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错觉修辞手法
[定义]姚大勇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论古代诗歌中的“错觉修辞”》(《修辞学习》1999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错觉”修辞。认为文艺作品力求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是有时借助于人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反而可取得比正常的描述更强的艺术效果。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有时正是利用“错觉”进行修辞,揭示事物的神理。
从心理学上看,错觉是歪曲的知觉,即把客观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事物。包括错视、错听、错嗅、错味、错触、运动错觉、时间错觉、重量错觉、方位错觉、内感受错觉等等。
[例释]
例1: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洛夫《边界望乡——赠余光中》)
山是不会动的,但诗人偏偏说“一座远山迎面飞来”,这自然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诗人把握住这瞬间错觉,并进一步生发出“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样的包容了海外游子数十年的乡愁的诗句,令人心灵震颤。
例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本来应该是“西风卷帘”,但在具有怀人悲秋情绪的词人眼里,仿佛是飘摆的帘子卷起阵阵寒风,这是一种运动错觉。
错觉特别宜于表达诗人内心刹那间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当诗人的情绪变化过于强烈,寻常的表现手段已无能为力,此时若能捕捉瞬间错觉入诗,铸成奇特、瑰丽的错觉意象,能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是否能将这种在文学语体中非常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归入一种修辞格,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避复修辞手法
下一篇: 论词之作法的常见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