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赏析(宋)潘阆
酒泉子·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有一首写观潮,本来并不稀奇,因为杭州的“绝景”中,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当时有口皆碑。观潮是传统节目,写杭州诸景,自然拉不下这个好景,从十首词整体来看“长忆观潮”这一首也没有特别之处。十首词全部从“长忆”某处、某事开始,接下来描写所忆及的景况情状,最后又总是回到别后忆念的目前心境中。在描写所忆之情景上,这十首词也基本上用了一个套子,就是上半阕漫笔写全景,写一个较松散、较阔大的场面,下半阕则选择一两个有声有色、富于动感、集中精炼的点来写,好比画龙点睛的手法。象这首词里写到的观潮时节,人们倾城而出,聚集在钱塘江畔,引颈观望。潮来之时,铺天盖地,汹涌而至,似顷沧海之水;声势浩大,轰然而来,似是万鼓雷鸣,都是上半阕对整个观潮场面的描写。而下斗半阕则笔脉一转,把视线集中到弄潮儿和他们手中的红旗上。这些勇敢的弄潮儿不仅跃上潮头,倏然挺立,而且手中的红旗滴水不沾!这种写法也常见于古典诗词中,由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无声一有声、一无色一有色的对比,最容易使诗词产生变化灵动的意境,“长忆观潮”及其它九首回忆杭州的词很自然采用了这一传统的写作手法。
但是,潘阆到底有他别致独特的地方。宋人《古今词语》说:“潘逍遥(阆字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并非虚论。观钱塘江潮而作诗填词,在唐人中就有。白居易有《咏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可见观潮给诗人带来的是对时光无情消逝的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而苏东坡在《咏中秋夜观潮》诗里也流露过“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这种感叹人生不长的心境。由自然界源远流长与人生短暂易逝的对比而产生凄凉、忧伤之感,是孔子以来文人们共通的体验,在诗文中表达、表现这种体验也基本成为这类题材写作的“定势”,每年八月间钱塘观潮也常引起如是感想。不仅如此,人们对弄潮儿生命的担忧更影响了观潮的情绪,苏轼就说他们是“冒利轻生不自怜”,根本不足为观。据传治平年间郡守蔡端明还发布了《成约弄潮文》,斥责他们是“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规定再有敢弄潮者,“必行科罚”。一则以伦理、一则以科罚,试图禁止“无赖不惜生命之徒”在翻腾潮水中的颠簸嬉戏。但是,潘阆观潮,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派气象,潮水的更叠涨落并使他感到失落惆怅,弄潮儿们在他眼里也不是一帮轻浮逐利之徒,他感慨于江潮的浩大声势,也感慨于弄潮儿的精湛技艺,那种顷沧海、震天地的凛凛威风,那些智慧、勇敢的机敏形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潘阆没有走惯常的“定势”,他从浩荡的江潮中感受到的虽然也是阔大宏博的气度,但他也没有无端指斥弄潮儿的“轻生”,却在那些冒险者身上感受到了人类强健的生命力。正是这一自然与人类创造的奇观,在他的梦里一次次引起心灵的震憾。读这首词,不难体会到词人的这番感情经历。
有趣的是,潘阆这首不同凡响的词也受到不同凡响的欢迎。《皇朝类苑》记载有好事者“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泳潮图,”。从后人对观潮的记载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首词的深刻影响。比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观潮》的描写几乎就可以看作是这首词的详细注释。所以,这首本来不足为奇的词会成为同类题材中最著名的作品,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阆
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宋词欣赏《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以下是我提供的宋词欣赏《酒泉子·长忆观潮》,一起来看看吧。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