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的。
你可以让一个孩子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可以给他读“年少不识愁滋味”,但是真正去“懂”这些句子,我们自己也用了一辈子。
对幼儿启蒙而言,我们可以把古诗的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初阶——具象理解
进阶——抽象理解
用一首大家很熟悉古诗举列: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① 初读孩子能理解到诗中事物:
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一年级要求掌握古诗,儿童启蒙古诗时候大都会学。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描写事物很具象:有叶子、花开、江水、竹子,但又有引申一点的抽象。
从花草水叶的表象能够引导向摸不着看不见的《风》,这就特别符合儿童认知发展,又很好的体现了诗歌的简单美好。
我们先引导孩子去发现熟悉的东西,然后再引导孩子去了解,这首诗反应出来的事物变化的规律:
秋天的风能吹下落叶,春天的风能吹醒花朵;大风能吹起浪,狂风能把竹子吹得歪歪斜斜。
再去读就会知道它为什么叫《风》了。
这就是诗歌有趣的地方。
诗里没有直接写出风,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风。
② 诗歌无非都在共情
我们可以先思考下:人为啥要唱歌——为了讲理就去辩论了,为了搞笑就去讲脱口秀了;
人唱歌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最深的内核,在一切表象之外,再进一步的理解是引导孩子去"共情"诗歌内的情绪。
但我们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首古诗倾诉什么情,背后是什么哲理,因为那不叫共情,那叫灌输。
学龄左右,孩子思维和情感都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可以通过带孩子溯源理解古诗——就是给孩子讲这首古诗背后的故事。
每个故事给孩子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带着这些故事,再引导孩子沉浸到古诗中去感受,形成孩子自己对诗独特的 “感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8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诗词赏析系列
下一篇: 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