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现代美术史,必然绕不开一个伟大的名字——徐悲鸿,他是现代中国最为优秀的画家及美术教育家,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一代名家徐悲鸿徐悲鸿的画作融古今中外的绘画技艺于一炉,彰显了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美学修养,可谓中西合璧之典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除过令人仰慕的专业能力外,徐悲鸿身上还体现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曾在抗战时期远赴南洋、卖画筹款,并且呕心沥血地绘制了《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表达了拳拳爱国之情。
这位绘画大师的一生浓墨重彩、辉煌壮丽,他所遗留下来的画作和“悲鸿精神”常为后人敬仰学习。
然而这样一位有着巨大成就的画家,在58岁因病去世了,中国人一直将“子承父业”视作一桩美谈,那么徐氏后人又有着怎样的命运,他们是否传承了徐悲鸿的衣钵呢?
包办婚姻下的悲剧与民国时期的诸多风流才子一样,徐悲鸿的爱情经历也颇为浪漫、坎坷,他一生中共迎娶了三位女子,孕育了五个子女,其中他的第二任妻子蒋碧薇和第三位妻子廖静文各为他生养了一双儿女。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省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徐达章是一个封建传统的私塾先生,在徐悲鸿17岁那年,父母不顾其反对,强行给他娶了一位妻子。
正是这样的包办婚姻引发了徐悲鸿极大的逆反心理,最终酿成了悲剧。
婚后第五年,妻子为徐悲鸿生下了一个儿子,但面对这个新生命,徐悲鸿却没有一丝做父亲的喜悦,在他看来这个孩子更像是一个封建余孽。
于是,怀着怨恨的心情,徐悲鸿给这个孩子起名“劫生”,意为“遇劫而生”,这个不被祝福的孩子,也确如他的名字一样,早早便因天花夭折了。
原配与长子的离世对于徐悲鸿来说或许也可视作一种解脱。
与蒋碧薇的一子一女1917年,22岁的徐悲鸿遇到了大家闺秀蒋碧薇,他们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最终不顾社会舆论携手私奔、远赴法国。
1927年,蒋碧薇为徐悲鸿生下了大儿子徐伯阳,两年后,又诞下一女,名唤“丽丽”。
徐伯阳和徐丽丽的少年时期大多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后来,徐蒋二人关系破裂,离婚风波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两个孩子也从中受到了不小的伤害。
徐伯阳16岁那年,正值日寇侵华、国家危难之际,小小年纪的他传承了父亲的爱国之心,决意从军报国。
他瞒着蒋碧薇报名参加了远征军,后又转投到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远赴缅甸受训。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伯阳随部队归国,彼时的徐蒋二人已经彻底决裂,各自重组了家庭。一番犹豫后,徐伯阳最终选择和父亲一起生活。
时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徐悲鸿内心当然希望大儿子承其衣钵,从事绘画行业。
奈何徐伯阳虽能书画,但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反而,他在音乐方面志趣颇高,并私下给自己转了专业。
得知徐伯阳转学音乐的徐悲鸿,虽有遗憾,但也没有过分苛责,他深知学画之苦与兴趣的重要性,于是默默支持起了儿子。
后来,徐伯阳从中央音乐学院顺利毕业,并因音乐与其妻子结缘。
因为父亲的缘故,徐伯阳结识了不少知名书画家,也收藏了诸多名画,长期的艺术熏陶使他后来成为了一名书画鉴定专家。
徐悲鸿与蒋碧薇的女儿丽丽则走上了一条更为与众不同的道路,她没有从事艺术相关行业,而是在农学方面大放异彩。
徐悲鸿给大女儿起名“丽丽”,取得是外文中的“百合花”之意,足可见他对女儿的喜爱。
丽丽成年后,越发厌恶生母蒋碧薇的所作所为,于是撰文揭露了母亲与国民党文化特务张道潘的无耻行径,与旧家庭划清了界限。
后来她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并加入了党组织,工作期间,继母廖静文常给丽丽写信,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于是她将名字改为“静斐”,以表达对继母的感激之情。
徐悲鸿去世后,徐静斐又在廖静文的支持下继续攻读农学,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学专家。
之后数年,她一直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学子。
徐静斐在蚕学方面研究精深,她曾任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可以说,徐静斐的一生就是对父亲“悲鸿精神”的最好传承。
与廖静文的一子一女除过与蒋碧薇所生的两个子女外,徐悲鸿的最后一任妻子廖静文也为他孕育了一双儿女。
其中,二子徐庆平成为了四兄妹中唯一子承父业的,在徐庆平三岁时,徐悲鸿就曾怀抱着他教授画马的技法,正因父亲优良的基因和悉心的教导,耳濡目染下,徐庆平自小就表现出了不俗的绘画天赋。
12岁时,徐庆平的绘画作品就曾获得国际比赛的奖项,之后他又一路深造,最终在1985年获得了巴黎大学美术史的博士学位。
在之后的人生中,徐庆平任教于中央美院,并兼任了徐悲鸿纪念馆的副馆长,成为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而在绘画方面,自三岁拿起画笔后,徐庆平就再未放下过。
徐庆平与父亲一样,也极为擅长画马,这不仅来自对父亲画作的临摹,更来自他在上山下乡期间的观察与经历。
徐庆平的马祥和、安宁,与徐悲鸿所绘迥然不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徐悲鸿的小女儿徐芳芳是在他52岁那年出生的,老来得子,徐芳芳自然成了徐悲鸿的掌上明珠,她不仅从小就深受绘画、音乐等艺术熏陶,而且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徐芳芳选择了出国深造,成为了第一个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学院的中国学生,之后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定居美国。
徐芳芳虽因家庭原因定居海外,可一直牵挂着祖国的发展和文化事业,她不仅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而且兼职授课。
并且,通过她的努力,徐悲鸿的艺术作品得以走出国门、举办画展,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喜爱。
徐悲鸿的四个子女,个个都可谓人中龙凤,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悲鸿精神”进行了很好地诠释和传承,这样优良的家风或许就是徐氏后人个个优秀的秘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07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