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原文与鉴赏作者:周金勇【本书体例】
【原文】:爰采唐矣(1)?沫之乡矣(2)。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3),要我乎上宫(4),送我乎淇之上矣(5)。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鉴赏】:这是一首写一位男子在想象中与他的意中人幽期密约、慕悦相会的情诗。诗写男主人公与一女子相悦后,思慕他的情人,期待着与情人会面,由于思念之切,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象着与情人相见的情景。尽管诗中情人并没有出现,但这位男子对情人却是一往情深,沉浸在如痴如醉的相思之中。诗歌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之情。但在传统的诗说中,《桑中》被认为是一首“淫诗”或“淫奔之诗”。《诗序》说:“《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又因它篇名《桑中》,往往被联系到“桑间”,以为它是属于《礼记·乐记》里所说的“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直到近代一些学者,亦主其说,这些显然与诗义不合。这首诗是古代劳动人民歌唱其爱情生活的民间情歌,诗中表现出的那种大胆而率真的爱情,是真正淫乱的统治阶级所不能理解,而又不敢道出的;“何况采唐采麦采葑是小人劳动的事”,奴隶主贵族“他们不辨菽麦,也就不会把这些事物用到诗里来。”(陈子展《国风选译》)高亨先生说“这是一首民歌,劳动人民(男子们)的集体口头创作,歌唱他们的恋爱生活”的说法,是符合诗义的。
全诗共三章,都是男主人公想象与他的情人幽期密约所唱。第一章唱道:哪里去摘棠梨啊?在沫地的乡间。心里想念的是谁啊?原来是那美丽的孟姜。她在桑林中等我,又邀我到楼上,临别时把我送到淇水的岸边。这位唱歌的男子一会儿想象他所爱的姑娘在桑林中等他;一会儿想象姑娘邀他至楼上;一会儿又想象姑娘在淇水边上送他。从“约我”、“邀我”到“送我”;从“桑中”、“上宫”到“淇之上”,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地点的不断变换,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断加深,以至在淇水边上挥手相别时,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诗歌表现出的情感率真大胆而热烈,调子自由欢快,充满着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二、三章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变换了几个词,诗意基本相同。这首诗朱熹以为用的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实际上每章的前两句全为比兴,首先由“采唐”、“采麦”、“采葑”引起男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此是兴。其次,“唐”借为棠,是梨的一种,味甜;“采唐”就是摘取棠梨的果实。“采麦”亦以收割麦子喻指果实。“葑”是萝卜,《邶风·谷风》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诗句,以采萝卜地瓜的人不要它的地下茎,比喻女主人公的丈夫不取她的美好品德。由此可见“采唐”、“采麦”、“采葑”虽是换了几个词,然而均系以摘取三种植物的果实,比喻男主人公思念心中的情人,并将获得她的爱情。诗中出现的“孟姜”、“孟弋”、“孟庸”,孟是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长者,姜、弋、庸是姓,均指女性。因姓氏不同,旧说多以为是指三位女性。其实这里不是指三个人,而只指一人。因在民歌中称人之名,多属泛指。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中说:“这诗在徒歌中原只有一章,诗中的恋人原只有一个”,只是这诗由徒歌变成乐歌时,才让乐工加上了两章。明确地论证了实指一位女性。清代许伯政也说:“诗中孟庸、孟弋及齐姜、宋子之类,犹世人称所美曰‘西子’耳。”(引自《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并不是真有这样的一男三女或三对男女恋爱的故事。”(高亨《诗经今注》)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诗经》中普遍使用的复沓手法,反复咏唱。全诗只换了几个字,三章的内容基本一致,尤其是各章最后三句完全相同,是每章的重点抒情内容。这样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能够充分抒发歌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使诗篇余味悠长。《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这首诗各章前四句是四言,后三句则是五言和七言,这样在整饬中又有所变化,显得灵活自如,错落有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桑中原文翻译及赏析的诗词名句 《 诗经:桑中 》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
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沫音妹:卫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北。乡:郊外。
2
译文 :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沐邑乡。
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姜。
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麦子在哪里?就在沐邑北边地。
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弋。
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就在卫国沐邑东。
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庸。
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赏析 :
弋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
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
婚嫁
“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
此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桑中原文_翻译及赏析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先秦·佚名《桑中》 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鉴赏此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复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辞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此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情诗,历来没有争议。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 *** 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先秦·佚名《裳裳者华》裳裳者华
先秦 : 佚名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诗经, 写花, 赞美写人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先秦·佚名《击鼓》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 抒情战争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先秦·佚名《鱼藻》鱼藻
先秦 : 佚名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诗经, 咏物写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基·缓轩铭》原文注释与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