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烈文《秋外套》抒情散文鉴赏作者:黎烈文
【原文】: 回国后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了。那两个秋天都模模糊糊,如烟如梦,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直到今年秋天,这才得着一点闲时闲情,偶然逛逛公园。
在上海所有的公园里面,谁都知道兆丰公园是最好的。除掉缺欠艺术品(如美丽的铜或石的雕刻)的点缀外,其他花木池沼的布置,和我见过的欧洲有名的公园比较起来,都没有丝毫愧色。我有时带着一本书走进园子,在树下听听虫鸡,在池边看看鸭泳,是可以把每天见闻所及的许多可憎可恶之事,暂时忘掉的。
这天因为贪看暮霭,不觉回家得迟了。独自坐在荷池旁,悠悠然从深沉的默想里醒转来时,四围早已一个游人都没有,昏暗中只见微风吹动低垂的柳枝,象幽灵似的摇摆着,远远近近,一片虫声,听来非常惨戚。我虽喜欢清静,但这样冷寂得颇有鬼趣的境地,却也无意留连。忍着使人微栗的凉风,循着装有路灯的小径走出公园时,我顿时忆起那件搁在箱里的秋外套,和几年前在外国遇到的一个同样荒凉得使人害怕的夜晚。
那时我和冰之都住在巴黎。我们正象一切热恋着的青年男女一样,力求与人相远。某天,我们忽然想起要搬到巴藜附近的小城去住。于是在一个正和今天一般晴朗的秋天,我们毫没准备地由里昂车站乘着火车往墨兰(Melun)
这小城是曾经有两位中国朋友住过都觉得满意的,离巴黎既近,生活也很便宜。但不幸得很,我们那天在许多大街小巷里瞎跑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找到,只在离塞莱河(Seine)岸不远的一家小饭店里吃了一顿可口的午餐。现在回想起来,那样鲜嫩的烤鸡,我大概一生也不会再吃到的了。
饭后,玩了一些地方,我们的游兴好象还没有尽,冰之便提议索性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我们坐着火车随便在一个小站下了车。这里简直完全是原野。车站前后左右都是收割了的麦田。只在离车站约莫半个基罗来突的一座小丘上有个小小的村庄。我们到那村庄上走了一圈,饱嗅了一阵牛马粪溺的臭味。后来一个好奇的老太婆邀我们到她家里去歇脚,和我们问长问短,殷勤地拿出一盆自己园里出产的酸梨款客。当她知道我们在找房子时,便慨然愿意把她的住宅的一半租给我们。她指给我们看的两间房子虽也还干净,并且有着一些古色古香的家具,但我们一想到点的是油灯,吃的是井水,便把一切诗情画意都打消了。我们决定赶快回巴黎。
走回那位置在田野正中的小站时,天已快黑了,而开往巴黎的火车,却要晚上九点钟才会经过那儿。这天那小车站除掉我们两个黄脸男女外,再没有第二个候车的乘客。站上职员因为经济的缘故,不到火车快来时,是决不肯把月台上的电灯开亮的,读者诸君试去想象罢,我们这时简直等于遗失在荒野里面了。四周一点人声都没有,只有一轮明月不时露出云端向我们狡猾地笑着。麦田里各种秋蛩的清唱,和远处此起彼应的犬吠,送入耳朵里格外使人不安。尤其是冰之,她简直象孩子似的害怕起来了。我记起有位法国诗人说过,人在夜晚和暴风雨的时候常常感到自然的威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夜晚会使人感到威压呢?想来大概因为黑暗的缘故。人原是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
这天冰之穿着一套浅灰哔叽的秋服,因为离开巴黎时,天气很暖,不曾带得有大衣。现在空着肚子给田野间的寒风一吹,便冷得微微战粟起来。但幸好我的手臂上带着有那件晴雨不离身的薄呢秋外套。当时连忙给她披在身上。两人靠紧紧身子坐在没有遮盖的月台上的长椅里,怀着焦躁与不安的心思,等待火车到来。
当晚十一点钟转回巴黎时,冰之便喊着头痛,并且身上微微发着寒热了。陪她在饭店里吃了一盆滚烫的Soupe,然后把她送回寓所,叫她立刻蒙着被窝睡下。因为怕她盖的东西不够,我临到跑回自己的旅馆时,又把我的秋外套搭在她的脚上。虽然她说外面很凉,再三要我穿在自己身上,但我却强着她盖上了。
过了两天,从她那边把外套拿回时,并没觉得什么异样。因为那一晌天气很好,外套虽常常带在身边,但却不曾穿过,我料不到外套上有了什么新鲜物事。
两星期后的一个早上。我独自在卢森堡公园作那每天例行的散步时,忽然觉得身边有一种时无时有的幽雅的花香。向周围一看,虽然到处有着红红绿绿的洋菊,但那都是没有芳香的,更没有我所闻到的那种清妙的气味。这样兰花似的淡淡的香气,究竟是从什么地方飘来的呢?真是怪事。这香味是到处可以闻的,站在上议院前面的Bassin旁可以闻到,坐在乔治桑(George Sannd)的雕像旁也可以闻到,甚至走出了到公园还可以闻到,跑进了大学图书馆也仍旧闻到。这简直把我弄得糊涂了,我疑心我的鼻子出了毛病,我以为自己疯了。我这一整天都没得安安宁。晚边下了课,跑到冰之那里去看她,把这事讲给她听了,她起初只微笑着,什么话也不说。到后来才狡猾地瞧着我身上的秋外套噗哧一声说道:“你怎么到今天才闻到呢!”
天!我糊涂到这时才领会那香味是从自己的外套上发出来的!我记起了我的外套曾在她那里放过一晚,一定是她给我洒上了一点香水。我赶快把外套脱下来闻闻看,我终于在衣领的夹里上找到了那幽妙的香味的来源。并且出乎意外的是:我那外套夹夹里上有许多脱了线的地方都已修整完好。我这时的喜悦和感激是没有言语可以形容的,我觉得自己从那时起百倍的爱着那香水的主人。
据冰之说,那小瓶香水是只花了一个马克从德国买来的。实在也并不是什么高贵的香水。但气味可真清妙到了极点。并且说来是没有人肯信的,在以后的四五年里,每个秋天我把那外套从箱里取出时,起初虽只闻到樟脑的恶臭,但等到樟脑的气味一散去,淡淡的兰花似的香水的清芬又流入了我的鼻管,它简直象是永不会有消散的一天。
现在,一切愉快的时光虽已和那香水的主人一同去得遥远,但那少女的一点柔情,却悠久地记在我的心上,每次穿上那外套,嗅着外套上的飘渺的香味,我便仿佛觉得冰之坐在我的身边。
而现在又到了须要再穿上那秋外套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黎烈文(1904——1972),小名六曾,湖南省湘潭县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舟中》,散文集《崇高的女性》,《法国文学巡礼》,译有《伊尔的美神》、《两兄弟》、《红与黑》、《脂肪球》等。
【鉴赏】: 《秋外套》这篇散文写的是男女恋人之间的纯情,一位少女,在她心爱的秋外套上洒满了香水,为的是让他可以随时随地闻到花一样的芳香。如此单纯的内容能以其温暖、细腻的柔情和温馨的氛围给读者的一种清新脱俗的印象,足见作者之匠心和苦心。
作者喜欢在公园中遁入清静,远避闹市。作品开始时写自己在兆丰公园散步,与秋的夜风为伴,体会着“冷寂得颇有鬼趣的境地”时,不禁自然回忆起那件秋外套,以及写在秋外套上的过去的故事。为全篇奠定了一种远避尘世的超俗的基调,在这个调子下,添写着那段恋人的柔情。然而,尽管全文意在重温那种纯贞恋情,作者却只字不提,只是紧紧抓住那件秋外套,反复地写出来。在荒凉的小车站上用那外套为她御寒,回城后又用秋外套为她压被,又写那美妙的香味儿却是从那秋外套中发出的,是她悄悄地补好了外套,又在上面洒了香水……这秋外套上寄托着男女青年那倾心相恋的至情。热恋的恋人们到与人相远的野外去寻找浪漫寻找诗情画意,结果却只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扫兴,但是,这里无不浸透着他和她互相的真诚、关心和默契。在一天的平淡之中,使我们有了新的发现的,作者指出正是那件秋外套,早已点出的秋外套,至今才露面。运用一个小小的悬念,令人颇有兴致地读完秋外套的故事,揭开一个谜底,作者身边多日若有若无的一种幽香,是从秋外套中传来,是她的一点心计。此时,他和我们大家的心都被拨动了。秋外套是件薄呢的,里面有不少地方脱了线,不是什么珍贵之物;而那一马克一瓶的香水也不算高贵,然而二者的偶然的组合,使我们在一种温馨甜密中,回味着这首爱的清曲,不禁觉出了这爱的真诚,爱的素然和爱的清贫。从而,一种莫名的东西在我的心头膨胀、壮大、开腾,以至我们获得一种心的永恒。
秋外套,黎烈文,求阅读题答案,急秋外套是文章的线索,由秋外套引出作者与冰之之间在巴黎发生的故事,写的是秋外套,实为睹物思人,作者想念的是往作者的秋外套上喷香水并修好所有脱线的冰之,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满意请采纳,希望你考试顺利!
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散文发展历程如下: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其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
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
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扩展资料:
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时期: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时期: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时期: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散文 (文学体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描写泾县桃花谭的作文,写桃花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