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为什么要学诗(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

大道家园 2023-07-25 16:21:09

为什么要学诗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 ”关于学诗,新诗自不必去学,三岁小儿也能写上几行。但对于古诗(风、辞、赋、绝、律、词、曲),进入现代社会后,势渐日微,几成绝响。如骆宾王七岁能吟《鹅》者,则更无可能。所以说,学诗是一门大学问,不学则不能入堂奥,不学则不能兴观群怨,不学则不能正心修身。当代作家王小波也曾说过:“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还须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无处不在,诗就在我们的周围,如何去作诗?如何以诗言志寄情?这是摆在学诗者面前的课题,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当下学诗作诗,一不能做官,二不能赚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已经不复再来。学诗有何用?我们为何要学诗?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诗者来说,只有回答为何要学诗这个命题,才能够用心把诗学好作好,才能够把诗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诗,写出伟大而有力量的作品,做一个真诗人。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就是这个道理。

为何要学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不虚假,真诚之意。学诗,就是做人,做一个无邪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近代王国维说:“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就是讲做人与做诗的辩证关系,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诗,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诗人龚自珍也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诗境即人境,人诗合一。人之一生,无须有多大作为,但须有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无关道家三界:天界、人界、地界;也无关佛家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更无关诗家三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诗,能让人拥有一个思想上的境界,属于自己的境界。境界之高低,在诗作中都会有所反映和折射。

为何要学诗?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借诗言志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外交活动中,诗也是必不可少的。三国时期,蜀汉派张奉出使东吴。蜀强大于东吴,故张奉盛气凌人。东吴薛综不甘受辱,遂以敬酒为名,上前对张奉说:“贵国的‘蜀’是什么呢?请让我用一首诗来形容。”于是吟诵道:“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四句诗都是在“蜀”的字形与结构上做文章,极尽贬低讽刺蜀国之能事。张奉被击,好不尴尬。嗫嚅道:“你们的‘吴’字又作何解呢?”薛综应声道:“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前二句也是在“吴”字上做文章,整首诗都是对吴国倍加赞扬,与前一首贬抑蜀国的诗形成鲜明对比,引得东吴君臣举杯欢笑。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引用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心愿,全球华人都为之感动。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出任国务院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提问时,引用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表达自己不论福祸、一心报国的境界,让人印象深刻。由是观之,诗是最好的语言,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诗是诗人灵魂的产物,而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谈方式,能够引发强烈的共鸣。

为何要学诗? 孔子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即起兴,就是联想和想象,诗里面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形象和想想。可以借此抒发情志。“观”即观察、观点,就是观察天地万物以及人间的盛衰和个人得失,简言之便是诗者的世界观。“群”,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强调诗与人的沟通作用,通过诗,增加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以期志趣相投的人紧密地联系和团结在一起。“怨”,就是发牢骚,《离骚》便是牢骚满腹。诗者大都是郁结伤心不得志的人,诗便成了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从此“长歌当哭”是常用的词句,但“长歌当笑”之类说法却从未所闻。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最后,我要深情地对年轻人说一句话,诗词未有死去,诗词的魅力在于学习和深入,一旦你迈进诗词之门,迎接你的将是另一个绚丽的、纯洁的、宁静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学诗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1、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当感受力越敏锐、丰富、充沛,跟万物以及人的连结就越深入紧密。如大树的根系,向四面八方延展,紧紧拥抱土地。如万千树叶的脉络,感受每一丝风的讯息。

如此,这棵生命之树会是鲜活的。根伸展得越深越细,树就越站得稳、立得定,八方吹不动。内心越强大,越不会轻易受影响。

“感”是自己的,属于心灵和身体,“知”往往停留在头脑,说不出自己的话,“活”的感觉就会有点衰。

2、精确表达。

表达太重要了,尤其在人与人关系中。

人讲话时往往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事实层面,一个是情绪层面。

相同的话在不同的时空中,会有不同的指向。

重要的是感,而不是用头脑预设的概念去套。用感,也是活在当下,而用模式去套,往往人就在面前,你却看不到真实的他(她)。身在美景中,也会当面错过。

3、诗意栖居并非一定要会写诗,拥有敏锐的感受力,让生命生动鲜活。在关系中,能够真实在场,就是在当下的时空,如实观到自己,也清晰对方;能够做清晰描述和精准表达,误会就不会太多,情绪也会减少。

如果生命中有更多顺畅的流动,更多地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就已经开始诗意栖居了吧。

当然,现代社会的我们学诗、写诗,并不是学现代诗那样,白话文,三五行字;最重要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诗词,以及各个朝代的优秀诗篇。现在很多地方讲诗经,线上线下,群里群外,常常强调学诗,有助于提升自己“感”的能力;学诗越深,感的能力越强,人性就强,也越丰富细腻,越有人情味儿。

诗歌,诗歌,是要写出来并且唱出来的;所以古人把用音乐教化人,称之为乐教。古人非常重视乐教,无论是家庭还是朝廷。诗歌在它起源的时候,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教化。也就是说,诗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育。古代有专门的乐教官署,从事乐教工作的公务员,则是乐官。负责专门写歌词的人,也就是写诗采诗的官员,是诗官。广义的乐官,则是包括从歌词,到谱曲,到编曲配乐,制作,到演唱演出,到编舞,到器乐等,一整套的工作。

诗是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治立教的根基。在儒家六经中,《诗经》和《乐经》居其二,可见《诗经》有多么重要。所以古人对乐教极其注重,乐教一乱,人们的品德就会乱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首的为政作用,用《诗经·鲁颂·駉》一句诗来概括,便是“尊三王之正道,不偏不斜。”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共勉!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诗? 我们又不是生活在古代,为什么还要学古诗词?孩子有必要学古诗词吗?学了有什么用,除了应付考试,还能做什么?相信这是大部分家长藏在心中的疑问。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我理解的“孩子学诗的用处”。

1. 培养语言美感

诗是人类最精炼的语言,寥寥数字就可以把周围的世界描绘得很清晰,而且,在古代不是什么字都可以入诗的,能够出现在诗里的字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比如“鸭”这个字就不可以入诗,但苏轼他老人家艺高人胆大,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流传至今,这是特例。再者,古人作诗都讲究“炼字”,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推敲”的故事,都是指古诗用字非常讲究。

所以诗都是用最美、最精炼的语言写出来的。学诗就是学习语言的美感, 说话有美感的人更有吸引力,因为有美感的语言让人听起来心情愉悦。

有一次全家去游翠湖,我和老公轮番对儿子蛋挞说:“你看,那些郁金香多美啊!”我立马反应过来了,对老公说:“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的匮乏,多么的枯燥,除了好看、好美、漂亮,就没词了。再想想古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城尽带黄金甲,我花开后百花杀’、‘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多有意境啊。”

但是,蛋挞就比我们强,2岁的他就会用“原来眼泪到现在才消失啊!”,来表达他“伤心了很久,现在才开心起来”的意思,有一种不自知的伤感, 我说这句话可以写入歌词,因为它美。我固执地认为蛋挞语言的美感来自于诗词的熏陶。

2. 激发想象力

世界著名艺术家保罗克利说过:“艺术是创造世界,而不是重复世界。” 想象力就是用来创造世界的力量,而学古诗词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首先,中国的古诗词是有画面感的,你听到一句诗或词,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画面,即使你之前没有见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从“字”到“画”的这个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

再者,中国的古诗词里充满了奇思妙想,诗仙李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即使是小孩子读他的《夜宿山寺》,也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站在高楼上伸手摘星星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这就是在培养想象力,读诗词可以看到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东西。

3. 培养 历史 观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 历史 观呢?古诗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诗词描写的是古人的生活,很多东西已经不存在或者改变了,比如“昼出耘田夜绩麻”中“绩麻”、“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屐”都已经随着 社会 生产力的进步而消失了;而“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客舍”,它发生了流变,换了名字,叫“酒店”了。通过这样的讲解,孩子就会明白事物不是永恒的,会演变,会消亡,也会对文化、文明的传承延续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文明史观,是 历史 观的一部分。

再比如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里有句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是很难懂的,你需要跟孩子解释“金吾”相当于现在的“巡警”,还要解释什么叫“禁夜”,“玉漏”是干什么用的,这样他才能懂得诗中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到很多 历史 知识。

4. 丰富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会决定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理解这个世界到何种程度。而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越透彻,就越清楚自己身处何方、又将去往何方、眼下该干什么。

认知从哪里来,从各种各样的知识中来。当我说我很伤心时,蛋挞脱口而出“妈妈是个断肠人!” 这就是他理解伤心的方式,跟其它小朋友不一样,他在“伤心的妈妈”和马致远的《秋思》之间建立了某种关联, 不要小看这种关联,这是认知世界的基础。孩子脑海中建立的这种关联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深入。

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降生到世上,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磨。所以,要趁着他们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来丰富他们的认知。

当然,丰富认知也有其它的方法,但通过古诗词中得到的认知跟从别处得到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蛋挞就会在我读完卢纶的《塞下曲》之后问我:“单于是谁?弓刀是什么?” 会在听完晏殊的《浣溪沙》之后说:“不知道徘徊是什么意思。” 也会指着李白的《将进酒》问:“什么叫不复回?”这样的知识是很难通过其它渠道学习到的。而这些强烈的求知欲,如果都能得到满足,那么他的认知水平将超越其他同龄人。

所以,学诗不仅仅是背诵那些文字,更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美感、想象力、 历史 观,更是在丰富他们的认知,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让孩子学诗吧,那是他们内心的渴望。

新手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文中内容,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和分享,

您的持续关注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