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嵩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是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五首《浣溪沙》的第五首。词人到农村巡视一天,可以说很疲劳了。但由于农村风光喜人,丰收在望,民风朴实可爱,因而词人在回徐州衙府的路上,却是兴致勃勃。这一首,就是写词人回府路上的所见所感。
这一首,词人仍从写景着笔:“软草平莎过雨新”。春末夏初,各种野草都已露出了地面,但都还没有长秸,没有抽梗,如同毯茵铺地,所以说:“软草平莎”,各种草既软又平。“过雨新”,一场细雨过后,更加新绿可喜了。这句虽为写景,却点染了词人的快意爽情。“轻沙走马路无尘”,在平坦的沙路上,马儿轻轻地跑起来,竟然不见半点尘土;通过写马跑的轻捷,映衬了词人心情的轻松愉快。这风光何等好哇!于是,词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咳!“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出自《论语》,那里面有“长沮、桀溺耦而耕”的句子;长沮、桀溺,都是人名;“耦耕”就是两人一起耕作;这里是指词人想与农民一起耕作。这句说,我什么时候才能从官场中抽出身来,与农民一起过躬耕田园的生活啊!
下阕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雨过天晴,土地湿润,阳光充分,万物争荣,桑麻油光闪闪,就像刚刚用水泼过;和风吹来,白蒿和绿艾都散发着袭人的香气,就像薰炉中的薰香,阵阵扑入人们的心怀。为什么感到农村处处可爱呀?“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这个太守原来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呀!词人出生在农村,青少年时代住在农村,而今向往着农村,所以以“此中人”自许。
也许有人会问:苏轼是否真的想当农民?如果说“是”,那么他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当农民?如果说不是,那么“何时收拾耦耕身”岂非是一种做作之态?
是的,过去常有人以此否定了作品的积极意义,甚至以此作为否定词人的口实。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古代词人,只要他真诚喜爱农村,喜爱劳动人民,关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苏轼去当一个典型的农民,我们阅读诗词,决不可把它当作“志愿书”来读。这正如我们读了那些“愿作鸳鸯”、“愿为比目”、“蝴蝶双飞”的诗句,不必要让古代那些忠于爱情的男女青年真的变成鸳鸯、比目鱼、花蝴蝶一样;因为如果真的变成那些东西,岂不反而糟糕?就农民的意愿说,恐怕还是希望苏轼继续当好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好太守,而不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农夫。
总起来看,作者这五首《浣溪沙》小词,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民,关怀农民,关心生产的好思想好品格,表现了作者与农民同乐、休戚与共的从政作风。从作品的描写看,他真诚地喜欢农民,农民也热烈欢迎他。他下乡来了,“黄童白叟”都是那样欢快,毛头小伙子由惊惧而亲近他,姑娘们像迎接亲人那样“旋抹红妆”。他对待农民,态度平等,和蔼可亲;他喜欢那些腼腆而热情的男孩,也喜欢那些爱美怕羞的女娃;他乐“黄童白叟”之乐,充肠老农之急;他欣赏“络丝娘”的勤劳和睦邻,更陶醉“村南村北响缫车”的劳动气氛,他向老农问话,到农民家求茶解渴,甚至以“使君元是此中人”而自豪;这一切充分说明,苏轼确定是一位与民同乐的好太守。
从“词”这一文学领域的发展看,这组词主要写农村的风光、农民的勤劳、淳厚的民风,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专写儿女情态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此以后,农村词的题材逐渐成为词的内容的重要部分,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接受到苏轼词的重要影响。
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香艳字眼,不用华丽词藻,不采生僻典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农村风光,这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苏轼
原文: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1、莎:草本植物,即香附子,野生于田野沙地。
2、耦耕:二人并耕,后泛指耕种。《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两个隐士)耦而耕。”此句苏轼自谓农夫出身,什么时候准备再回去归田耕种。
3、蒿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异香。薰:香草。
4、元:通“原”。此中,指此地乡村。
赏析:
本篇是组词的最后一首,或曰“结案陈词”,光彩特异。
上下两片均是先写景后述怀,章法相似。上片已经足够简捷浑厚,但经过它的铺垫接踵而至的下片更加精彩,足为组词压卷。“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在我眼中,这是苏词刻画乡村光景最有神采的句子,置之田园诗歌史也堪称“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由于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即便出城数里,也要走上个把小时,然而这种逐步丈量的样态最能合乎于美好生活的悠然节奏,使人可以更加仔细体味光线、草木、人情、光阴,让那些须臾的敏感在心中无所干扰地放大。“光似泼”,这会是多么明亮灿烂的.太阳啊!带着颜色、香气、温度、味道,兜头泼将下来,不由分说,也无法抗拒。除了亲身感受,除了词人这样追魂摄魄的妙笔,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对这样的阳光心驰神醉呢?
作为本篇也作为组词的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七字不仅呼应了“收拾耦耕身”这一说法之由来,更解读出了苏轼写这一组词的内心驱动力,彰显了自己伟岸而富于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是啊!苏轼从来就不是勉强地去“接地气”,他自己就活在这种地气里,心灵没有片刻离开。这或者是苏轼能成其昆仑般伟峻的一处奥秘罢!
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作者:苏轼
原文: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1、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2、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3、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4、蒿(hāo)艾(i):两种草名。
5、薰:香草名。
6、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翻译: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
显得碧绿清新;
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
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赏析: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苏轼 浣溪沙·菊节
《浣溪沙菊节》
作者:苏轼
原文: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翻译:
高高的楼台矗立在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间,
从古到今,
美好的时辰与赏心的乐事总是难以两全。
我独自一人感伤时间的流逝,
怀念旧日风光,不禁心下凄凉。
明亮如壁玉的月,秀美如珍宝的花枝,
全都与我一样空自寂寥。
菊花与人的音容笑貌也都年年如是,
徒留感伤,
不知明年是谁与我赏这满眼风月,
一地黄花啊!
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着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咏橘》
作者:苏轼
原文: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翻译: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
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
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
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
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赏析: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着,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蕲(q)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3、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4、临:靠近。
5、浸:泡在水中。
6、子规:杜鹃的别名;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8、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10、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11、休将:不要。
12、白发:指老年。
13、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黄鸡天天报晓,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
翻译: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谁说人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感叹时光的流逝、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书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全词语浅意深,情景交融,韵清格高,表现出苏轼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