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了100多年时间了,自称“大师”的油画家比比皆是,可是能被公众称之经典杰作的油画作品那是凤毛麟角,
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为何没有经典杰作的画家敢自称“大师”或者接受别人的吹捧呢?这个问题,几十年来都没办法得到解决,应该是没有人愿意说出其中真正的原因,
不过呢,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说出了其中缘由,陈丹青这样说道:“为人生而艺术,必将成为大师,徐悲鸿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仔细理解陈丹青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为人生而艺术”是将整个人生奉献给艺术,或者说为艺术奋斗终生,
这也是徐悲鸿的艺术价值观,我们看他笔下的每一幅油画作品,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体画,都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品充满年代感,
所谓“年代感”就是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没有因为色彩笔触的修饰而显得夸张,依旧与当下或过去的人物场景保持一致,
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存在着的人物场景空间,所以具有“年代感”的画作,总能使人怀旧,
即便有些人没有经历过和画家同一个年代,因为“怀旧”效果,所以就有了情感共鸣,徐悲鸿笔下的油画作品便是这样子的,
那么“这样子”又是怎样子呢?或者是徐悲鸿如何让笔下的油画人物场景空间充满“年代感”?我们从线条笔触效果来看,画面人物的形态特征完全是“似而非似”的状态,
简单理解就是人物场景空间不是特别清晰,也不是非常模糊,徐悲鸿这种“似而非似”的线条笔触,
就是深度意义的写实,不仅把人物的样子写实出来,还把人物所处环境空间的氛围写实出来,更是把人物因为环境空间而产生的情绪写实出来了,
我们看徐悲鸿笔下的人体油画,就非常真实,女人因为生活、情感、思想等阅历,
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状态,是很自然的状态,画家没有用细腻线条笔触就修饰,也没有用非常粗犷的线条笔触描绘,
因为这两种方式手法都会导致人物与她所处的年代不符合,这就显得夸张了,而且也没办法实现深度写实的寓意,
如果说,现在的画家把人体油画的笔触线条描绘的极致细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是一个“美颜时代”,画家把人物极致“美颜”,现在的人也可以接受。
但是,徐悲鸿那个时代,并没有“美颜”啊,所以徐悲鸿自己也不会刻意“美颜”笔下的人物,当然了,徐悲鸿可以做到“美颜”效果,
不过,他的艺术价值观让他不会去这么做,油画的“写实”就好比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过程,经历过的,都会用色彩笔触体现出来;没经历的,绝不会凭借想象力,刻画出来。
当然了,徐悲鸿不只是人体描绘的好,那些穿衣服的女人,同样也刻画得好,形态神态落落大方,都体现了所处年代的环境氛围,
应该说“世俗气息、世俗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徐悲鸿是为人生而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为人生而艺术”不是用艺术谋生的意思,而是把整个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艺术作品中又体现出真实的人生百态,
要详细了解清楚徐悲鸿笔下的油画风格、人物情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们通过徐悲鸿“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价值观,可以稍微简单理解“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艺术价值观,
很显然,“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这两句话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为艺术而艺术”这是绝大多数画家本有的态度或状态,
艺术的形式复杂多样,包括了虚拟想象,在这创作过程中,画家个人情感想象力都在作品中体现,而这些情感想象力可能没有人会懂得,所以“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包含了不切实际的表达方式,这又是绝大多数共有的创作方式,因此导致“千篇一律”,不耐看,以至于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当代画家的油画作品人物总显得那么虚假夸张,画作中的人物没有展现流露出自身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因为画家本人缺乏“为人生而艺术”的价值观。最后要明白一点,色彩是油画艺术的载体,色彩可以代替一切情感情绪,而画家的艺术价值观决定了自身对艺术的态度,不同的态度,情感情绪自然就不同,创作时的表现方式也就不一样,或真实或空洞。
欢迎“赞赏”,点击文章右上角“...”可以看到“赞赏”二字,谢谢了[比心][玫瑰][送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0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