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吕相绝秦》原文赏析与注解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题解】
本文记载了吕相出使秦国时的言辞,是春秋时代一篇著名的外交辞令。文中追述了两国交兵的历史,列举了大量的资料,指责秦国二三其德,有负于晋。全文言辞犀利,气势逼人。但其中的某些指责,实属强词夺理,自我开脱,委过于秦。
【原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70],曰:“昔逮我献公[71],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72],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注释】
[70]吕相:魏錡之子魏相。
[71]昔逮:自从。
[72]戮力:并力,合力。
【译文】
夏季,四月初五日,晋厉公派遣吕相去和秦国断绝外交关系,说:“从前我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表明友好,再用婚姻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
【原文】
“无禄[73],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74]。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75],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76],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77],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78]。文公恐惧,绥静诸侯[79],秦师克还无害[80],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81]。
【注释】
[73]无禄:没有福禄,即不幸。
[74]用因而。奉祀:主持祭祀。
[75]集:成就,成全。
[76]擐(huàn):穿。
[77]怒:侵犯。疆埸(yì):边境。
[78]致命:拼死决战。
[79]绥静:安抚。
[80]克还无害:得以安全返回。
[81]造:功劳。西:指秦国,在晋国之西。
【译文】
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记过去的恩德,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在晋国主持祭祀,但又不能完成重大的勋劳,却和我国有了韩地之战。后来心里又有些懊悔,因此成就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君王的边界,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拚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使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国有大功劳于西方秦国之处。
【原文】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82],蔑死我君[83],寡我襄公[84],迭我淆地[85],奸绝我好[86],伐我保城[87],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88],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89],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90],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91]。
【注释】
[82]吊:吊唁。
[83]蔑:轻视。
[84]寡:少,这里是欺侮的意思。
[85]迭:同“轶”,突然进犯。
[86]奸绝:遏绝,断绝。
[87]保城:谓边境小城。
[88]散离我兄弟:秦伐郑灭滑,二国与晋国同为姬姓国,故云。
[89]赦罪:即释罪,求和解。
[90]天诱其衷:当时俗语,即天心在我。
[91]逞:满足。
【译文】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善,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以我们晋襄公为软弱可欺,突然侵犯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同友好国家的往来,攻打我们的城堡,绝灭我们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过去的勋劳,而又害怕国家的颠覆,这样才有殽地的这一战役,但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赦免罪过。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谋害我们。天意保佑我国,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国称心如意。
【原文】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92],又欲阙翦我公室[93],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94],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95],入我河曲,伐我涷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96],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97],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注释】
[92]我之自出:秦康公为晋献公女伯姬所生。
[93]阙翦:损害。
[94]螫贼:二者均为食苗的害虫,此喻危害国家的人。
[95]悛(quān):悔改。
[96]翦:削断。
[97]东道之不通:指两国不相往来。
【译文】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国穆姬所生的,但又想损害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国的内奸,以动摇我们的边疆,因此我国才有了令狐这一战役。秦康公还是不肯改悔,又进入我国河曲,攻打我国涑川,掠取我国王官,割断我国的羁马,因此我国才有了河曲这一战役。东边的道路不通,那是由于康公同我们断绝友好所造成的。
【原文】
“及君之嗣也[98],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99],利吾有狄难[100],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101],虔刘我边陲[102]。我是以有辅氏之聚[103]。“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注释】
[98]君:指秦穆公。
[99]称盟:举行盟会。
[100]狄难:时晋军入赤狄作战。
[101]芟夷:收割。农功:指庄稼。
[102]虔刘:杀戮。
[103]辅氏之聚:辅氏之战。
【译文】
“等到君王继位以后,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伸着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要安抚我们了吧!’但君王也不考虑和我们结盟,却利用我国有狄人的祸难,侵入我国的河县,焚烧我国的箕地、郜地,抢割我国的庄稼,骚扰我国边境,我国因此而有辅氏的战役。君王也后悔战祸的蔓延,而想求福于先君晋献公和秦穆公,派遣伯车前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跟你重修旧好、丢弃怨恨,恢复以往的关系,以追念以前的勋劳。’盟誓还没有完成,我晋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和秦国有令狐的会见。
【原文】
“君又不祥[104],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105]。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106]。君有二心于狄[107],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108]:‘余虽与晋出入[109],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110],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111],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112],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113]!”
【注释】
[104]不祥:不善。
[105]我之昏姻:白狄女子曾嫁晋文公。
[106]受:同“授”。
[107]有:同“又”。
[108]秦三公:穆、康、共。楚三王:成、穆、庄。
[109]出入:往来。
[110]成德:应有的德行。
[111]承宁:宁静,平息。
[112]不佞:即“不才”。
[113]实图利之:仔细权衡一下利弊。
【译文】
君王又不善,背弃了盟誓。白狄和君王同在雍州境内,他们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亲戚。君王前来命令说:‘我跟你攻打狄人。’寡君不敢顾及亲戚,畏惧君王的威严,就给官吏下令攻打狄人。但君王又对狄人有了别的念头,告诉他们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对君王的做法,狄人接受而又厌恶,因此就告诉了我们。楚国人讨厌君王的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对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楚国的三位先王发誓:我虽然和晋国有往来,我只是唯利是图。’楚国人讨厌秦君反复无常,因此把事情公布出来,以惩戒言行不一的人。’”
【评析】
公元前580年,秦桓公与晋厉公约定在晋国的令狐会盟,当晋厉公到达令狐之后,秦桓公不肯过黄河来参与盟会,只派大夫史颗与晋侯会盟,于是晋国就派郤犨到河西与秦伯会盟。不久,秦桓公背弃盟约,暗中挑拨狄族、楚国与晋国的关系,企图利用狄、楚攻打晋国。于是,公元前578年晋侯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与秦国绝交,随后晋军及诸侯之师在麻隧打败了秦军。
吕相的辞令向对方申明,晋文公即位以前,秦国有恩于晋。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已经把欠秦国的旧债还清。从此以后,都是秦国有负于晋,欠下晋国一笔又一笔的债。在列举秦国背信弃义的事实时,往往从人之常情切入,揭露秦国的寡恩少义。晋文公刚刚逝世,秦穆公就进犯殽地,灭掉与晋国同姓的滑,是不顾丧期而采取的军事行动。秦康公是晋国的外甥,但他不顾甥舅之情,屡次进犯晋国。吕相的这篇辞令还特别突出晋国的宽大。
殽之战,释放秦军三帅。晋景公即位,希望与秦国和好。但这些恩惠都没有使秦国弃恶从善,而是继续与晋国为敌。吕相的这篇外交辞令还列举秦、晋之外第三方的反映,显示秦国的薄情寡义。狄人把秦国与它的盟誓告诉给晋国,楚国同样如此。这表明,秦国多行不义,已经众叛亲离。
吕相列举事实简明扼要,重在数量,以数量压倒对方。辞令把秦国当做被告,晋国作为主持正义的原告出现,因此,难免有些夸大其词。
左传全集《吕相绝秦》原文赏析与注解 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题解】
本文记载了吕相出使秦国时的言辞,是春秋时代一篇著名的外交辞令。文中追述了两国交兵的历史,列举了大量的资料,指责秦国二三其德,有负于晋。全文言辞犀利,气势逼人。但其中的某些指责,实属强词夺理,自我开脱,委过于秦。
【原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70],曰:“昔逮我献公[71],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72],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注释】
[70]吕相:魏錡之子魏相。
[71]昔逮:自从。
[72]戮力:并力,合力。
【译文】
夏季,四月初五日,晋厉公派遣吕相去和秦国断绝外交关系,说:“从前我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表明友好,再用婚姻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
【原文】
“无禄[73],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74]。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75],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76],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77],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78]。文公恐惧,绥静诸侯[79],秦师克还无害[80],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81]。
【注释】
[73]无禄:没有福禄,即不幸。
[74]用因而。奉祀:主持祭祀。
[75]集:成就,成全。
[76]擐(huàn):穿。
[77]怒:侵犯。疆埸(yì):边境。
[78]致命:拼死决战。
[79]绥静:安抚。
[80]克还无害:得以安全返回。
[81]造:功劳。西:指秦国,在晋国之西。
【译文】
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记过去的恩德,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在晋国主持祭祀,但又不能完成重大的勋劳,却和我国有了韩地之战。后来心里又有些懊悔,因此成就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君王的边界,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拚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使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国有大功劳于西方秦国之处。
【原文】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82],蔑死我君[83],寡我襄公[84],迭我淆地[85],奸绝我好[86],伐我保城[87],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88],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89],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90],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91]。
【注释】
[82]吊:吊唁。
[83]蔑:轻视。
[84]寡:少,这里是欺侮的意思。
[85]迭:同“轶”,突然进犯。
[86]奸绝:遏绝,断绝。
[87]保城:谓边境小城。
[88]散离我兄弟:秦伐郑灭滑,二国与晋国同为姬姓国,故云。
[89]赦罪:即释罪,求和解。
[90]天诱其衷:当时俗语,即天心在我。
[91]逞:满足。
【译文】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善,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以我们晋襄公为软弱可欺,突然侵犯我们的肴地,断绝我们同友好国家的往来,攻打我们的城堡,绝灭我们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过去的勋劳,而又害怕国家的颠覆,这样才有肴地的这一战役,但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赦免罪过。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谋害我们。天意保佑我国,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国称心如意。
【原文】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92],又欲阙翦我公室[93],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94],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95],入我河曲,伐我涷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96],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97],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注释】
[92]我之自出:秦康公为晋献公女伯姬所生。
[93]阙翦:损害。
[94]螫贼:二者均为食苗的害虫,此喻危害国家的人。
[95]悛(quān):悔改。
[96]翦:削断。
[97]东道之不通:指两国不相往来。
【译文】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国穆姬所生的,但又想损害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国的内奸,以动摇我们的边疆,因此我国才有了令狐这一战役。秦康公还是不肯改悔,又进入我国河曲,攻打我国涑川,掠取我国王官,割断我国的羁马,因此我国才有了河曲这一战役。东边的道路不通,那是由于康公同我们断绝友好所造成的。
【原文】
“及君之嗣也[98],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99],利吾有狄难[100],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101],虔刘我边陲[102]。我是以有辅氏之聚[103]。“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注释】
[98]君:指秦穆公。
[99]称盟:举行盟会。
[100]狄难:时晋军入赤狄作战。
[101]芟夷:收割。农功:指庄稼。
[102]虔刘:杀戮。
[103]辅氏之聚:辅氏之战。
【译文】
“等到君王继位以后,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伸着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要安抚我们了吧!’但君王也不考虑和我们结盟,却利用我国有狄人的祸难,侵入我国的河县,焚烧我国的箕地、郜地,抢割我国的庄稼,骚扰我国边境,我国因此而有辅氏的战役。君王也后悔战祸的蔓延,而想求福于先君晋献公和秦穆公,派遣伯车前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跟你重修旧好、丢弃怨恨,恢复以往的关系,以追念以前的勋劳。’盟誓还没有完成,我晋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和秦国有令狐的会见。
【原文】
“君又不祥[104],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105]。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106]。君有二心于狄[107],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108]:‘余虽与晋出入[109],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110],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111],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112],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113]!”
【注释】
[104]不祥:不善。
[105]我之昏姻:白狄女子曾嫁晋文公。
[106]受:同“授”。
[107]有:同“又”。
[108]秦三公:穆、康、共。楚三王:成、穆、庄。
[109]出入:往来。
[110]成德:应有的德行。
[111]承宁:宁静,平息。
[112]不佞:即“不才”。
[113]实图利之:仔细权衡一下利弊。
【译文】
君王又不善,背弃了盟誓。白狄和君王同在雍州境内,他们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亲戚。君王前来命令说:‘我跟你攻打狄人。’寡君不敢顾及亲戚,畏惧君王的威严,就给官吏下令攻打狄人。但君王又对狄人有了别的念头,告诉他们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对君王的做法,狄人接受而又厌恶,因此就告诉了我们。楚国人讨厌君王的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对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楚国的三位先王发誓:我虽然和晋国有往来,我只是唯利是图。’楚国人讨厌秦君反复无常,因此把事情公布出来,以惩戒言行不一的人。’”
【评析】
公元前580年,秦桓公与晋厉公约定在晋国的令狐会盟,当晋厉公到达令狐之后,秦桓公不肯过黄河来参与盟会,只派大夫史颗与晋侯会盟,于是晋国就派郤犨到河西与秦伯会盟。不久,秦桓公背弃盟约,暗中挑拨狄族、楚国与晋国的关系,企图利用狄、楚攻打晋国。于是,公元前578年晋侯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与秦国绝交,随后晋军及诸侯之师在麻隧打败了秦军。
吕相的辞令向对方申明,晋文公即位以前,秦国有恩于晋。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已经把欠秦国的旧债还清。从此以后,都是秦国有负于晋,欠下晋国一笔又一笔的债。在列举秦国背信弃义的事实时,往往从人之常情切入,揭露秦国的寡恩少义。晋文公刚刚逝世,秦穆公就进犯肴地,灭掉与晋国同姓的滑,是不顾丧期而采取的军事行动。秦康公是晋国的外甥,但他不顾甥舅之情,屡次进犯晋国。吕相的这篇辞令还特别突出晋国的宽大。
肴之战,释放秦军三帅。晋景公即位,希望与秦国和好。但这些恩惠都没有使秦国弃恶从善,而是继续与晋国为敌。吕相的这篇外交辞令还列举秦、晋之外第三方的反映,显示秦国的薄情寡义。狄人把秦国与它的盟誓告诉给晋国,楚国同样如此。这表明,秦国多行不义,已经众叛亲离。
吕相列举事实简明扼要,重在数量,以数量压倒对方。辞令把秦国当做被告,晋国作为主持正义的原告出现,因此,难免有些夸大其词。
《古文观止·吕相绝秦》译文与赏析 吕相绝秦
吕相绝秦
《左传·成公十三年》
【题解】
秦、晋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他们之间往来很多,为了政治利益,世代联姻,但又互相争斗。公元前580年,秦、晋交恶,晋国派吕相前往秦国与之绝交,于是产生了这篇外交辞令。全文以雄辩壮阔着称,在委婉中锋芒毕露,强词夺理,揭示了当时大国之间激烈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实质,对后世之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原文】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33],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34]。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35],用集我文公[36],是穆之成也。
【注释】
[33]戮力同心:齐心协力。戮,并力。
[34]重之以昏姻:用婚姻的形式巩固这种友好关系。重:加重。昏:同“婚”。
[35]厥心:他的心里。厥:他。
[36]集:成就,支持。
【译文】
晋厉公派遣大夫吕相去跟秦国绝交,说:“从前我国献公和你们穆公一直非常友好,两国齐心协力,并把这种关系用盟约誓言确定下来,并互通婚姻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料,上天有意降灾祸给晋国,文公逃奔齐国,惠公逃奔秦国。不幸,献公去世了,秦穆公不忘昔日的恩情而使我惠公继承君位。可惜秦穆公不能支持惠公完成大业,反而发动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也很后悔,于是支持我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
【原文】
“文公躬擐甲胄[37],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38]。
【注释】
[37]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着铠甲、戴着头盔。躬:亲自。擐:穿。
[38]造:功劳。西:指秦国,在晋国之西。
【译文】
“我文公披甲戴盔,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征伐东方诸侯,使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这算是报答秦穆公昔日的恩德了。郑国人侵占秦国边境,我文公便率领诸侯和秦国军队一起去围攻郑国。秦国大夫未与我文公商量,就擅自与郑国订立盟约。诸侯对此心怀痛恨,决心与你们拼命决战,文公担心秦国受损,便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没有受到危害,这也是我们对秦国很大的恩德吧!
【原文】
“无禄,文公即世,穆不为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39],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肴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40],成王陨命[41],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注释】
[39]迭:同“轶”,指突然袭击。
[40]天诱其衷:上天引导他们的意愿。诱,引导。
[41]陨:同“殒”,灭亡。
【译文】
“不幸,文公去世,秦穆公却没有前来吊唁,这是轻视我文公,欺侮我襄公,接着你们又袭击我们的肴地,断绝同我们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掉我们的邻邦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穆公昔日的恩情,但又害怕国家遭受灭亡,因此才会有肴地之战。我们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但穆公不接受,反而拉拢楚国来谋害我们。上天保佑我国,使楚成王丧命,进而使秦穆公侵犯我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原文】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剪[42]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43],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44],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注释】
[42]阙剪:阙,同“掘”,挖掘。剪,削弱。
[43]蟊贼:原指吃禾苗的害虫,这里比喻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指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
[44]悛:悔改。
【译文】
“秦穆公、晋襄公去世,秦康公和秦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献公的外甥,但他居然想削弱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他率公子雍一起扰乱我们的边境,于是我们才有了令狐之战。康公虽然战败,但还不肯悔改,又入侵我国河曲一带,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占领我们的羁马,又导致了河曲之战。我们和秦国之间断绝邦交,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原文】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45],虔刘我边陲[46]。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
【注释】
[45]芟(shān)夷:毁坏。农功:农作物。
[46]虔刘:杀戮的意思。
【译文】
“等到您即位之后,我们景公怀着殷切的希望说:‘秦国总算要抚恤我国了吧!’不料,您也不肯施舍,也不打算与我国盟约,却利用我国与狄国作战之时,进攻我们黄河地区,焚烧我箕、郜两地,抢割我国的农作物,杀害我边疆的百姓,因此才有辅氏之战。您也为我们两国战祸蔓延而感到懊悔,希望向两国的献公、穆公求福,所以您派遣伯车来传令给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重归于好,恢复昔日我们友好的关系,一起来追念先王的功德吧!’盟约还未达成,景公就去世了。我们厉公与您在令狐举行了盟誓。您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约。
【原文】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47],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48],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注释】
[47]仇雠:仇敌。
[48]二三其德: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译文】
白狄和你们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亲戚,您传令给我们说:‘我要和你们一起进攻白狄!’我们国君不敢顾念我们与白狄之间的姻亲关系,又畏惧君王的威严,便遵从了你的命令。可是您又和白狄私好,对他们说:‘晋国要来攻打你们了。’白狄口头上对你们示好,心里却憎恶你们的做法,所以他将这些告诉了我们。楚国人讨厌您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也派人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令狐之盟,来与我们结盟,他们向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同晋国有往来,但纯粹是为了利益。”
【原文】
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49]。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50],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注释】
[49]昵就:亲近。
[50]承宁:宁静,平息。
【译文】
我们厌恶秦国这种心无诚意的做法,所以公开了此事,以表示对你们反复无常的行为的惩罚。诸侯听到这番话,感到心痛不已,因此更加亲近我们。如今我率领诸侯一起听从您的命令,只是希望与您真正和好。您如果愿意施恩于各诸侯,并且怜悯我们,赐我们缔结盟誓,这是我们的心愿,这样我们也好去安抚其他诸侯,让他们撤兵,如此他们怎敢自求战乱呢?您如果不愿意施予恩于我们,我们国君也没有什么才能,怕是无法劝诸侯们撤兵。这些话我全都跟您讲了,请您仔细地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吧!”
【评析】
本文是晋国吕相写给秦国的一封绝交书。全篇未说“绝交”二字,但是处处有绝交之意。吕相以时间为线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从晋献公和秦穆公缔结盟约开始,直至秦国背信弃义,表面上是在陈述两国的邦交历史,实际上是在变相地罗列秦国背叛晋国的条条罪状,把秦国描画成了一个言而无信、唯利是图、心胸狭窄的小人。
两国之间的战争和交往都是为了利益,这印证了一句俗语: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秦国为争霸中原,多次袭击中原诸侯国,破坏与晋国的同盟国关系。
文章委婉中锋芒毕露,利用了夸饰铺张,体现了外交辞令的典型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