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什么是周易

大道家园 2023-07-15 14:01:52

什么是周易《周易》又称《易经》,这个“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这个“经”是后来对这五部著作的尊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剖析社会现象,即所谓“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实际上,《周易》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阴阳二元理论基础上的一部哲学书,是古人用来描述和论证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

《周易》的形成渊源

在《周礼》关于“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周易》的“周”,东汉郑玄在《易论》中认为,“周”即是“周普”,意为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指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的解释特别多,至少有七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易”由蜥蜴而得名,为象形字,此说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就成为蜥蜴的引申义。第二种观点认为,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雅乐的规制。第三种观点认为,“日月为易,象征阴阳”。第四种观点认为,“易”是占卜之名。第五种观点认为,“易”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强调天下万物是常变的,《周易》主要是教导人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第六种观点认为,“易”是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第七种观点认为,“易”即是“道”,一种恒常的真理,事物随着时空而变幻,但恒常的道却永恒不变。

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众所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有人依据《史记》中有关“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认定《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但是,几种早期的文献称为《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但是,关于《周礼》的诞生年代,学术界还有争议。因此,就文献而言,“周”很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夏朝是否有《连山》、商朝是否有《归藏》,至今无法确认。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易经》或《周易》最初只称为《易》。

《周易》的主要内容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这一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

古人用“阴”与“阳”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确定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层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本义就是“阴阳交变”。其中,“––”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

所谓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为“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传》和《象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进行全面的辨析与阐发,既抒发《易》理之精微,又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专门阐述八卦取象大例,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出来的变化规律。

《周易》的独特价值

《周易》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集体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堪称华夏文明的源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医家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一言以蔽之,没有《周易》,就没有华夏文明。

《周易》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说某某人“阴阳怪气”,说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引用“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说法。其实,这些语汇都源于《周易》。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周易》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周易》代代相传,释家林立。众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三千多部专著,蔚为大观。

如今,《周易》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推崇。中国独有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蕴涵着宏奥的哲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来说,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太极八卦图最初是受了什么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到底有哪些作用?创造出它来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对这些疑问,至今只有一些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并无确凿的实证。

《周易》对世界文明也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周易》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而这两者堪称世界现代科技的根基。其次,《周易》首次确立了客观世界的数学模型,并对除法和余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后,《周易》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黄帝内经》把这里的数字清晰地表达为对万物生成的描述。

《周易》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易学思想可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价值理念。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至今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而且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学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业资源,具有系统分析、科学诊断、统筹优化和战略构架的功能。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当下一些权威的注译版本。全书从“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解析”等方面,对《周易》进行详细阐述。“题解”对每一部分进行精要的介绍,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原文”采用的是权威版本。“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难懂和有争议的字词,博采各种注译本,潜心甄别之后,做出最合理的解释。“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不背离《周易》的思想精神。“解析”部分以简短有力的文字,或对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或就其思想内容进行阐释,或结合当下现实生活进行发挥,引导读者理解易学的博大精深。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周易是什么?“周易”简称“易”,是我国商周时代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工具。“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认为乾坤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根源,所谓“刚柔相济,变在其中”。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指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为周代人所作,故名。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记载的是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关于这些符号的来源和意义,我国学者猜想可能是早期人类社会结绳时代结绳符号的变相。当真正文字产生后,最初的这些结绳符号就变成了宗教文字,于是这些奇特的符号就成了用来占卜吉凶的神秘象征。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被确定后,巫师们又造出解释符号的文字,就是“卦辞”和“爻辞”。当时的人们相信六十四卦包括天事、人事的全部,所以由卦中可以找到万事的吉凶祸福。“卦辞”和“爻辞”是解释这些吉凶祸福的词句。

“卦辞”和“爻辞”文字古奥难懂,恐怕在西周后期很多词句已经难以解释。于是当时巫师中的哲人就又作出《传》来解释“卦辞”和“爻辞”。《传》一方面把“卦辞”和“爻辞”解释得使当时的人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又借题发挥以阐发他们自己的新思想。西周末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过渡时代,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时期思想方面也不会毫无变化,《传》正是这种新思潮下的产物。

《传》的中心思想是“乾坤哲学”。在当初的六十四卦中,乾坤就是具体的天地,只是六十四卦中的两卦,除居首位和代表对象的体积较大外,并不比其他六十四卦特别重要。但是到了《传》中,则情形大变。乾坤已不再是指具体的天地,而是成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两种基本原理。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二元论。

乾元是天的原理,是动的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资始”。坤元是地的原理,是静的原理,是万物所自生,“万物资生”。

乾坤二元是宇宙的基础。“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革而四时成”。总之,乾坤二元包括宇宙间一切现象与事物。二元相对而不相抗,相感化而产生宇宙万象。乾坤二元若不合作,则宇宙万物万有皆将停滞。

乾坤二元之理不只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乾坤所生。同样逃不出乾坤的范围。所以宇宙的理就是人世的理;人君明天理而小心遵循,则万事亨通;不然则必遭灾祸。人君治理国家,必须明白此理。“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上强调了人君顺天理以治人世的道理。

《传》表达了纯粹的政治思想,向人君讲述治国之道,应以乾坤为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君以乾坤之理治国,第一必须自强不息,第二必须修德积德。那么人君应如何修德,“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德”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人君有德,天下必然大治。

《周书》是《尚书》的主成部分,是周代的大事记录,是半历史半哲学的著作。《周书》中大部分篇章都富有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周书》的基本原理是天人合一思想。上帝为天下主宰,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替天行道,治理天下。为人君者如果不积德行善,就会断天命而失天下。夏、商的兴亡与商、周的交替无不是出于这个道理。

《周书》中的《洪范》是一篇系统的、极富哲理的政治著作,是集远古政治思想之大成的杰作。它告诫统治者:人君欲治理天下,永保天命,就必须采用天赐神启的宝典《洪范》。

《洪范》记载了九种大事,也就是根据天人关系治理天下所必需的“洪范九畴”:

一、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是天给人类创造出来的五种原料,代表天道和物质世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由这五种原料产生出来的。人君必须明白五行的道理,善于运用五行以治天下。五行为人世所必需的五材,“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所以人君必须知道如何支配五行。

二、五事。即貌、言、视、听、思。这是人君的五种行为,代表人道和伦理世界。根据“天人相感”原理,“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事”,这样就把天道和物质世界,与人道和伦理世界结合起来,从而为人君统治天下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人君行“五事”,治理天下,就是替天行道。同时也要求人君行“五事”时,要表现为恭、从、明、聪、睿,这是人君所以为人君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准则。

三、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这是人君行人事(五事)、理天道(五行)时,所应做的八种国家大事,代表天人(物质与伦理)合一的王道。这八政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三政。“食”指农业,“货”指工商业,“祀”指宗教活动。“祀”是一种向上天祈求“食”和“货”。或向上天表示感谢时所必需的礼节。这三政可以说是国家的根本大事,是人君下对民上对天所必须履行的责任。食与货是国家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或经济条件,祀是国家所必须的精神条件或宗教条件。

第二类是三官。这是三政之外,掌管国家内务的行政官属。司空专管一切公共事业,如工程建筑、开河治水之类。司徒总管民政教育之类。司寇专司刑事。人君必须监督这三官的职务履行。

第三类是国家不可避免的两种对外事务。“宾”指接待使节、派人出使的事务,是国家和平时的外交关系。“师”指行军征伐,是国家战争时的对外关系。

四、五纪。即岁、月、日、星辰、历数。这是五种普通的天象,可以用来观测八政是否完全实行。八政若行,则五纪皆不出常轨;不然,则天象必乱。

五、皇极。即指“天”是统制一切的,“天”为保护下民,便派遣其儿子作代表来进行统治,皇极就是上天授予天子之王权。所以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王行八政正是依靠上天所赐的皇极。

六、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这是人君依据天人合一原理,在进行统治时所使用的三种政术。天下太平,人君则采用平和的“正直”手段。天下变乱,人君则采用果断的“刚克”手段。天下乱而复治,人君则采用怀柔的“柔克”手段。

七、稽疑。即卜、筮。天子治国,常常遇见疑难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天子就用卜、筮二法,去敬问和体会上天的意志以助其解决疑难。

八、庶征。即雨、晴、热、寒、风、时。这是自然界反映王道是否得行的最后征兆。五纪只代表一般的天象,只能指示王道行否的大体。而王道各部完全畅通与否,还需详细观察四时之变化,观测气候之邪正,然后方能决定。若一切自然界的变化都能按常轨进行,那就是王道亨通的征兆。反之,那就证明王道未行,天子就必须努力修德积德。

九、五福六极。这是人世间反映王道行否的最后征兆。王道若行,天必降“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以表酬报。王道若不行,天必降“六极”,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以示惩罚。假如天降六极,天子仍不知悔改,上天就会夺回皇极而另命他人为天子。

总而言之,《洪范》以及《周书》各篇的思想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它告诫统治者,若要治理好人事,必须先明天事,先明一切自然之理。人事若治,则天事必行,自然规律不可失常轨。国家若风调雨顺、政治清明,说明天子之人事行,则可得到上天保佑而长保天命。反之,则受灾祸,甚至失天命而丧天下。

什么是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也是传统经典之一,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代名词,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知识财富,其中就包括《周易》,那么《周易》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详细内容01《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02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03《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7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