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在树梢》鉴赏作者:任光文淑慧
李耕
只是一瞬吗?
树梢的叶染红了,归鹊的翅染红了,天边的几颗小星星染红了。夕阳,在树的梢上,燃亮了一簇簇火焰!
只是一瞬啊!
树叶把火焰藏进了心里!
归鹊把火焰藏进了翅里!
只有星星的火光在照亮着夜行人的路。
不是一瞬啊!朋友!
当星星用火光点亮黎明的时刻,树的叶点亮了它的火焰;鹊的翅,点亮了它的火焰,并飞翔着将这光送遍大地。
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以新的视角,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夕阳变幻的三个镜头组接一起,表现了盎然的生命意识。
夕阳,是绚烂的、壮美的,然而在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它只能作瞬间的停留。它把白昼送走,便匆匆地消融在夜色之中。难怪它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李商隐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抒发了人生无常的历史沧桑之感;李白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诗句,吐诉了于无望期待中的思妇的沉哀积怨。然而,李耕没有受到这些踯躅于风雨人生的先辈诗人的感染,却从辽阔的景观上,摄取了燃烧着生命力的镜头。夕阳以它的余光、余热,染红了树叶,染红了鹊翅,染红了天边的小星星,“在树的梢上,燃亮了一簇簇火焰!”这热烈,充满生意的景象,虽然是瞬间的辉煌,却足以促人昂扬奋发。夕阳,尽管很快便会化为夜色一般的灰烬,但它播下了光明的种子,留下了不息的生命的基因。“树叶把火焰藏进了心里!归鹊把火焰藏进了翅里!只有星星的火光在照亮着夜行人的路。”夕阳,只是瞬间,但它留下的火种,又点亮了黎明,又光照了大地,于是它得到了永恒。
就是这样,诗人把树叶、鸟鹊、星星在三种不同的时空中,对于夕阳的不同景观,组接在一起,赋予它深邃的哲理,它启迪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及其价值的思考。
寻《夕阳》是林鸿的诗的鉴赏浮这个字,传神的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乌鸦飞在天空,光亮的羽毛反射出落日的余晖,时隐时现,若隐若现,就像是日光漂浮在乌鸦背上似的。这样,才更显乌鸦归巢的从容写意,也就更强烈的反衬出诗人思乡心切的落寞。
以上是我的认知,以下供你鉴赏参考:
“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衔山”指夕阳之形: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是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急急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像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感。游子不归,闺中少妇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摹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落日怅望》唐诗鉴赏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 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 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 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 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 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 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 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 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所以是“起得超脱,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景,且 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观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