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赏析:古诗词之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用的几种表达
1.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相 见 欢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默默无言,孤单地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抬头望天,一轮冷月如钩,孤寂地挂在空中,庭院深深,寂寞的梧桐,笼罩在清冷凄凉的月色中。
那剪也剪不断,梳理起来更凌乱的,是离愁别绪,亡国恨,交织着分离苦,缠绕无绪,不可名状的滋味涌上心头。
作者李煜,借如钩的冷月,深院的梧桐,暗指自己处境的凄婉与悲凉,抒发亡国的哀伤。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层层深入:无言,寂寞,深院,锁——离愁——岌岌可危的处境——亡国之恨,把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无助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2.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赤 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李牧借沉入河沙的折戟,引出赤壁之战的这段历史,虚实结合,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对比与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
浣 溪 沙
(宋)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 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作者用一曲新词与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对比,感叹时光易逝。借此烘托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水 调 歌 头
(宋) 苏 轼
丙辰中秋,欢快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喝到酩酊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天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表达手法,大胆的想象,将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巧妙地结合起来。意境优美,广为流传。
5.比喻与象征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屈原的诗歌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泊 秦 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作者杜牧借沉溺于奢靡浮华的“商女”,批评当朝统治阶级及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现实。作者忧国忧民,借古讽今,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8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阅读欣赏:十首绝美的元曲
下一篇: 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孩子能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