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

大道家园 2023-07-15 15:01:35

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的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那是西汉初期,在夏阳有一个司马书院,夏阳人司马谈是里面的老师。他有一个儿子叫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在四岁时,就成为书院的学生。他天生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他还拜了很多名师。受父亲的熏陶,司马迁从小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

在司马迁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作为史官,太史令有责任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为当时执政者提供借鉴。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大量地搜集和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此时的司马谈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感到无论是时间和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于他的儿子司马迁身上了,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他的宏愿。

司马迁也不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开始努力学习,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父亲还要求他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漫游,为他写史做好准备。在漫游的过程中,司马迁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有一天,司马迁游历到汨罗江畔,在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屈原的诗,并且痛哭流涕,用心深刻体到了屈原当时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到了汉代开国名臣韩信的故乡淮阴时,他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事迹,并亲自询问当地人,了解韩信事迹的每一个细节。

司马迁一边漫游,一边考察,在旅程中不放过向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书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资料。同时,他还深入民间,广泛接触人们的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

司马迁漫游了名山大川,饱览了山川河流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是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作了郎中令。他多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至泰山,并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就是“封禅”大典,这在当时真可谓是天大的事。

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谈,以记载历史为自己的使命。但当时他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于是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在临终时,把自己所要编撰史书的理想和计划,托付给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司马谈在病危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忘记我这一生的希望,一定要写出一部巨大的史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

司马谈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答应了父亲的嘱托,表示一定要完成父亲的心愿。

在司马迁三十八岁时,他正式做了太史令,使得他有机会阅览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从事整理史料,一边参与修改历法。在太初年间,他参与完成了一部史书,并取名《太初历》。

在此期间,司马迁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儒家始祖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的历史巨著。于是,他就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动手编写。

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书巨著之时,发生了李陵事件。抗匈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与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长兄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与匈奴作战时被俘,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而向匈奴投降,只有司马迁站出来驳斥大臣们的意见。

汉武帝就问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一千人,他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虽然打了败仗,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是在为李陵辩护,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于是就把他投入了监狱。第二年,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刑,他始终不屈服,仍然坚持自己意见。宫刑在当时是个奇耻大辱,不仅有污先人,也会让亲友耻笑。司马迁在狱中倍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本想一死,但是他想到父亲的嘱托,又想到了自己多年搜集资料的艰辛,为了实现编史的夙愿,他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后来,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已经五十岁了。他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他也许是“尊宠任职”。但司马迁并不在意这些,他开始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撰述。

司马迁一边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一边夜以继日地进行撰写、校正。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

这部史书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那时人们叫它《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称《太史公》。“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因为司马迁这部书包括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二千多年的历史,于是人们就叫它为《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因李陵一事,汉武帝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

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

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

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

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

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

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

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

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

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

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

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

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

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

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

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

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

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

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

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

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皇帝发现,皇帝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7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