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祝允明·三箴三首》原文注释与译文

大道家园 2023-07-15 14:51:26

《祝允明·三箴三首》原文注释与译文《祝允明·三箴三首》原文注释与译文

余以祸福非圣哲所趣避①,然有自召之者,盖亦有其机矣②。士之机多由三者:心、舌、笔也,因各为之箴。



倏然而人③,智贤圣神。而与天地均④,非此曷存⑤。忽然而物,奸宄盗贼⑥。而作万物螣⑦,非斯曷出⑧。人用斯杀我⑨,我亦用斯杀人,以逮其身⑩。人不可察,而我可戒。戒之哉!戒之哉!祸福曰心。



倏然而誉,仁贤智儒。而游扬诞孚(11),非斯曷居(12)。忽然而毁,暴慢鄙倍(13)。而憎远弃罪,非斯曷起(14)。蔑用斯杀予(15),予亦用斯杀蔑,以偕其孽。蔑不可察,而予可戒。戒之哉!戒之哉!祸福曰舌。



倏然而褒,华衮立朝(16)。而炙竹耿昭(17),非斯曷操。忽然而贬,象服黥脸(18)。而流污刀简(19),非斯曷典(20)。物用斯杀己,己亦用斯杀物,以并其谪。物不可察,而己可戒。戒之戒!戒之哉,祸福曰笔。

【注释】

①趣:通“趋”,趋向。

②机:极细微的迹象。

③倏(shu)然:忽然。

④均:调和。

⑤曷(he):何。

⑥奸宄(gui):指犯法作乱的人。《书·舜典》:“寇贼奸宄。”

⑦螣(te):食苗叶的害虫。

⑧斯:此。

⑨斯:此。

⑩逮:及,到。

(11)游扬:宣扬,传扬。诞:欺骗。孚:诚实。

(12)曷:何。

(13)暴慢:凶暴傲慢。鄙倍:浅陋,背理。《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朱熹注:“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

(14)斯:此。曷:何。

(15)蔑:他。当是方言。

(16)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礼服。

(17)炙竹:指竹简。耿昭:显明。

(18)象服:古代王后及诸侯夫人穿的一种礼服,上面绘有各种图形作装饰。黥(qing)脸:古代肉刑的一种,即墨刑。用刀刺人面额后用墨涅之。

(19)刀简:写字的用具。古代用笔在竹简上写字,有误,则用刀刮去重写。

(20)典:主管,执掌。

【译文】

我认为祸福不是圣人哲人所趋向或躲避的,但是自有招来祸福的东西,大概也有它的原因。士招祸的原因多由心、笔、舌三者。因各为箴。



忽然而成为人,有智者、贤人、圣人和神仙。而与天地并立,不这样怎能存在。忽然而成为物,有坏人和盗贼。而成为万物的害虫,不由心,由哪里出?人家用这个来杀我,我也用这个来杀人,以及杀其身。人家的心不可明察,而我的心可以警戒。警戒啊,警戒啊,祸福来自心。



忽然而赞誉,说是仁人,贤人,智者,儒者,而宣扬的是诚实还是欺骗,不由舌出,会由哪里出?忽然而诽谤,说是凶暴傲慢浅陋背理。而憎恨、远谪、丢官、加罪,不由舌,由哪里起?他用这个杀我,我也用这个杀他,以随同他的罪孽。对他不可明察,而我可以警戒。警戒啊,警戒啊!祸福来自舌。



忽然而褒扬,穿着王公贵族的礼服在朝廷作官。而在书籍上写得很显明,不用笔用什么?忽然而贬低,穿着王后及诸侯夫人礼服的人被判处黥刑。而在书籍中记载他的丑闻,不由笔由什么掌管?他人用这个来杀我,我也用这个来杀他人,并使之贬谪。对他人不可明察,而自己可以警戒。警戒啊,警戒啊!祸福来自笔。

《王守仁·三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王守仁·三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呜呼小子①,曾不知警。尧讵未圣②,犹日兢兢③。既坠于渊,犹恬履薄④。既折尔股⑤,犹迈奔蹶⑥。人之冥顽⑦,则畴与汝⑧。不见臃肿,砭乃斯愈⑨。不见痿痹,剂乃斯起。人之毁诟⑩,皆汝砭剂。汝曾不知,反以为怒。匪怒伊色,亦反其语。汝之冥顽,则畴之比。呜呼小子,告尔不一。既四十有五,而曾是不忆。

呜呼小子,慎尔出话。躁言维多(11),吉言维寡(12)。多言何益?徒以取祸。德默而成,仁者言訒(13)。孰默而讥?孰訒而病?誉人之善,过情犹耻。言人之非,罪曷有已。呜呼多言,亦惟汝心。汝心而存,将日钦钦(14)。岂遑多言(15),上帝汝临。

呜呼小子,辞章之习,尔工何为?不以钓誉,不以蛊愚。佻彼优伶(16),尔视孔丑。覆蹈其术,尔颜不厚?日月逾迈(17),尔胡不恤(18)?弃尔天命,昵尔仇贼。昔皇多士(19),亦胥兹溺(20)。尔独不鉴,自抵伊亟(21)。

【注释】

①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②讵(ju):岂。

③兢兢:小心谨慎貌。

④恬:安然,无动于中。履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戒慎恐惧之至。

⑤股:大腿。

⑥迈:远行,前进。蹶(jue):倒,颠仆。

⑦冥顽:愚钝无知。

⑧畴:谁。

⑨砭(bian):谓针刺治病。

⑩毁:诽谤。诟(gou):骂。

(11)躁言:急躁、浮躁的话。《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

(12)吉言:好话,善言。

(13)訒(ren):出言难貌。《论语·颜渊》:“仁者,其言也訒。”

(14)钦钦:忧思难忘貌,《诗·秦风·晨风》:“忧心钦钦。”

(15)遑:闲暇。

(16)优伶: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的通称。一般认为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在古书中,这三者也往往通用。宋元以来,常把戏曲演员称作优伶。

(17)逾迈:前进。

(18)恤:顾惜。

(19)皇:天。《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20)胥:都,皆。

(21)亟(ji):危急。

【译文】

啊呀,小子,竟不知警惕。尧难道不是圣人?还每天小心谨慎。>你已经掉进深渊,还无动于衷地在薄冰上行走。你已经发生了大腿骨折,你还在奔跑,摔跟头。人的愚昧无知,谁比得了你?你不见臃肿病,经过针灸就能治好?你不见患麻木萎弱病,吃了药就能站起?人们的诽谤谩骂,都是你的针和药。你竟然不知道,反而生气。不仅因他的脸色不好而发怒,也反对他的话。你的愚钝无知,谁比得了?啊呀,小子,告诉你不止一次了。你已经四十五岁了,竟不想想这些。

啊呀,小子,你要慎重地说话。浮躁的话实在多,好话实在少。说话多有什么好处?只能招祸。品德默默养成,仁爱的人说话较难。谁因为你沉默而讥笑你?谁把你说话较难当作毛病?赞誉别人的长处,说过分了都是耻辱。说人家的过错,罪过就更大了。啊呀,说话多,也是由你的心造成的。如果你还有心的话,将会每日忧虑,哪有工夫多说话?上帝在监视着你。

啊呀,小子,你学习写文章,写得好干什么?不是用来猎取名誉,不是用来蛊惑愚蠢的人。那些轻佻的演员,你看他们很丑陋。而你却蹈其覆辙,你的脸皮不太厚了吗?日月每天都在运行,你为什么不珍惜?抛弃了你的天命,亲近仇人坏人。从前天下很多士人,也都在这里陷进泥坑。你偏偏不借鉴,自己走到了危险的境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那个诗人的哪一首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其余两首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翻译:

(2)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3)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赏析

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