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①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③、属对④、声律⑤,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馀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⑥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馀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⑦,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⑧,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⑨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⑩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11}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12}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13}使冒顿{14},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
①先府君:犹言“先父”,此处指已死去的父亲。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后来成了子孙对自己父祖的敬称。②啖(dàn淡)我:给我吃。③句读(dòu逗):断句。④属对:古义指对对子。⑤声律:声韵和格律。⑥摧折:犹言“折节”,指改变过去废学的行为。⑦两制:宋代以翰林学士掌内制,以知制诰掌外制,并称“两制”。当时石昌言任知制诰,因此称“官两制”。⑧旆(pèi佩):旗帜。⑨折冲口舌:指外交上以善辩而取胜。⑩富公:富弼,北宋大臣,曾于庆历二年(1042)出使契丹。{11}介马:披上战甲的马。{12}怛(dá达)然:畏惧、惊恐的样子。{13}奉春君:娄敬,因建议刘邦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封号奉春君。{14}冒顿(mòdú默毒):匈奴单于,姓挛提。秦二世元年(前209)杀父头曼自立,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事政治制度,使匈奴空前强大。西汉初年,经常骚扰中原的边地。
本文是一篇赠序,作于嘉祐元年(1056)。石昌言名扬休,眉州人,与苏洵既是同乡又是亲戚。当时石昌言在京师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和苏洵两人在京城得以相遇。后来石昌言将奉命出使北国,庆贺契丹国母生辰,苏洵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为他送行。因为苏洵的父亲名序,为避家讳,不称序而改称引。
当时,北宋在北方的强大威胁就是契丹,在数次征战失败以后,北宋王朝长期对它采取输币纳款的屈辱妥协政策。石昌言出使敌国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呢?苏洵于是对他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既要委婉不使对方感到难堪,又要句句实用、中肯。
文章先是从叙旧情聊亲谊开始,两家是邻居又是亲戚。“从旁取枣栗啖我”,可见关系的融洽。后来昌言举进士,离乡在京做官,两人不再能经常见面,但一直互相关心。在苏洵“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时,“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这些文字看起来是闲笔,其实是为了说明两人关系非常亲密,相互之间十分信任,彼此说话可以推心置腹。
接下来,作者水到渠成地引入文章的正题:得知昌言要“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廷”,作者鼓励他“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希望他在外交上取胜回来。同时,作者将笔锋一转,举古今使臣出使的事为昌言示例,将文章深入一层。
契丹的骑兵马队经过,有的人“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吓得胆战心惊,“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苏洵用这些人的懦怯委婉地提醒昌言,决不可像这些人那样做出有损于国格的事。而西汉奉春君娄敬到匈奴后,经过仔细考察,识破了匈奴藏匿壮士、马匹的奸计,认为是“伏奇兵以争利”,匈奴不可击。而刘邦不听娄敬的劝告,出击匈奴,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整整七日,险些丢了性命。这个例子又从另一角度建议昌言要谨慎小心,防范契丹的阴谋诡计。
两个事例一正一反,从两个方面向昌言作了嘱咐。那么,到底该持什么态度呢?作者最后掷地有声以孟子的话来激励昌言:“‘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也就是说,去见的是契丹王,更可以藐视他们,不要为契丹的虚张声势所吓倒,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要敢于“折冲口舌之间”,夺取外交上的胜利。苏洵的这番赠言,在当时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表现了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文章的前半部分,行文如兄弟相对促膝谈心,情真意挚,真切动人。后半部分列举史实,分条剖析。结尾处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全文情理兼胜,文质俱佳。
后人评论
刘大槐评说此文:“波澜跌宕,极为老成,句调声响,中寂合节,几并昌黎。”
苏洵的代表作及赏析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议论明畅,有《嘉佑集》传世,代表作有《九日和韩魏公》。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最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 。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后来,虽 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每次佳节均 在愁里度过。曾有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在醉时才略有显露。 冒雨晚归而感寒意,难以入睡。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 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 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 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扩展资料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出自宋·苏洵《心术》。
崩,崩塌。即使是泰山崩塌在眼前,大丈夫的脸色也不会改变。
2、 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出自宋·苏洵《上皇帝书》。
强调了赏罚必须分明,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行善,保证社会的安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建立了功劳的人就应给予其奖赏,而对于有了过错或罪行的人就应对其进行惩罚。
3、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出自宋·苏洵《上皇帝书》。
利益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会争相前往投奔。有了利益,才能有基本的物质条件,百姓才能生存下去。
利益实现了累积,百姓才能求得发展,才能实现富裕。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利益,因此,他们就会趋利而动,随利而行。
求唐宋八大家的名篇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可以简记为“三苏韩柳王曾欧”。
下面选的都是他们的散文,没有诗词。
韩愈:《师说》《刘子厚墓志铭》《祭鳄鱼文》《伯夷颂》《答李翊书》《送李愿归盘古序》《荆潭唱和诗序》《送孟东野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送区册序》《毛颖传》《送穷文》《与陈给事书》《答刘正夫书》《答尉迟生书》《进学解》《宫市》《送高闲上人序》
柳宗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黄溪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送薛存义之任序》《愚溪诗序》《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木假山记》《名二子说》《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喜雨亭记》《放鹤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超然台记》《游沙湖》《潮州韩文公庙碑》《游白水书付过》《答谢民师书》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武昌九曲亭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同学一首别子固》
曾巩:《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齐州北水门记》《醒心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读李翱文》《送杨置序》《梅圣俞诗集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6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老舍《家书一封》作品赏析-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