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普,伊丽莎白作品分析【生卒】:1911—1979
【介绍】: 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青少年时就对文学如醉如痴。她在基韦斯特和巴西住了很久,那里秀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无不丰富了她的幻想。30年代,她留居巴黎,对超现实主义*深感兴趣,但她本人却不接近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不过她一直受马克斯·雅各布的影响,她有意识地承继超现实主义潜意识和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但这种承继不是机械、囫囵吞枣,而是以一种新颖、审慎的方式把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巧妙注入自己的诗歌实践中,这是她与超现实主义者不同的地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十年里,她的作品在美国及西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读者。后来她被选为美国全国文学艺术院和美国诗人学会的成员,1966年起她当选为美国诗人学会会长,曾经多次地获得美国和西方的文学奖。
她的一生作品不多,但是其中最优秀的,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作品的风格往往是意象清新、思想精确、趣味性很强,而且能从语言上通过潜意识对梦再造,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的许多神秘、怪诞和变形。
主要作品有:《诗集》、《野草》、《夏天的梦》、《在河上生活的人》、《他们忘却的梦》,还有《纪念碑》和《雨季:亚热带》等。
她堪称美国版三毛, 浅析“漫游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游诗“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看到这熟悉的歌词,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响起熟悉的旋律?这首三毛填词的《橄榄树》曾经风靡一时,它空灵澄澈,透着点淡淡的忧伤,很契合三毛的气质,歌词的内容也与三毛的经历吻合。
说起作家三毛,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为了追寻心中的橄榄树,她一直在流浪,漫游在西班牙、德国和美国等国家,还曾在撒哈拉沙漠定居数十年,写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流浪作家三毛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但说到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大概不多吧?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现代诗人,被称为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
她尚在襁褓中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五岁的时候,母亲被送往精神病院。在此后的日子里,毕肖普辗转被外祖父母和祖父母、叔伯等人抚养。
成年以后,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流浪和漫游,她在美国各地定居过,还去过法国、墨西哥、巴西等地,晚年后应哈佛大学之邀,回到美国任教。她有种行吟诗人的气质,其流浪和写作的经历,和我国的三毛很像,我认为她就是“美国版的三毛”。
最近读她的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读到许多精妙的句子,甚是喜欢。她的诗舒缓缤纷,节制澄澈,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大概因为常年旅游,见多识广,她的诗有一种博物志的视野,意象丰富,取譬新奇,经常会让我邂逅很多绝妙的句子。比如,在《小练习》中,她说,
“想想风暴不安地在天空徘徊/像一只狗寻找入睡的地方,/听听它的咆哮。
想想林荫路,想想小棕榈树/都被捆成一束束,骤然彰显/像一撮跛行的鱼骨。”
风暴像咆哮的狗,一排排的小棕榈树像跛行的鱼骨,是不是新奇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反正我读到这两句,就忍不住停下来,划线,反复吟咏。
在《早餐奇迹》中,她说,“太阳的一只脚/立稳在河面一道悠长的涟漪上。”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读到这句,我就想到太阳初升时候,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涟漪上都泛着金光的景象,与此同时,还会想到中国神话中三足金乌鸟的传说。
伊丽莎白·毕肖普属于苦吟诗人,她笃信“一种忘我的、完全无用的专注”,为寻觅一句佳句,甚至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很有我国古代苦吟诗人贾岛的风范。因为这种谨慎节制的创作态度,她一生发表的诗作不算多,总共大概有百余首,诗集薄得有点尴尬。但她的处女作《北与南》出版后,就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
她陆续获得过许多知名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两次)、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纽斯塔国际文学奖等,她还曾担任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俗称的美国桂冠诗人)、哈佛驻校诗人等职位。
可以说,她是诗界“少而精”的代表人物。最近读的这本《唯有孤独恒常如新》,囊括了她大部分的诗作。我喜欢她写的关于旅行的诗,从这些诗中,可以管窥她的经历,对周围世界的洞察,以及对于旅行的态度和反思。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成长经历可以说颠沛流离,她于1911年2月8日出生于麻省伍斯特,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五岁的时候,母亲被送到新斯科舍达特茅斯的精神病院,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跟母亲相见。
父死母病,毕肖普被送到加拿大新斯科舍(Nova Scotia)的农场,跟随外祖父母生活,不久后,祖父母取得了监护权,将她接回到美国的伍斯特。祖父母家庭条件更好,但毕肖普并不快乐,她很怀念外祖父母。这段和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患上了慢性哮喘病,这个病几乎伴随她一生。
后来,祖父母意识到,毕肖普好像不太喜欢跟他们生活,于是,他们将毕肖普送到她的大姨母家里,大姨母家境一般,还在租房住。毕肖普的教育费和生活费,仍旧由祖父母负担。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重大,在最需要父母关爱和安全感的年龄段,毕肖普被迫在几个抚养者之间辗转,这种漂泊无依、动荡不安的日子,对她的心理和性格形成都会有影响。大概她觉得心无所依,没有羁绊,到哪里都是流浪,所以成年以后,也选择过四处漫游和旅行的日子。
20世纪30年代,毕肖普从瓦萨女子学院毕业后,她和大学女友路易斯·克莱恩在美国最南端的基维斯特岛同居。
1951年,她得到一笔旅行基金,前往南美的巴西。原本只打算呆两周的毕肖普,因为邂逅了恋人萝塔,将在巴西呆的时间延长到15年,她在彼得罗波利斯和里约热内卢等地,和萝塔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
后来返回美国后,她居住在缅因州的北海芬小镇,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夏天,值得安慰的是,她当时的女友爱丽丝·梅斯索菲一直陪伴在侧。
纵观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生,可以说是漫游和漂泊的一生,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庇护,让她漂泊无依没有根。这种漫游的日子,于她而言,也是无奈之举吧。四处旅游非她所愿,她对亲情充满渴望,经常会感到透骨的孤独,在给友人洛威尔的信中,她说,“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这儿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读来让人动容。
这些旅行和漫游的经历,给她带来了丰富的馈赠。那些旅途的见闻,经历的事情,认识的人,都是她创作的素材,这些经历沉淀下来,塑造了她的内在,构建了她的世界观,也影响着她的诗歌创作的风格。
伊丽莎白·毕肖普四处旅行的经历,充实她的写作素材库,她创作了大量和旅行相关的诗歌。她诗作中常见旅行主题有:地图,海陆,旅行,睡眠,以及相关的城市等等。
她在《地图》中说,
“绘入地图的水域比陆地更安静,/它们把自身波浪的构造借给陆地:/挪威的野兔在惊惧中向南跑去,/纵剖图测量着大海,那儿是陆地所在。/国土可否自行选择色彩,还是听从分派?/——哪种颜色最适合其性格,最适合当地的水域。/地形学不会偏袒;北方和西方一样近。/比历史学家更精微的,是地图绘制者的色彩。”
这是她的首部诗集《北与南》中的开篇,为后续的诗作奠定了基调。地图不仅是指路的工具,更有很深的象征意义,隐喻着人生的出发和抵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可以找到很多地点,在后续的篇章中,毕肖普写到马萨诸州的海滨小镇,写到拉布拉多某片北方港湾,写到巴黎的早晨,写到奥尔良的码头,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地图”的延伸。
她生活以及旅行过的城市,大部分都在海边,所以海洋、陆地、海岛等意象,在她的诗中也很常见。我很喜欢这首《北海芬》,这是为悼念好朋友洛威尔而写的,诗写得非常舒缓节制,诗的后半部分回忆了和洛威尔相处的点滴,透露着淡淡的悲伤,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宁静优美,让人心向往之。我非常喜欢这段诗,
“这个月,我们钟爱的一座岛上鲜花盛开:/毛茛、朝颜剪秋萝、深紫豌豆花,/山柳菊仍在灼烧,雏菊斑斓,小米草,/馥郁的蓬子菜那白热的星辰,/还有更多花朵重返,将草甸涂抹得欢快。
金翅雀归来,或其他类似的飞禽,/白喉雀五个音节的歌谣,/如泣如诉,把眼泪带入眼中。/大自然重复自身,或几乎是这样:/重复、重复、重复;修改、修改、修改。”
边读诗,眼前仿佛就能看到那些美丽的花儿次第开放,争先恐后,热热闹闹,又五彩缤纷。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毕肖普诗歌的风格:节制舒缓,缤纷冷凝,读完让人忍不住在心里反复吟咏。这样舒缓优美的句子,在诗集中俯拾即是。
读毕肖普的诗,仿佛在跟着她旅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两千多幅插图和一套完整的索引》中,她说,
“在沃吕比利斯,美丽的罂粟/分割着马赛克砖;肥胖的老导游挤眉弄眼。/在丁格尔港湾,一长溜儿的金色黄昏中/腐烂的船骸高举着不断滴水的绒棉。/英国女人斟着茶,告诉我们/公爵夫人即将生产。/在马拉喀什的青楼/痘痕斑斑的雏妓/在她们的头顶稳着茶盘/跳起肚皮舞;她们咯咯笑着/赤身露体,蜂拥至我们膝前,/索要香烟。”
短短几句,刻画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摩洛哥的异域风情,爱尔兰优美的海港,挤眉弄眼的老导游,卖弄风情的雏妓……这些画面一一在眼前闪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她写睡眠也非常别致,大概旅行的人,因为环境、时间的变化,睡眠也会成为一个困扰。她有一首《站着入眠》的诗,造境之奇特,让人击节赞叹。她说,
“当我们躺下入眠,世界偏离一半/转过黑暗的九十度,/书桌躺在墙壁上/白日里斜卧的思想/上升,当别的事物下降,/起立制造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梦境的装甲车,密谋让我们去做/那么多危险的事,/在它的边缘发出突突声/全副伪装,随时准备涉过/最湍急的溪流,或爬上剥落的/页岩的矿层,当杯盘与礼服窸窣作响。”
失眠的人总会有很多奇想,当我们躺着入眠的时候,眼中的世界发生偏离,紧靠着墙壁的书桌,像是躺在墙壁上。毕肖普打造了一个新奇,倒置的世界,供自己去想象驰骋。类似的诗作还有《睡在天花板上》、《失眠》、《爱情躺卧入眠》等等。
总之,旅行以及旅行中发生的事情,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是毕肖普创作的重要来源,而她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赋予这些事物独特的意义,带着毕肖普强烈的个人风格。
曾几何时,网络上风靡着这样的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近几年来,旅行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赋予旅行很多重要的意义:可以增长见识,可以升华灵魂,可以拓展你的社交圈……
在网上动辄就能看到这样的文章:女孩子要多旅行,增长见识才不会被人骗。与其贷款买房,不如把钱拿去环游世界,等等。旅行固然有很多好处,但真的就包治百病吗?
毕肖普的一生几乎都在路上,她过的大概是很多人向往的日子:一边旅行,一边写作。尽管是旅游达人,但她对旅行却抱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在很多诗作中,她都反思过旅行的作用。在《抵达圣图斯》中,她说,
“哦,游客,/这国家难道就打算如此回答你?
你和你颐指气使的要求:要一个迥异的世界/一种更好的生活,还要求最终全然理解/这两者,并且是立刻理解/在长达十八天的悬空期后?”
当你到达了一个新地方,就能过上迥异于平常的生活吗?当你逃离自己熟悉的地方,真的就能摆脱旧的桎梏吗?毕肖普的诘问,让人深思。
她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就叫《旅行的问题》,诗集中有一首同名诗,深切地阐释了毕肖普对旅行的反思,她说,
“想想漫长的归家路。/我们是否应该待在家里,惦记此处?/今天我们该在何处?/在这最奇诡的剧院里/观看剧中的陌生人,这样对吗?/是怎样的幼稚:只要体内一息尚存/我们便决心奔赴他乡/从地球另一头观看太阳?/去看世上最小的绿色蜂鸟?”
“可是缺乏想象力使我们来到/想象中的地方,而不是待在家中?/或者帕斯卡关于安静地坐在房间里的话/也并非全然正确?/
洲、城、国、社会:/选择永远不广,永远不自由。/这里或者那里……不。我们是否本该待在家中/无论家在何处?”
帕斯卡是法国的哲学家,他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大概意思就是,人类所有的不幸就在于不能安分守己地待在房间里面。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毕肖普对于旅行的反思,她认为,我们奔赴他乡去看太阳,看绿色蜂鸟的行为,可能有些幼稚。我们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会来到别处,而不是守在家里。
为什么毕肖普会对旅行发出这样的诘问呢?因为在近代欧洲,兴起了一股游学的风潮,就是将四处旅游作为青年自我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开明有见识的绅士,在1960年代,这种风潮又与英国兴起的“间隔年”文化相契合,当时的社会也非常推崇旅游。所以,毕肖普对旅游的作用,发出了灵魂拷问。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今天,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变成平民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服务,商家也拼命鼓吹旅游的好处,旅游风潮方兴未艾,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再来看《旅行的问题》,其实颇具借鉴意义。
事实上,很多人夸大了旅游的作用,他们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去旅游一次回来,灵魂就能够得到升华,或者旅途会有奇遇,让你的生活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然而通常情况下,旅游归来,你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
你只是短暂逃离了庸常,让自己稍微放松了下。回来后,该面对的事情还是得面对。旅行只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本身不会带来改变,如果你本身不具有反思精神、复盘的能力,去深刻地面对、检视自己的内心,督促自己改变,你的生活也起不了什么变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这位特立独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生前就获得无数褒奖,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在美国20世纪的文坛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她终身都在漫游和旅行,她是不幸的,因为她有独特又悲伤的成长经历,与此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这些经历激发出了她的天赋和才华。她创作的独特的旅行诗,现在读来仍能给我们美的享受,以及深刻的启迪。
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生平介绍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1911-1979)1911年2月8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未满周岁时父亲亡故,5岁时罹患神经失常的母亲被送入精神病院,从自己唯一一个孩子的生活中永远消失。3岁到6岁期间,毕肖普与加拿大东南部新斯科舍省大村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之后被带到了伍斯特和波士顿的祖父母家,她在波士顿附近的胡桃山中学读完高中后,在瓦萨学院学习了4年。通过瓦萨图书管理员,毕肖普在纽约结识了比她年长24岁的诗人玛丽安·穆尔,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她的早期作品深受乔治·赫伯特、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和穆尔的影响,登载在她本人参与创办的瓦萨大学生杂志上。在一度考虑投职医药行业后,毕肖普在穆尔的鼓励下转向了诗歌,后者在1935年出版了诗歌汇编选集《试炼平衡》。在纽约生活的一年里,她首次写下了自己的成熟诗歌,包括《地图》和《人蛾》,之后她在欧洲短暂居住了3年,直到1938年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购买了一套房子。她的首部四册诗集《北与南》曾被数家纽约出版社拒绝,最终于1946年付梓出版。第二年兰德尔·贾雷尔介绍她认识了罗伯特·洛厄尔,两人从此成为终身好友。
1951年,她继续生命中的辗转搬迁,在一次前往南美的旅行途中,生病的她被货船留在了巴西,从此后的18年她把这个国家当成了家。她与索瑞兹(Lota de Macedo Soares)的同性恋关系给她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和爱,她在彼得罗波利斯附近的里约热内卢和稍后的Ouro Prêto都建造了住房。1955年,她的第二部诗集《春寒》出版,在十年后的诗集《旅行的疑问》中,巴西成为许多诗的创作背景。
索瑞兹自杀后,毕肖普回到美国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于1969年成为哈佛大学的常驻诗人。1971年她与爱丽丝·梅斯菲瑟尔结成了亲密的友谊,这段友谊一直持续到毕肖普1979年逝世。她的最后一部诗集《地理III》于1976年出版。
毕肖普经常会花数年的时间写一首诗,力求其浑然天成的风格。她饱含“把握语言准确性”的激情,再创了一个自己的多国世界:加拿大、美国、欧洲和巴西。诗中避开自哀自怜,淡淡的掩饰着自己的疏离,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同性恋、一个孤儿、一个漂泊无根的旅人、一个经常住院的哮喘病人,一个抑郁症患者和一个酗酒的酒鬼。“本质上来说,我对大型的东西不感兴趣,”有一次她对洛厄尔说,“有些东西不必靠大来体现自己有多好。”
保存其手稿的地方有:哈佛大学的霍顿图书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罗森巴赫博物馆和图书馆、瓦萨学院图书馆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出自《牛津指南——美国女性作家》,牛津大学出版社版权,安妮·艾格尼丝·科尔韦尔(Anne Agnes Colwell)
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Bishop, Elizabeth)(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是J.W.毕肖普承包公司老板——格特鲁德·布尔默(Gertrude Bulmer )和威廉·托马斯·毕肖普(William Thomas Bishop)夫妇的女儿。毕肖普的童年尝尽了被遗弃的滋味,这种情感在诗中无处不在。她的父亲在其八个月大时死于白莱特氏病(肾脏炎),她的母亲精神错乱,在随后的五年中不断出入精神病院。威廉去世后,格特鲁德迅即丧失了美国公民身份,她回到娘家(加拿大东南部)新斯科舍省,在一次彻底的精神崩溃后,被送进了当地达特默斯镇的一家公共疗养院。伊丽莎白·毕肖普当时5岁,它后来在散文《在村庄》里详细叙述过此事。她的母亲被诊断为永久性精神失常,从此再也没见过伊丽莎白。
母亲住院后,毕肖普与外父母一起住在新斯科舍的大村,日子过得友爱舒适。但是这种宁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他的祖父母决定把孩子带到伍斯特抚养。在她的回忆散记《乡村老鼠》中,毕肖普写道:“没有人征求我的意见,他们违背我的意愿,把我带回了父亲出生的地方,把我从贫穷和地方主义里‘被拯救’出来。”在那里,在孤独的富豪阶层里,毕肖普敏锐的感觉到亲情的匮乏,她写道:“我感觉自己在老去,迈向死亡。我孤独而无聊的伴随着祖母、沉默的祖父、孤单的晚餐……晚上,我躺着,开开关关闪着手电筒,然后哭泣。”
1918年5月,当她母亲的妹妹莫德·布尔默·谢泼德森(Maud Bulmer Shepherdson)将毕肖普营救出来时,连她的祖父母也亲眼目睹了“实验”的失败。生来就不是个健壮孩子的毕肖普当时已多病缠身,湿疹、哮喘、舞蹈病,神经不安导致她虚弱得几乎无法行走。莫德住在南波士顿一处租借的公寓里,在一部未出版的手稿《楼下的苏利文太太》中,毕肖普重叙了自己对这位邻居的爱。她后来回忆说,由于受莫德阿姨喜欢文学的影响,她在那里开始了写诗。
等她稍微强壮一些后,毕肖普在新斯科舍度过了夏天,并参加了科德角的Chequesset露营。她不寻常的境遇和虚弱的健康状况导致她在14岁前都没能正常入学,但她是一个优秀的好学生,在读完核桃山女校后,毕肖普进入了瓦萨学院1934年班。
在瓦萨学院,毕肖普与小说家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和其他一些人创办了地下文学杂志——《精神抖擞》,与合法的《瓦萨评论》相比,它刊登社会意识更强、更先锋派的文章。1934年是她母亲去世和自己从瓦萨毕业的一年,这年春天,她遇见了诗人玛丽安·穆尔并与之成为朋友。受穆尔的影响,毕肖普认识到诗歌可以作为女性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穆尔向霍顿·米福林奖推荐了毕肖普,她的手稿《北与南》从8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于1946年8月出版。
《北与南》表达了毕肖普诗歌的核心主题:地理风光、人与大自然的联系、对知识和观念的质疑、控制紊乱的形式能力与不可能。在罗伯特·洛厄尔评论《北与南》之前,他 在一个晚餐会上遇见了毕肖普,这次会面为一段关键性、或者说是复杂的友谊划下了起始符。就像穆尔一样,洛厄尔为毕肖普提供了可能性——以实际性的授予、学术奖金和奖项的形式,以及艺术性的。1950年洛厄尔帮助毕肖普获得了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的职位,当时她正在写第二本书。
1950年毕肖普获得了布林茅尔学院的露西·马汀·唐纳利奖学金,和美国艺术文学院的奖章。1951年,她去南美旅行,想看亚马逊河,然而就在她动身前往梦想的航行前,毕肖普吃了一个腰果,导致她严重过敏以至于卧床不起。当毕肖普恢复健康时,她深深爱上了她的朋友兼护士——索瑞兹(Lota de Macedo Soares)和巴西的风光、文化。毕肖普与索瑞兹一起在佩特罗波利斯和里约热内卢的的山区小镇上生活了15年。这份新的爱情和家给毕肖普带来了之前只在大村短暂领略过的快乐,她给洛厄尔写信说:“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觉无比幸福。”(1953年7月28日)
1954年4月,毕肖普与霍顿·米福林达成协议出版她的第二本书《春寒》,这部诗集包括她在第一本书中的诗歌,题为:北与南——春寒。这部诗集获得了1956年普利策奖。诗集于1955年8月一出版,好评如潮,唐纳德·豪尔称毕肖普是“在世的最佳诗人之一”。
《春寒》出版后,毕肖普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翻译了一部巴西人的作品,“海伦娜·茉莉”(爱丽丝·布莱特小姐)的日记——Minha Vida de Menina。海伦娜1893年在小镇迪亚马蒂纳的生活唤醒了毕肖普1916年在大村生活的记忆,边翻译边撰写童年回忆录有助于毕肖普把过去当成艺术元素去探索。译作于1957年由法勒·斯特劳斯和卡达希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Cudahy)出版,题为《海伦 娜·茉莉日记》。
毕肖普的第三部诗集《旅行的疑问》(1965年)折射了她的童年经历,也有关于巴西新家的诗作。这本书被分成两部分:巴西和其他地方,两者之间放了一篇散文“在村撞”。毕肖普又回归到了地理、形式和风光的主题,但在游客和风光之间、读者和诗人之间,她表达了更多的亲昵感。《旅行的疑问》获得了肯定的评价,罗伯特·马佐科在《纽约书评》(1967年10月)中称赞毕肖普是“闪亮的当代核心人才之一”。书中充满了描绘的色彩,这也正是毕肖普获得如此众多称赞的地方,但书中无疑也充满了一种感觉,怀亚特·普拉蒂称之为“歪斜”,感情在未能成功表达现实的片刻滑入了神秘、恐怖或狂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毕肖普在巴西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岁瑞兹参与里约的政治,其负责的公园项目占据了她的时间和注意力。随着政治形势恶化,毕肖普在巴西的家里感觉越来越不舒服。1966年毕肖普以常驻诗人的身份在华盛顿大学呆了两个学期,然后回到里约,希冀能重建在那里的生活。毕肖普和索瑞兹都深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双双住院。等毕肖普稍稍恢复后,她离开巴西,回到纽约,期待着索瑞兹一恢复好就也能过来,索瑞兹于1967年9月19日下午到达纽约,当晚服用了过量镇静剂去世,享年57岁。
失去索瑞兹对毕肖普个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虽然她仍坚持写作和出版。1969年毕肖普出版了《诗歌全集》,收录了所有她之前出版过的诗歌和几首新作品。这部诗集赢得了1970年全国图书奖。在授奖典礼上,毕肖普再一次试图重建巴西的生活,但是,没有索瑞兹的帮助,她没有能力在政治和文化之间谈判做出让步,毕肖普最终确信自己在巴西的生活已经是不可能了。1970年秋天他回到美国在哈佛任教,在那里她遇到了爱丽丝·梅斯菲瑟尔——一个在她的余生给她力量和爱的女人。
毕肖普最后与哈佛签订了四年合同。虽然她从未彻底喜欢自己教师的身份,但她的学生们认为从她的用词精准、从她冷静的谈话中学到了很多。1976年毕肖普以第一个美国人和第一个女性身份获得了诺伊施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海外图书奖,同年她还出版了最后一部诗集《地理III》,该书获得了1977年书评圈奖。九首文笔精湛的诗歌回归了《北与南》的主题,但更亲昵、更直白。阿尔弗雷德·考恩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了《地理III》,他在1977年佐治亚评论中称赞道:
1977年10月1日当毕肖普申请古根海姆奖学金的时候,她表示将出版新的诗集——暂名《祖母的玻璃假眼》,和一首象书的篇幅一样长的诗——“挽歌”,当她于马萨诸塞的波士顿逝世时,已经完成了新诗集中的四首:“圣塔伦”、“北部港口”、“粉红色的狗”和“十四行诗”。毕肖普的诗作被收录于《诗歌全集(1927-1979)》中,由法勒·斯特劳斯和吉鲁克斯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1983)。
文献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文稿保存于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和瓦萨学院图书馆特别收藏。布雷特·C.米利尔的传记《伊丽莎白·毕肖普:生命及其回忆》(1993)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同样的还有坎迪斯·W.麦克马洪的文献《伊丽莎白·毕肖普:文献,1927-1979》(1980)。其他对毕肖普的作品作出重要评价的有:邦妮·科斯特洛的《伊丽莎白·毕肖普:精通的疑问》(1991)、大卫·卡尔斯通的《成为一个诗人》(1989)、杰尔迪斯·梅林的《授权的谦逊:玛丽安·穆尔、伊丽莎白·毕肖普和传统的用途》(1990)、罗伯特·戴尔·帕克的《无信仰者: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1988)和托马斯·特拉维萨诺的《伊丽莎白·毕肖普:她的艺术发展》(1988)。她的散文收录于《散文集》(1984),由罗伯特·吉鲁克斯作序。吉鲁克斯还编辑和出版了毕肖普的信件和名作《一种艺术:书信》(1994)。讣告登载在纽约时报上(1979年10月8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太宗”李忱》名言名句解读
下一篇: 《容斋随笔·田横吕布》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