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与《国榷》谈迁(1593—1657),明清之际历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今海宁)枣林人。夙有志于明代史事的编修,《国榷》乃其编纂的编年体明代史。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四卷。迁初不满诸家编年体明史之讹陋冗繁,又嫌明代历朝实录颇多忌讳,致史实失真。遂以实录为蓝本,参阅有关明代史籍百余种,整理史料,考订史实,编成是书。天启元年(1621)动笔编写,六易其稿,天启六年杀青。所记史事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止明天启初。清初又续补崇祯、弘光两朝故事。顺治四年(1647),未及刊行,书稿被窃,迁发愤重著。顺治十年,携稿入京,居京两年半,遍访降臣、皇亲、宦官及明公侯门客,搜集遗闻;又大量征集明代邸报、公文、方志,充实订正《国榷》。谈迁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著述时广征博采,但又不盲目轻信,凡实录及诸史所记不实之处,均予指明。是书订讹正误,史料价值很高。尤其是明万历以来,关于建州女真发展情况和后金同明朝之间关系的记载,为他书所少见,史料价值更高。是书叙述文字过简,脱稿后未作仔细复审,前后内容有失照应,甚至同一事件先后叙述不一,且于灾异祥瑞着力赘叙,是其短处。是书从天启元年开始编写,到顺治十三年完稿,历时三十五年,迁一生主要精力多倾注于《国榷》中。系统了解可读吴晗《谈迁和国榷》(《北游录》附录)。
为什么谈迁两度写《国榷》?明末有位穷秀才,名叫谈迁,立志博览群籍、详加考订、编纂一部真实可靠的明朝信史。从公元1621年开始,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其中的艰辛苦不堪述。就这样铢积寸累,再经考证取舍,且6易其稿,终于毕5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27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国榷》。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公元1647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贼潜入家门,见别无他物,就把《国榷》手稿席卷而去。这时候,谈迁已经53岁了。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唉,我已体力殆尽了,真是天灭我也!”但是,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我的一双手还在,怕什么?”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经4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国榷》初稿。这一年,谈迁57岁。
初稿之后是漫漫的校正之路。1653年,谈迁有机会进北京为人作书记,结识了几位著名藏书家。经过两年半的辛勤查访,又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他喜不自禁,连称:“我这次北游京城,收获不少啊!收获不少啊!”
谈迁30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榷》全书108卷,凡500万言,为治明史者所必读。
谈迁30余年殚精竭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表现了一个学问家的治学精神和忘我的干劲。虽然饱尝艰辛,最终仍一贫如洗,但他收获的是一部洋洋几百万言的巨著。当人们为《国榷》叫好时,是否懂得了谈迁的那番苦心?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求学者,当效谈迁!
淡迁编《国榷》读过这个故事有什么启发?读谈迁《国榷》
洗尽铅华的风,穿窗而入,
我著一杯雨前清茶席地而坐,
春阳暖暖地洒落在线装书卷上,
一个个方块字金子般熠熠闪亮。
一部《国榷》,泱泱百卷,四百万言,
我苍老而年轻的心穿行于字里行间,
一部明史,流转风,霜,雨,雪,
是先生步行千里从民间采撷而来……
谈迁,你这当年的风寒清贫书生,
你曾六易其稿,又痛遭书稿被盗,
我一页页读你的艰辛,读你的坚毅,
读你“吾手尚在,宁己乎!”的 铮铮誓言
我的心,开始异常地虔诚,宁静,
读《国榷》,便是读先生人品,
先生,你一生与正人君子为伍,
远离世俗小人。
先生,且让我做你的忘年交好吗?
让我沿着你当年途经的西风古道,
走进山山水水之间,
走进你的《国榷》……
谈迁借书明朝末年bai,有一位历史学家叫du谈迁,年轻时就立志要编一部真zhi实的明朝史书,并拟定书名《国dao榷》。撰写史书,需要众多的参考书,需要广泛地搜集史料。谈迁家贫,有时食不果腹,哪有钱买书?他只能设法向别人借书读,把有用的资料抄下来。当时,有一部名叫《明实录》的书,据说记载着许多明朝的事情,谈迁早就想研读。可此书不容易找到。那年初秋,听说外地一刘姓大户藏有这部书,他连忙雇了一头毛驴去求借。鸡叫二遍,谈迁骑驴启程。正午时分,走到一片山林边,他见青草茂盛,便让毛驴去吃草,自己坐在树下啃干粮充饥。突然,山林里窜出两个强盗,截住毛驴就要拉走。谈迁说:“二位好汉,本人是一介书生,一无所有,这头毛驴还是租别人的,要骑着去办事。”。“ 办你个鸟事!”一个大胡子强盗骂道,“老子今个有急用,才拉你驴。若在平时,你小子不掏卖路钱,有你好看的。滚开!”“就是,老子没功夫跟你磨牙。”另一个塌鼻子强盗叫嚷,“拉你驴算便宜了你的小命。”谈迁身体纤弱,没有毛驴,一百多里的路程怎么走完?再说毛驴也不是自己的。但要与两个如狼似虎的强盗较劲,无疑是以卵击石,怎么办?他心里发急,表面却装作平静地问:“敢问二位好汉,拉驴有何急用?”“告诉你也白搭。”大胡子不耐烦地挥挥手,“走开走开!”刘老爷吩咐家人上茶,随口吟道:“一杯清茶待贤才,二话不说让藏书,三生有幸遇知音,四季往复览史册”。谈迁鞠躬谢过,满怀感激地应对:“十年寒窗磨秃笔,百里何以隔志缘,千头无绪求精华,万事纷纭润心扉”。管家,去书房拿来《明实录》,借于后生吧。”刘老爷面露悦颜,起身抱拳,一边转向后堂,一边咏诵:“君子之交谈如水,吃喝为俗,才学为雅,吾望汝专心立著”。“承蒙老爷教诲,小生当不遗余力,完成鸿志。”谈迁再次躬身长拜,目送着刘老爷,充满自信地告别道:“史书之贵在于实,篡改是罪,褒贬是非,自律者微功流芳”。谈迁借到《明实录》,返回家中后花几年时间抄完这部篇幅庞大的明朝史料书,为编著《国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