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是指北宋后期在苏轼提携下而知名于时的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苏轼作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同时也是苏轼最先将四人的名字并提,“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此四人都工于诗文,但各有侧重。黄庭坚长于诗,在作诗方面与苏轼并称,世称“苏黄”,又擅书法,宋四家之一(书法界称“苏黄米蔡”);秦观本来诗和文也很出色,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词。晁补之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可能是黄秦二人太出色了,显得他也名声没那么大。张耒在四人中可能名声最不显,但在当时,也是名动天下的人物,留下诗作2200余首,而词作只留下6首。
01丨黄庭坚:一代诗“宗”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江西修水人。黄庭坚是两宋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总盟主。南宋方回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祖指杜甫,宗则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可见其影响。就作诗而言,黄庭坚在南宋的影响甚至盖过了苏轼。
黄庭坚的诗,文人气和书卷气较浓,喜欢吟咏书斋生活,却也并不完全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黄庭坚作诗有一大法宝,曰“点铁成金”或者说“夺胎换骨”。简单来说是,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一字无来历”,用批评大家严羽的话说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相比他老师苏东坡汪洋恣肆的才气,他这法宝对年轻诗人特别是资质普通的人来说,提供了可资范例的创作路数。容易上手,拿来即能使用,也因而拥趸众多,在两宋开一代风气,成为“诗宗”级的人物。他的诗,以生新、奇崛为特点,人称“山谷体”。
黄庭坚以鲜明的风格自成一体,连他的老师苏东坡都反过来效仿他,说是“效黄鲁直体”。黄庭坚赶紧作诗和之,以“韩愈效仿孟郊”作比,表示谦逊。
不过,他晚年的诗客服了早年生硬、不够自然的缺点,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达到“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的词虽不如诗出名,但也有192首词存世。其词多贴近日常生活,大俗大雅,充满高妙之趣。
黄庭坚在作词上学老师苏东坡,沿着苏轼的路子而自成面目。他也多次被贬,却能淡然处之,表现出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态度。
02丨秦观:当行本色“词手”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又有人称其淮海居士。在后人看来,秦观与黄庭坚相反,他最富盛名的是词。作为晏几道似的的“古之伤心人”,其词中到处充满揪心的愁恨。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其词卓然一家,和婉纯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又如:
作为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擅长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的不足,创作出许多情韵兼胜的作品。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秦观存词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钱钟书说他的诗,“内容上比较贫薄,气魄也显得狭小,修辞却非常精致”(《宋诗选注》)。
这就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说的女郎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意思是说,把韩愈老夫子(字退之)的《山石》诗搬出来后,这才发现秦大官人做的不过是“娘们诗”罢了。
韩愈是以文为诗的鼻祖,是个久经考验至刚至猛的纯粹儒者。这首《山石》气势遒劲,风格壮美,秦观不幸躺着中枪。
03丨晁补之:诗文兼擅晁补之(1054~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来自大名鼎鼎的山东巨野晁氏家族。有宋一代,晁氏文士辈出,群星灿烂,光进士就有三十余人,之字辈的有晁补之、晁冲之、晁说之、晁用之等。晁补之较早受知于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著有《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
晁补之的词受老师苏轼的影响较深,被认为走的是豪放一路。哪怕是咏梅花,也写得劲气凛然。
晁补之跟苏东坡一样,宦海浮沉,屡遭贬谪,词中颇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吟咏隐逸,自抒退隐情怀,成了他一个乐此不疲的主题。
本词是晁补之最负盛名的作品,词中景物描写清新旷阔,安然自适的心境中又饱含着“儒冠曾把身误”的不平之气。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沁园春》(三径初成)等词作似乎都能看到此词的影子。
晁补之的诗以古乐府见长,南宋批评家胡仔称道其诗“辞格俊逸可喜”。
04丨张耒:全力作诗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人。耒“少年读诗书,意与屈贾争。口谈霸王略,锐气虹霓横”(《秋怀十首》之一)。《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诗文集《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辑《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张耒专力诗文,词仅存六首,今人赵万里辑为《柯山诗馀》一卷。
钱钟书说,“在苏门里,他的作品最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也最不作妆饰,很平易舒坦。”(《宋诗选注》)。
这几首七绝都清丽可喜,流畅婉转,颇有唐人风范。
参考资料袁行霈丨中国文学史
钱钟书丨宋诗选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庄洪海:失传的和氏璧待考证
下一篇: 字如其人 蔡京:我就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