只有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没有保存下来。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共104篇传于世。[39]
蔡邕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家存藏书还有四千多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绍仪《全汉诗·卷七》亦载其作品。严可均《全后汉文》卷69~卷80对其奏疏词赋等作品多有收录。
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均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书法
艺术创造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作品行情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经学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