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萧泰来《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7 14:37:41

(宋)萧泰来《霜天晓角·梅》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萧泰来

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 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 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这首咏梅小令的特色在于它渗透着词人强烈的主体意识, 全令好像处处都在写梅,实则处处都在写词人自己。然而它又贯 穿着形象的逻辑性,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一种隐喻式的象征。

上阕集中写梅的凌霜傲骨。“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开首两 句就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贞品格作了形象的概括。“千霜万 雪”,极言梅花处境的恶劣,它承受着千番风霜、万片雪花的重重 包围,受尽寒冷的折磨。“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写出梅 花迎寒怒放的嶙峋傲骨。“瘦硬”二字用得极为独特,词人不写梅 花清香,也不写它的明艳,而只就枝干着笔,这就使描写对象具有 了形象独特性,而“浑不怕、角吹彻”则把斜阳画角哀响中梅花的 灼灼光华作了含蓄的暗射,把声音也作为梅花斗寒傲立的反衬。

下阕集中写梅花的孤高与特立,梅花既有清艳出尘的风韵, 因而它就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它不需要任何伴侣,连影子都和它 告别也在所不惜,它的知心者只有天际的明月,风尘中的一切都 不能理解它的高洁。“原没春风情性”三句进一步写梅花特立不 群的品格。“春风”这里罕见地成为一种贬义对象,而“海棠”则成 为趋炎附势者的指代物。梅花岂能共海棠叙谈,意味着词人不能 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徒交往。至此,梅花傲岸、孤高的形象已经 完全体现出来,而词人主体意识的外化就不言而喻了。

译文《霜天晓角•梅》范成大词作: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萧泰来词作:
千层霜打万层雪裹,梅花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亏得它生来一副瘦硬的骨骼。它什么都不怕,即使用号角将《梅花落》吹彻,也要坚持绽放枝头的花朵。面对严霜酷雪,它全无惧色,傲然挺立,生机勃勃。它超凡脱俗清白高洁,它枝干横斜的疏影也很特别,它在万籁俱寂中孤独开放,理解它个性的只有与其相似的天上明月。它原来就没有在春风中邀宠的性格,怎能相聚一处,与海棠相互诉说?

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①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释

①萧泰来(生卒年不详),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今江西清江)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理宗时任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

赏析

古人咏梅的词作甚多,但脍炙人口的则不多见,萧泰来这首咏梅词堪称佳作。

上片首二句写梅花生长的环境。“千霜万雪”一句,“千”和“万”极言霜雪降下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从时间、空间、数量等多个角度渲染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次句“寒”字,一字道破梅花饱受摧残而生的状态,为下文积势。

后两句“赖是”一笔转折,写好在梅花生来就是这般铮铮铁骨,经得起霜雪折磨;“浑不怕”突显梅花傲骨,铿锵有力。此二句极写梅花不在恶劣环境下低头的高尚品格。

下片以“清绝”二字领起,突显梅花清丽绝尘的个性。“影也别”三字更进一层,词人写梅花与众花不同,就连花影都与众不同,意味梅花的超凡脱俗是由内而外的,体现在各个方面。“知心惟有月”,词人写梅花高洁,自然知音难寻,因此惟有月亮才能懂得梅花之心。月光、寒梅,词人为人们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图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结尾两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落凡尘的个性。“如何共、海棠说”则将梅花与娇美之花做比,突显梅花逼人的傲气。

这首词借花喻人,表达了词人如梅花般遗世独立的高洁之气,意蕴无穷,耐人玩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ici/54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