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华《文史通义》中国名著简介作者:顾志华
《文史通义》内篇六卷、外篇三卷、补遗、补遗续各一卷,一百五十余篇,清章学诚著。这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全书汇集了作者研究文史之学的心得,有破也有立,对后人的启发很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生于1738年(乾隆三年),卒于1801年(嘉庆六年),年六十四。他是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他不埋头于故纸堆,敢于独树一帜,大力提倡文史校雠之学,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看法。虽然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仍不为所动,孜孜以求。他一生著作很多,撰述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编写了《和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等,《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章学诚的著作生前未刊行,1832年(道光十二年)才由他的次子华绂首次刻印《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两书,共十一卷。1921年刘承干的嘉业堂汇刻其全部著作为《章氏遗书》五十卷,1922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的《图书集刊》又载有《章氏遗书逸篇》,他的著作大体上已收罗完备。章学诚的一生并不得志,他直到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四十一岁时才中了进士,但并没有做官,一直靠替人修书作幕客过活。《文史通义》的撰述开始于1771年至1772年(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到他去世时还未全部完成,前后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一生精力的结晶。章学诚对史学的贡献很大,主要表现在对当时脱离实际学风的批判和关于史书修撰的看法上。他的这些观点,都已经充分反映在《文史通义》这部著作中了。
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史学的见解。他竭力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既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索。史学是记人记事记载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门学问,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他批评惠栋、戴震等学者治学脱离政治脱离实践的偏向,重视史学的教育作用,要求史学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文史通义》开头两卷中的《易教》、《书教》、《诗教》、《经解》、《原道》、《原学》、《浙东学术》等篇,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史学的意义,很有价值。他强调“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浙东学术》),力图扭转当时不良学风,这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提出“六经皆史”的看法(《易教》),认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报孙渊如书》),扩大了史学的范围。自汉代提倡尊孔读经以来,历代统治者一直将“六经”捧得很高。章学诚把“六经”看作是史,这就打破了封建经典的偶象,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他还进一步主张“道器合一”(《原道》),做到理论、史料结合,更是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史书修撰上,章学诚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把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书教》),“撰述”是著作,自成一家之言,如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通鉴》,“记注”则是纂辑,是材料的排比,如刘歆贾护的《汉记》、刘恕、刘攽、范祖禹的《长编》。长期以来,我国史籍大都按史体进行分类,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章学诚按其功用来分类,既指出两者缺一不可,各有用处,又同时说明“撰述”的价值远高于“记注”,这是很正确的。章学诚十分强调史学的发展,历史是前进的,史学也要随之而变化,要“传古”、“通今”(《答客问》),要批判继承过去的东西,不能拜倒在古人的脚下。他认为中国历史著作的体裁,从《尚书》变为《春秋》,《春秋》变为《史记》、《汉书》,都有它们的进步性。他主张“详近略远”(《为毕制军与钱宫詹论续鉴书》),主张编写通史,他特别称颂司马光和郑樵,肯定他们的贡献,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唐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提出史书的修撰者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的看法。章学诚在刘知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三长”还不够全面,治史者必须要有“史德”,所谓“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史德》),这就是指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事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一种品德。章学诚要求史家培养“史德”,端正心术,能客观地去观察事物,如实地反映历史发展真相,不能根据私人的好恶任意加以褒贬,这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四长”说对我们今天治史工作者来说,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高了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阐明了方志的性质、内容和体例。方志是由古代图经发展而成的。自宋以后,方志渐多。但是从来目录学家一直把它收入地理书类,认为它的作用只是考查山川形势,风俗民情而已。章学诚对方志学的贡献,首先是确定了方志的性质,“志乃史体”(《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是历史而非地理,是以地区为中心的史书。他一再强调“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州县请立志科议》)。所谓“天下之史”,就是国史,综记全国。“一国之史”,就是方志,专载一方。方志与国史有密切关系,可为国史之取裁,这就大大提高了方志的地位。章学诚规定了方志的内容应该以记载历史文献为主。对于方志的体例,也有独创的见解。他认为搞方志“必立三家之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方志立三书议》)。章学诚的这些主张,曾经贯彻在他晚年所编的《湖北通志》里,但由于他中途去职,反对他的人,把他所修的通志原稿,全部加以窜改,原书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这是很可惜的。
《文史通义》集中地反映了章学诚在学术上的造诣,总结了他杰出的史学成就。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不少封建糟粕。如他在《文史通义》的《妇学》、《妇学篇书后》、《诗话》等一些篇章中,明显地表现出维护封建道德,宣扬封建伦理的思想。在对待维护封建统治等根本问题的见解上,也表现了一些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
《文史通义》是一部未完成之作。由于它没有一个严密的著述义例,大多为应时借题而作,外篇更是以平时读书随感、序言题跋等形式来阐述自己的学术主张,所以内容比较庞杂,组织比较松弛,这也是一个缺点。《文史通义》的版本很多,1832年(道光十二年)他次子华绂首次刻于大梁,共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以后杭州、广州、贵州等地都有内容相同的刻本,其中以道光末广州伍崇曜《粤雅堂丛书》的重刻本影响较大。光绪年间,江标《灵鹣阁丛书》中收有《文史通义补编》一卷,但所补不多。直到1921年嘉业堂刘氏刻印《章氏遗书》五十卷。内《文史通义》增加内篇一卷,补遗八篇。这个《文史通义》刻本,收罗比较齐全,但是和华绂的大梁本差别较大,外篇三卷内容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旧抄本并依王宗炎所编的目录编定的。这以后,上海广益书局、全民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均有刻本,商务印书馆收入《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收入《四部备要》。解放后,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刘公纯的新标点本。此本根据《章氏遗书》本排印,增补了1922年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登载的《章氏遗书逸篇》作为补遗续。这个本子虽然比较完备,但可惜的是大梁本的外篇三卷完全没有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1961年,中华书局又重印了《文史通义》,除前言略作修改外,内容完全未动。希望今后能有更好的本子出现。
《文史通义》都讲些什么啊??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章氏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虽然"六经皆史"不是章氏的创见,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出"五经亦史"的见解,但是在乾嘉时期,针对"汉学"注重"舍今求古"的考据和"宋学"专尚"空谈性天"的两个极端,"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提出,源自章氏史学"经世"的思想,不但将史学的产生上溯至《六经》之前,而且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对于"六经皆史"的论述,《文史通义》的《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史释》、《浙东学术》等诸篇,均有涉及。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散见于《史德》、《说林》、《书教》、《答客问》、《原道》、《释通》、《古文十弊》诸篇中。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然后,"义"毕竟是史家主观的东西,那么,如何使主观的"义"与客观的"事"一致呢?章氏认为,"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这是说,史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这里的"天人之际",是指客观的史实与主观的史家而言,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这是"欲为良史"的基本条件。
中国名著大全1、《诗经》
2、《论衡》·王充
3、《史记》·司马迁
4、《儒林外史》·吴敬梓
5、《庄子》·庄子
6、《三国演义》·罗贯中
7、《老子》·老子
8、《世说新语》·刘义庆
9、《论语》
10、《战国策》
11、《韩非子》·韩非
12、《昌黎先生集》·韩愈
13、《孟子》·孟子
14、《李太白集》·李白
15、《楚辞》·屈原
16、《六祖坛经》
17、《左传》·左丘明
18、《四书集注》·朱熹
19、《荀子》·荀子
20、《西游记》·吴承恩
21、《资治通鉴》·司马光
22、《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23、《红楼梦》·曹雪芹
24、《白居易集》·白居易
25、《周易》·
26、《梦溪笔谈》·沈括
27、《鲁迅全集》·鲁迅
28、《说文解气》·许慎
29、《礼记》·戴圣
30、《文心雕龙》·刘勰
31、《水浒传》·施耐庵
32、《传习录》·王守仁
33、《孙子兵法》·孙子
34、《国语》·左丘明
35、《墨子》·墨子
36、《聊斋志异》·蒲松龄
37、《尚书》
38、《唐诗三百首》·孙洙
39、《汉书》·班固
40、《陶渊明集》·陶渊明
41、《文选》·萧统
42、《西厢记》·王实甫
43、《春秋》·孔子
44、《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45、《杜工部集》·杜甫
46、《东坡全集》·苏轼
47、《淮南子》·刘安
48、《水经注》·郦道元
49、《吕氏春秋》·吕不韦
50、《文史通义》·章学诚
51、《山海经》
52、《孝经》
53、《天工开物》·宋应星
54、《盐铁论》·桓宽
55、《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
56、《长生殿》·洪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6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瑞明《寰宇访碑录》中国名著简介
下一篇: 金其《汉官六种》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