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800项符合查询结果,库内数据总量为1,733,026项。(搜索耗时:0.0054秒) [XML]
《伤寒论》第1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伤寒论》第16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伤寒论》第21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大法,秋宜下。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问曰:...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伤寒论》第11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伤寒论》第10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卷第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尚论篇》对伤寒学术的贡献关键词:喻嘉言《尚论篇》《伤寒论》摘要:喻嘉言对伤寒学术的贡献,集中反映在《尚论篇》中。喻氏认为《伤寒论》历遭劫火,其篇先后差错不全,故在条文编序方面,倡三纲之说:对仲景原文的...
栏目:杂谈 作者:医案日记
《伤寒论》第0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卷第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伤寒论》第0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卷第四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
栏目:中医书籍 作者:中药大全
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内经》将不寐称为"目不瞑""不得卧",认为脏腑为邪气所客,卫阳行于外,阳不入阴导致不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治疗脏...
栏目:健康生活 作者:艾灸师小爱
仲景临证,以胃气的盛衰作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较之二便、脉、腹、呕吐、汗出、寒热、渴与不渴等与胃气有关的症状体征,食欲状况与脾胃的关系更为直接。有人说,中医看病啰唆,问寒问暖,不如西医干脆,...
栏目:健康生活 作者: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