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百喻经全集《贫人作鸳鸯鸣喻》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9 08:16:05

百喻经全集《贫人作鸳鸯鸣喻》译文赏析贫人作鸳鸯鸣喻

【原文】

昔外国节,法庆[1]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2]以为鬘饰[3]。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4],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注释】

[1] 法庆:带宗教色彩的国庆。

[2] 优钵罗华: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亦指睡莲花,开花时间短,故十分名贵。

[3] 鬘(mán)饰:头发上的装饰品。鬘,一种开金黄花的植物名。

[4] 心行:心,念念迁流不已,或念善,或念恶,所以叫做心行。

【译文】

从前在外国节日庆典的时候,有一种风俗,所有的妇女都佩戴优钵罗华作为装饰。有一个穷人,他妻子对他说:“你要是能弄到优钵罗华来给我作发饰,我就还做你的妻子;要是你弄不到,我就会离开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模仿鸳鸯的叫声,于是他就潜入国王的池沼,一边作鸳鸯的鸣声,一边偷优钵罗华。看守池塘的人听到响声,就问道:“什么人在池塘里?”这个穷人失口答道:“我是鸳鸯。”看守池塘的人就将他捉牢了,押去见国王,走到半道上,穷人又抑扬有致地作起鸳鸯的鸣声来。看守池塘的人嘲笑他说:“你先前不叫,现在叫有什么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他们一生做了很多残害他人的事,造了许多的恶业,从不调节心行,来使自己变得调顺善通,等到临死之时才说:“现在我想修行善业。”但此时无常已经将他拖去见阎罗王。他们虽想修行善业,可已经晚了。就好像那个愚人,快到国王那儿了,才作起鸳鸯叫来,已经太晚了。

【评析】

这是一则佛教故事,讲的是一个学鸳鸯叫的穷人因为一时口误而被抓。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不要等事情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再去后悔。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总爱一意孤行,死钻牛角尖,不听别人的劝告,等到他想要补救时,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小错误,但只要能在犯错之后认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吸取教训并及时更正。那么,今后就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故事征引

作恶的狐狸王

从前,有一位热心肠的道长,跟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后来他发现周围的好多人每天都得从大老远处挑水吃。为此他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在野外挖一口水井,来方便大家以后的用水。

于是,他召集了一些人前来帮忙,没过几天就把井挖好了,还在井边放了一只吊桶,方便所有前来用水的人。周围人高兴极了,都围着井欢呼。

从这以后,那些放牛、割草、旅行的人,路过这里时,都会到这个井边喝水。

有一天黄昏,一群野狐狸来到井边,看见那儿的井水溢出地面,就立刻喝那些水来润湿喉咙。狐狸王见其他野狐狸迫不及待喝水的样子,心想:我是狐狸王,怎么能够跟它们一样喝地面上的积水呢?于是它把头潜入井边的那个吊桶里,喝完了桶里剩下的水。然后它又把头潜在吊桶里,用力一摔,把那个吊桶掷在地上摔得粉碎。

其他野狐狸看见狐狸王这一举动,忍不住劝告它说:“我们在口渴难忍的时候,连干燥的树叶都能派上用场,何况,这个吊桶对别人是多么重要啊,你为什么要把它摔碎呢?”

狐狸王不服气地说:“我喜欢这样做,有什么不可以吗?那是别人的困难,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管不着。”不管其他野狐狸怎么说、怎么劝,狐狸王都听不进去。

没过一会儿,人们把吊桶被破坏的事情告诉了道长,道长又买了一个新吊桶放在井边。那群野狐狸从那以后,天天来井边喝水,而那个狐狸王每次都是在喝完水之后把吊桶摔碎。

就这样连续了好几天,狐狸王一连摔碎了十四个吊桶。其他狐狸苦口婆心地劝告它,但它依然我行我素、充耳不闻。

道长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心想:“难道是有人觉得这口井不够好,我一定要把这事搞清楚。”于是,他想亲自去看看,他买了一个新吊桶放在井边,自己藏在树荫下,看着一整天人来人往的喝水,也没有看到谁来这儿搞破坏,道长想回去了,可是想想白天的事,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看到一群野狐狸来到井边,都在喝着地面上的积水。而在那中间站着一条看似领袖的狐狸,先是把整个头潜入吊桶喝水。喝完之后,又用力把吊桶往地上一摔,摔得粉碎。

“原来一直以来都是这个狐狸王在埋怨这口井啊!”道长看到这一情景,明白了真相,于是即刻跑回道观去,又用木材造了一只头能伸得进去但拔不出来的吊桶,重新放在了井边。然后,他又手持拐杖,跟上次一样隐藏在路旁的树荫下,悄悄地等待狐狸王的到来。

又是一个夜幕降临的夜晚,野狐狸们还像往常一样来到井边,低头喝着地面的积水。狐狸王呢,也没注意到吊桶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依然把头伸进桶里喝水。喝完之后,仍用力把水桶往地面猛撞。结果,吊桶不但没有损坏,反而自己的头也拔不出来了。

正在狐狸王惊慌失措之际,道长突然现身,挥起拐杖,打死了那只狐狸王。

同读《百喻经》第16天45、奴守门喻:

教条主义。愚蠢的仆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知道灵活变通,用驴子驮着门去邻村听戏,但是门户洞开,主人家的金银财宝,贵重物品全部被洗劫一空。主人的本意是让你看家护院,保护家中的财产,而不是让你仅仅看护“门”。

46、偷牦牛喻:合伙偷了别人的牦牛并宰杀吃掉了,主人追了一再盘问,为了掩盖偷牛的事实,回答的逻辑错误百出,所以说犯下了一个错,用100个错误来掩盖,仍然掩盖不了事实。敢于承认错误,并且真心地去忏悔,浪子回头金不换。

47、贫人作鸳鸯鸣喻:学鸳鸯鸣叫,冒充鸳鸯,去偷东西。被人当场抓住,仍然辩解我是鸳鸯,且不停的鸣叫,这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睁着眼睛说瞎话。日常犯错误很正常,但是要吸取教训,及时改正,而不是固执己见撞了南墙不回头。

初读《百喻经》45-47 Day1645、奴守门喻
    文中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主人的吩咐,很僵化错误地执行,为了外出方便,竟然将门板绑于驴子身上,导致财物尽失。故事的寓意在于提醒人们做事情要深入研究,不能一知半解,流于表面。

    文章第二段教导修行之人修行时在守好自己烦恼和欲望之门的基础上,必须深刻领悟教义的真正含义,不能只限于表面形式,做表面文章,否则是不会达成心正无邪的境界的。
46、偷氂牛喻

    我们常说:“撒了一个谎,就要用另外十个谎言来圆谎”,文中偷牛之人偷牛的行为本就错误,他不但不知错,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撒谎,实为错上加错。

    故事告诫人们,事实永远胜于雄辩,不要实施恶行,凡事怀诚善之心。并且要知错就改,狡辩抵赖是毫无意义的,真相终究是不会被掩盖的。
47、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文中愚人,为了妻子不离开他,便去偷盗,违背常理道德,学鸳鸯叫的再逼真,也必将遭受惩罚,不值得同情和原谅。文中妇人为了得到优钵罗花,竟然以离开相威胁,迫使其丈夫去偷盗,她就是行恶,最终使自己的丈夫沦为阶下囚。

    故事警示人们,歪心邪念从根本上就偏离了正义大道,是万万要不得的。一旦铸成错误将无法弥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6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