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论著述·律诗格

大道家园 2023-07-25 03:04:19

诗词研究·诗论著述·律诗格诗词研究·诗论著述·律诗格

诗格著作。旧题宋张天觉撰。张商英(1043—1122),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治平进士。历左司谏、工部侍郎,官至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雄辩诡谲,耽心禅悦,时人号“相公禅”,著有《宗禅辨》。《律诗格》上下两卷,原在《无尽居士集》中,前有曹辅子方绍圣三年(1096)序。书久佚。据方回《张天觉》考》云,此书“本江西僧明鉴所编,……决非无尽所作”。以为商英“于诗虽不深,其论诗亦不当如是之陋也。何谓陋? 其论‘六义’比兴有曰:‘兴者,乘兴而作,故谓之兴。’予故曰此决非无尽所作也”(《桐江集》卷七)。此说可参。载其遗文最详者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四,录其“辨讽刺”一节云:“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若‘庙堂生莽卓,岩谷死伊周’之类也,未如‘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花浓’喻媚臣秉政,‘春寺’比国家,‘竹细野池幽’喻君子在野未见用也。……若此之类,可谓言尽而意深,不失风骚之体也。”此种论述,与贾岛、虚中之“物象流类”、《金针诗格》之“内外意”一脉相承。胡仔又举《天厨禁脔》论杜诗一节云:“觉范旧游天觉之门,宜其论诗之相似也。”可略见其承先启后之处。惟书中颇多穿凿,故不为后人重视。

古诗词格律基本知识第一,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
1、五大要素:
“五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2、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普通话里,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中华新韵】
在中古汉语里,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平水韵】【词林正韵】
规律:在同句中是相间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
3、押韵:
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韵”的重要性:韵是格律诗的根基,绝对不容许错。如果“韵”错了,诗就立不起来了。
规律:
① 在律诗(正格)中,除起句外,所有的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才押韵。
② 在同一首诗中,不能串韵,只能押同一种韵;同时,新韵、古韵也不能互押。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同一句里,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必须遵循诗谱规定的平仄,不得随意更改。
5、律诗的四大忌讳:一忌“失粘”(所谓“粘”是指上联的第二句与下联的的第一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失对”(所谓“对”就是在同一联中,上句与下句的平仄是相对的),二忌“孤平”(所谓“孤平”是指在同一句中,平声字都被仄声字隔开了,没有一处是相连的)“拗句”(所谓“拗句”就是不符合两平两仄相间的句式),三忌“三平(仄)脚”(即句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四忌方言混用。
第二,格律诗的“诗谱”
1、诗谱的符号及其意义:不同的书籍其符号都不相同。必须先阅读其符号说明。在本稿的诗谱里,“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平”表示是平声韵;红色则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应平可仄,“仄”表示应仄可平。
2、四种格式的诗谱【正格】
本稿中的这四种格式是基本格式(正格),是最权威可靠的,因为他综合考虑了格律诗的所有要素和禁忌。只要严格依谱作诗,就不会出格。
七律诗谱【正格】
1、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破题,首联,第一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你不知道的诗词小知识——五言律诗的格律!五言律诗会有四个韵脚,在偶数句结尾。律诗呢一般用平声韵。这就意味着偶数句结尾字必须是平声,于是,奇数句结尾字就是仄声。《从军行》中,第一个平声句尾与第二句的起韵协韵,这样这首诗就有了五个韵脚。但律诗正格的是四个韵脚。第一句尾的韵称为引韵,不算是正韵。

关于律诗还有一个格律,有两句歌诀“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指的是第一句第二字,收指的是第一句第五个字。平起仄收 律诗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律诗声调比较低沉柔婉。唐人律诗以平起仄收为正格,仄起平收为变格。

学习或者欣赏唐诗的时候,要在具有四声平仄的基础知识上注意它的对偶、和声和协韵。这是唐诗语言的三种艺术手法。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和协韵则表现的就是音乐美。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和声,也就是调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上句就是和声的定义,那么下句就是协韵的定义啦。

异音相从就是平声字和仄声字配搭。这在五言律诗中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在哪一句,平仄声的搭配都十分讲究。

我们就以《从军行》这首大家熟悉的五言律诗下手。我们来看看它的平仄声。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一联一联来观察,可以看出其中的奥秘,这是我们许多人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地方。

如果你读过大量的五言律诗的经验,你就会发现五言律诗的句法总是二字带三字,也就是说“上二下三“。上二字是一个音节,下三字是一个半音节,很多人看这里就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我们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例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组合,还有”白日晚“,也可以是一个三字组合。这种三字组合绝对不可以用在诗句的开头,造成上三下二的句式,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来吟诵。

五言律诗的格律和小技巧,也可以应用到七言律诗的研究,可以说非常类似,我们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七言律诗的研究。五言律诗有一句话: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又给律诗放大了一下标准。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可以不必局限于平仄,自由运用,但是第二四六字就必须按照平仄的规则来写。虽然一三五字比较自由,但是很多诗人还是会选择比较优美的韵脚字。

这是我们五言律诗的音律美,诗词的背后的美,不再是只看到文字描述的意境,而是文字背后的格律美,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