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作者简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和王维一起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的诗风格清淡、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在唐诗中自成一家。
【字句浅释】
解题:这首七言古诗通过描写作者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异于常人的人生归宿。鹿门:即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作官,携家进山“采药不返”,隐居山中。从此鹿门山就成为隐逸圣地。作者本来隐居在岘山南园,后来决心追步庞德公的行迹,也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渔梁:位于岘山南园和鹿门之间的一个渡口。烟树:朦胧月光下,树木象在烟云缭绕中一样。岩扉:岩石上的门。寂寥:寂静;空旷。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这里指庞德公和自己。
【全诗串讲】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言外之意】
本诗以浅淡的语言、自然的结构、富于暗示的写景,把作者内心的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动人地活画出一个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在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方面,这首诗是很成功的。
一方面是悠扬的钟声从山间古寺中传出,回荡在山林间的梵音提醒着人们:世间还有返归本源的修炼之路;另一方面是渡口俗人抢渡回家的喧闹争吵,使人想起尘世间眼光短浅的无休止的争斗和随之而来的无尽的烦恼。一边是常人踏着沙岸回尘世之家,另一边是隐者乘着渡船回返归真之家。归隐圣地的月下风光,飘然有仙气。岩石上的门、松林间的幽径,在常人看来都给人“寂寥”的感觉,但在“幽人”自己的体验中则是恬然而超脱、闲逸而自适的。通过这种不断的对比,两条迥然不同的人生归宿之路便清楚地摆在读者面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1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什么是《台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