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忍学《恶之忍第四十三》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7 10:12:55

忍学《恶之忍第四十三》译文与赏析恶之忍第四十三

恶之忍第四十三

凡能恶人,必为仁者。恶出于私,人将仇我。

孟孙恶我,乃真药石。不以为怨,而以为德。

南夷之窜,李平廖立;陨星讣闻,二子涕泣。

爱其人者,爱及屋上乌;憎其人者,憎其储胥。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疾之已甚,害几不免。

仲弓之吊张让,林宗之慰左原,致恶人之感德,能灭祸于他年。噫,可不忍欤!

【译文】

《论语》载孔子说:“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喜欢人,才能讨厌人。”以公平正义的心态厌恶别人的人,必定是仁义之人;从一己私心出发而厌恶别人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仇视。

《左传》载:孟孙讨厌臧孙,但臧孙明白孟孙讨厌他,就像治病的良药。臧孙不将孟孙过去讨厌他一事视为怨恨,反而将之视为恩德。

三国丞相诸葛亮将李平和廖立贬到南夷,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他们这里时,他们都痛哭流涕。

太公曾说:“喜欢一个人时,就会连他屋上的乌鸦也喜欢;憎恨一个人时,就会连他住的房子也憎恨。”

老鹰即使变成了斑鸠,但认识它的人,还是恨它的眼睛。孔子说:“憎恨别人如果过了度,那么就不免会伤害到自己。”

东汉陈寔在张让父亲去世时前去吊丧,成为唯一一个前去吊丧的名士,让张让感激不尽;东汉郭林宗劝慰教导左原,使得左原日后打消了刺杀别人的念头。陈寔慰问张让,林宗劝慰左原,使恶人对他们感恩戴德,消除了日后的灾祸。啊!用恰当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厌恶的人,就会避免不必要的灾祸。面对自己讨厌的人,人们怎能不忍一忍厌恶之心呢?

【评析】

只有仁义的人,才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厌恶的人,做事情能出于公德心去做事,这样便会避免祸患。所以,他们的喜好也都是合情合理的。一个人如果存有私心,他往往就会有偏见,他的喜好就会和人的本性有偏差,而这是君子所厌恶的。

典例阐幽 忍住作恶的欲望

北宋太宗时期,有个叫丁谓的进士,他精明机敏,文章绝伦,读书常常能过目不忘。当时寇准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于是就在平章事李沆面前屡次举荐他,但李沆却一直不使用丁谓。后来寇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李沆:“丁谓是个人才,你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

李沆有些不屑地说:“你看看丁谓的为人,能让他处于上位吗?”

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你怎能老是让他居于下位呢?”

李沆说:“你以后后悔时,就会明白我说的道理。”

几年之后,到了宋真宗年间,寇准担任平章事(即宰相)。这时丁谓已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因为他知道是寇准的举荐使自己获得重用,因此他对寇准是毕恭毕敬。一天,中书省官吏在一起饮酒,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些汤汁,丁谓见状连忙站起,小心翼翼地替寇准擦掉。

寇准见丁谓如此阿谀奉承自己,感觉非常不好,就在众人面前嘲笑他说:“参政是国家重臣,竟然也会替长官擦拭胡须?”

当时丁谓当众下不了台,心中非常恼怒,从此便恨上了寇准。又过了几年,宋真宗赵恒因中风在后宫休养,于是朝廷的大事多由刘皇后来决定。寇准和平章事李迪对此深为忧虑。

一天,寇准上奏赵恒说:“愿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把权力交付于皇太子,选正直的大臣辅佐,以竟大业。丁谓、钱惟演等人都是奸佞之徒,不可重用,要让这些人远离太子。”

赵恒听完,觉得寇准的话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请太子监国的奏章,并准备举荐杨亿辅佐太子。

但是,由于寇准那天酒醉失言,这些话被丁谓知道了。

过了几天,赵恒在朝中召见大臣,丁谓马上上奏说:“寇准主张太子监国,一旦陛下圣体康复,如何处置这种局面呢?”

李迪反驳他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这是古已有之的制度,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丁谓一再在赵恒面前诬告寇准,赵恒病中糊里糊涂地忘了与寇准相约的事,竟将寇准罢了相,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寇准被罢相后,丁谓也不准周怀政接近赵恒了。周怀政感到危险临近,就准备尊奉赵恒为太上皇,立太子赵祯为皇帝,阻止刘皇后干政,杀死丁谓,仍迎寇准为相。但不幸的是,这件事走漏了风声,于是丁谓就与刘皇后商议,在赵恒面前诋毁寇准,并揭发周怀政。

赵恒听完大怒,下诏将周怀政处死,还想处置赵祯。

李迪上奏称:“陛下有几个儿子,还要这样做?”

赵恒一想也是,就不再追究太子。他罢免了寇准的太子太傅之职,并准备将他外放到一个小州。

后来,丁谓在起草皇帝诏约时私自篡改了赵恒的话,多加了一个“远”字,于是成了:“给他一个远小州”,将寇准贬至相州任知州。

忍学《劳之忍第四十四》译文与赏析 劳之忍第四十四

劳之忍第四十四

有事服劳,弟子之职。我独贤劳,敢形辞色。《易》称劳谦,不伐终吉。颜无施劳,服赝勿失。

故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作劳,商盘所以训民。

疾驱九折,为子赣之忠臣;负米百里,为子路之养亲。噫,可不忍欤!

【译文】

《论语》载孔子说:“有事,做儿子做徒弟的尽其勤劳就叫做孝。”孔子认为有事的时候,做儿子做徒弟的就应尽其勤劳,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劳动,那么无论自己干得多么辛苦,也不敢有任何怨气表现出来。《易经》说勤劳和谦逊的君子,终究会得到好结果。《论语》载颜回说:“希望不要因为有善德而矜持,有功劳而声张。”他自己就信奉中庸之道,只要遇见一件善事,他就会牢记在心上而不会遗忘。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说:“辛勤努力地做事,不敢倾诉我的辛劳。”这是周大夫所遵从的事君事父的准则;懒惰的农民只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辛勤劳作,那么他就没有收获也不会获得安逸,这是《尚书·盘庚》中盘庚用来训诫老百姓的话。

西汉王子赣为及时赴任,快马加鞭通过了险要之地九折坡,因此他被赞誉为忠臣;子路为了奉养双亲,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因此他被称颂为孝子。辛劳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美德,面对劳作时,怎能去抱怨呢!

【评析】

勤劳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凡事要尽心尽力,而不要有所抱怨。世人往往赞叹、仰慕那些风云人物的成就,然而他们哪里想到成功光环背后的苦楚、艰难;他们哪里想到当自己安然入梦之时,快意于室外活动之刻,那些事业成功者却在挑灯夜战,闭门不出,辛勤不倦的劳动着!

典例阐幽 我独贤劳,敢形辞色

一个人应该把辛劳作为贤德之事,不应有什么怨气表现出来,即使是与别人发生冲突和纠纷之时,也应该如此。《易经》认为那些勤劳和谦逊的人,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颜回说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只要见一善事,他必记在心上而不遗忘。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颇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气死人。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拉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气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忍学《贪之忍第四十七》译文与赏析 贪之忍第四十七

贪之忍第四十七

贪财曰饕,贪食曰餮。舜去四凶,此居其一。

紞如打五鼓,谢令推不去。如此政声,实蕃众怒。

鱼弘作郡,号为四尽;重霸对棋,觅金三锭。

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口称夷齐,心怀盗跖。产随官进,财与位积。游道闻魏人之劾,宁不有腼于面目。噫,可不忍欤!

【译文】

贪财叫饕,贪食叫餮。相传舜除掉了四个为害天下的恶人,饕餮就是其中之一。

晋代邓攸,为官清廉,百姓爱戴。因病离职时,老百姓拉着他的船不让他走,他只好借着夜色逃跑了。邓攸的清廉,的确让百姓感动。

南朝梁的鱼弘为官时,曾扬言要搜刮水中鱼鳖,山中獐鹿,田中米谷,村里人口,做到“四尽”;蜀人安重霸以邀人下棋为由,最终收受贿金三锭。

后魏的陈留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贪财而尽全力背赏赐的布,终因背得太多,李崇闪了腰,元融断了腿。他们这些贪得无厌的败类,因此而玷污了君主的名声。

北魏尚书郑述祖等人上书弹劾宋游道,说他口口声声要向伯夷和叔齐学习,实际上心肠像盗跖一样。他的家产随着官位的升高越来越大,钱财随着官位的升高越来越多。宋游道听了郑述祖等人弹劾他的这些话,脸上难道没有惭愧之情吗?啊!贪欲是人生的一大坏品德,人们怎能不忍住贪欲呢!

【评析】

贪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本,人一旦贪欲过重,就会心术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会将事情做坏、做绝,大祸也就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务必要忍住贪婪之心,修炼成一种视富贵荣华、金钱名利为身外之物的心理。

典例阐幽 聚敛钱财,大难临头

和珅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他与一般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着财权,还掌握着相当的军权和人事权。由于其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处理这样的人,必须慎重,而且必须具有决绝的手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不测之祸。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二日,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亲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珅和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免去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职。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暗示由于内外文武大臣通同为弊,在剿办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丧师辱国,有的大臣视朝廷法律如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且查历年兵部,国家坐耗巨饷,非养兵也,乃为权臣谋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着实下力查办。此旨一下,给事中王念孙等人心领神会,明白皇帝要惩治和珅,立即纷纷上疏弹劾和珅。于是,清仁宗下令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状。逮捕和珅,从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珠宝,其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和珅在当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敛了相当于清朝几乎15年的国库收入。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诰、刘墉等人的劝阻,最后决定赐令和珅狱中自尽,并将没收的和珅家产赐给宗室,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