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明)徐石麒《浪淘沙·难后留别》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5 03:02:54

(明)徐石麒《浪淘沙·难后留别》原文赏析(明)徐石麒

浪淘沙·难后留别

城溃后,偕汪起霖、狄性之、罗然清、任渭叟同避吾师宁浚冲家,日商远举不得,会便归湖,赋此言别。

相与说乘槎,无计留他。春花夜月尽鸣笳。只有青青双眼在,曾见繁华。飘泊向天涯,何处吾家?浮萍知否是杨花?自恨不如枝上鸟,犹自喳喳。

这首小词,咏难后留别,创巨痛深。小序中的“城溃”,指顺治二年(1645)四月,扬州被清兵攻陷之日。胡马窥江后,扬州十日,血雨腥风,劫火馀生的避难朋辈,如今要星散四方,风波涉险,词的起调就开门见山地扣紧民族浩劫的特定背景,唱出“相与说乘槎,无计留他”的离乱哀音。“相与说乘槎”,亦即小序所谓“日商远举”,一起商量离扬避乱、沿江入海、南下闽粤的行程(“乘槎”,原为乘木筏由海入天河的神话传说,见(《博异志》)。正因为是寻觅出路、将图后举之行,所以尽管相对依依,别情无限,却没有办法也没有理由挽留暂聚。于家国沦亡、山河变色的境遇之中,出此悲痛决断语。下句再作一转折:留不得;纵使留得,又将何益,“春花夜月尽鸣笳”,风物美好的扬州,如今已整个笼罩在“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姜夔《扬州慢》)的悲凉恐怖气氛里,还有什么可留恋!(笳,胡笳,此指占领军所吹的号角。)“尽”字铺衍出全局氛围,下句再接以排它性的虚词“只有”,强化沉哀心境。“只有青青双眼在,曾见繁华。”“繁华”,与“春花夜月”应和,是逝去的旧梦。春风十里,竹西歌吹,已恍如隔世了。“青青双眼”(阮籍能为青白眼,见《晋书》。青眼,眼睛正视,表示感情愉悦的眼神),在这里意味着美好的记忆,那是敌人任何烧杀虏掠也抹不去、磨不掉的永恒记忆,是烙印在人们心魂深处的江山故国之思。这两句意蕴极深厚,从反面来读,又可感到其中深含着的巨大愤意。“只有……,曾见……”,也就是说,除了遗民心目的记忆保留、除了历史老人的沧桑印证,这座繁华城市一切的一切,却已成了劫灰、归于乌有!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笔墨,这又是何等刻骨铭心的誓语——忘不了过去!决不能遗忘民族的过去、家乡的过去!

下片,从昔日、眼前说到今后,连用两个有声彻天、有泪彻泉的问句,谱就这首命运交响曲的悲怆旋律。“何处吾家”?从今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从今后,春花秋月等闲度,处处无家处处家。失去了祖国、辞别了旧乡的流浪者呵,国在哪里?家在哪里?“浮萍知否是杨花”,悲剧意味继续升华,这一问,利用“杨花落水为浮萍”的旧时传说,巧妙地糅合了苏轼《水龙吟》咏杨花的名句:“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传达出萍飘梗泛的游子悲、眼枯泪尽的离人恨。危苦之词,意犹未尽,最后再以人禽之映衬,跌进一层,归结全篇。人不如鸟!因为,鸟有一枝可栖,人似南飞乌鹊难觅可栖之树;因为,鸟尚可自由啼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呢,在屠刀下、虎口中,有冤难诉,有口难言,纵然是目送飞鸣、手挥五弦,赋此婉曲令词寄情喻意,又何能吐家国沉哀于万一!

清初广陵词人承云间派绪余,作小令多以“花间”、北宋为追摹的范本;而徐石麒所作,则已转益多师,在悱恻缠绵、倩丽轻柔的格调中,融摄进苏、辛的清刚气度与姜、张的雅洁韵味,倚声写境另开风气之先,不再是当时词坛的拘拘旧习所能缚得往的了。

《浪淘沙》古诗原文是什么?原文: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读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代表作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九首

浪淘沙九首其八诗意《浪淘沙》其八诗意:

风涛险恶的九曲黄河,就是令刘禹锡历尽艰难坎坷的政治道路,河中裹挟着狂沙,就是朝中拨弄是非的一干小人。然而大浪淘沙,清浊自分,刘禹锡虽然屡遭贬谪,却毫不气馁,毫不沮丧,反而将自己比作历经黄河冲刷,千淘万漉之后的真金啊。

即便身在艰困之中,仍然能够焕发出“如今直上银河去”的妙思奇情,这种刚毅而又豁达的处事态度正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骨所在,令人感佩不已!

要如何坚持自身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堕落,这也是我们今天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这首《浪淘沙》在以波澜壮阔之美感染我们的同时,也有着深远隽永的启示意味。

原诗:

《浪淘沙》其八(共九首)——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淘、漉:过滤。

释义: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扩展资料: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

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假如他的志向不能实现,就要乘着木筏出海,去做一个隐者。但孔圣人毕竟是入世的,反观他的一生,虽然政治理想不能推行,却始终将自己的信念、学说贯彻如一,始终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而刘禹锡在革新的理想未能实现的时候,也展现出这种迎难而上的襟怀,乘槎上天之笔,正是他执着乐观心态的写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个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一粒微尘。

——刘禹锡

——浪淘沙九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