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 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为末,内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 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两(苦寒)牡蛎二两(熬,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方一
132.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症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三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四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五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13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九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方二十二。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二十九。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
175.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178. 脉按之来缓,时而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译文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挛急疼痛,甚或牵引阴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用烧裤散主治。
烧裤散方
妇人内裤,在靠隐蔽处剪取一块,烧成灰以上一味药,用水冲服一药匙,一日服三次。服后小便很快通畅、阴茎头部稍肿的,这是疾病将要痊愈之兆。如果是妇女患病,则剪取男人内裤烧灰服用。
伤寒大病初愈,因劳累过度而复发,症见发热、心烦、脘腹胀满的,用枳实栀子豉汤主治。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开豆豉一升,布包取淘米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加入枳实、栀子,煎煮成二升,再加入豆豉,煮五、六滚,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应复盖衣被,使病人微微出汗。如果内有宿食、大便不通的,可加围棋子大小的大黄五六颗,服药后就会痊愈。
伤寒病,病已痊愈,又再发热,如果兼见少阳脉证的,用小柴胡汤主治;如果兼见脉浮的,用发汗法以解表祛邪;如果兼见脉沉实有力的,用攻下法祛除里实。
患伤寒大病,痊愈后,自腰以下出现水肿、小便不通畅的,用牡蛎泽泻散主治。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炒泽泻蜀漆用温水洗,去掉腥味葶苈子炒商陆根炒海藻用水洗,去掉咸味瓜萎根各等分以上七味药,分别捣细过筛为散,再放入药臼中研治。每次用米汤调服一方寸匕,每日服三次。服后小便通畅的,停止继续服药。
大病愈后,总爱泛吐唾沫,不能自制,长期迁延不愈的,这是脾虚不能摄津、寒饮停聚胸膈所致,应当用丸药温补,可用理中丸。
伤寒热病,大热已解,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出现虚弱消瘦、气少不足以息、气逆要呕吐的,用竹叶石膏汤主治。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用水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前六味药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煎煮,待米熟汤成,去掉米,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伤寒例原文作者:张仲景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译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为害最烈。
感邪后立即发病的,名叫伤寒。感邪后不立即发病,寒毒邪气藏于肌肤之内,到了春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病。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劳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温热病,并不是感受了时行之气,而是由于冬季触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所谓时行之气,是指时令的反常气候,如春季天气应该温暖却反而很冷,夏季天气应该炎热却反而很凉爽,秋季天气应该凉爽却反而酷热,冬季天气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异常。人们如果感受了时行邪气,不论男女老幼,就会患相似的病症,这就是时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时正常气候致病及四时不正常的疫疬之气致病的规律,可以按历法来推算。一般来说,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气候应当逐渐变冷。渐至冬季严寒,一直到正月雨水节前后,寒冷才渐渐解除。之所以叫“雨水节”,是因为冰雪融化而变为雨水的缘故。到了二月惊蛰节前后,气候渐渐温暖,渐至夏季炎热,到了秋季气候又变凉爽。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节以前,凡是触犯霜雪雾露,感受寒邪后,立即就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间寒气还较轻,致病也较轻微;十一月十二月间严寒凛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间寒冷渐渐消退,致病也较轻。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当,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温暖,触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冬温毒邪与伤寒根本不同。冬温的发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叠,病情有轻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现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节以后。如果没有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发生了高热的疾病,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以前,气候突然变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时行寒疫。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骤然寒冷,此时人体阳气还较弱,若被寒邪所伤,患热病尚较轻。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已经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产生的热病就重。七月八月人体的阳气已经减弱,此时感受寒邪,产生的热病也轻。这种疾病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疗却有区别。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气候应与节气相应。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没有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到来;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都能成为致病的邪气。然而,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鼓动推进,各自禀受一气。所以气候会由春天的温暖,变为夏天的炎热;由秋天的凉爽,变为冬季的严寒。冬至以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以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以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生,所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这样,到了冬至夏至,是阴阳二气相合之时;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相离之期。当阴阳转换之时,人如果不能适应就会生病。所以,懂养生的人在春夏季养阳、秋冬季养阴,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不懂养生的人,就不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触冒四时邪气,就会患急性热病。若要知道这些毒烈的邪气侵害哪一经,产生什么病,就必须详细诊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春季感受风邪,夏天就发生泄泻;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会发疟疾;秋天感受湿邪,冬天就会发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会产生温病。这是正常的规律,医者务须深究明白。
伤寒这种病,是逐渐由浅向深发展的,所以应当根据病情的发展来施治处方,现今社会上的人患伤寒病,初起时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对证,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医,医生又不按规律和次序施治,当然就没有效果。如果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处方施治,就没有不收到效果的。现在我搜集整理张仲景原着,记录其症候和诊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剂,以备社会急需。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属性有刚有柔的差异,人们的饮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症与治法也应有别。所以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问题,岐伯则列举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火芮等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诲后代有知识的人,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则会形成发热的疾病。发热虽然很甚,也不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所以有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消泺:消,散也。泺,热灼津液之谓,又有邪气留滞难除之意。针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
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尚未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细的,是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所以少阴病见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所以有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说到两感病,是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例如,第一天太阳受邪,就与少阴同时发病,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腹部胀满而渴等病;第二天阳明受邪,就与太阴同时发病,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进食,谵语等症;第三天少阳受邪,就与厥阴同时发病,出现耳聋、阴囊缩入、四肢冰冷、汤水喝不进、不省人事等症,大约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邪患病,导致营卫之气不流行,脏腑不通,则必死无疑。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发生传经,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衰退,头痛就会好转;第八天,阳明病衰退,发热就会稍退;第九天,少阳病衰退,耳聋渐渐恢复,就能听得见声音;第十天,太阴病衰退,腹部胀满减轻,恢复到正常,并想吃东西;十一天少阴病衰退,口渴就会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喷嚏;十二天厥阴病衰退,缩入的阴囊就会松弛复原,少腹拘急缓解,邪气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经过了十三天病情仍继续发展,寸关尺三部脉均沉伏不显的,则预后险恶。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气,变成其它疾病的,应当依据后述坏病症进行施治。如果尺寸脉都紧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会转变成温疟。如果寸脉浮滑、尺脉濡弱,感受风邪的,就会转变成风温。如果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再感受温热,就会转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如果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又感受温邪,就会转变成温疫。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变成温病的疾病。总之,必须详加诊察所变之证,因证立法处方,随证施治。
大凡人们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时就医,却隐瞒忍耐,希望能够侥幸痊愈,结果成了顽固难治的疾病。小孩及妇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不适,就应该及早告诉医生,及时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势尚轻浅时,及时进行治疗,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隐瞒忍耐,多天后才找医生,邪气已经深入脏腑,就难于治疗了。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应当注意的要点。凡是制作汤药,要不拘时间,不避早晚,发觉病后,不论早晨晚上,马上就煎汤服药治疗,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迟误,疾病就会传变,虽然想根治,也无能为力了。此外,服药不遵法度,随意违反医嘱,还不如不治疗。
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风寒开始侵袭肌表,渐至由表入里,病邪入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治疗,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复盖衣被,使周身温暖而得汗,病邪就会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证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证。因此,如果表证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之证,则不可攻下,若过早攻下,则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证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满大实之证,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气损伤,邪热内入,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证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就会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阳热炽盛阴液亏虚的症候,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用泻下法治疗就会痊愈。寒邪外盛、卫阳被遏的症候,用发汗法治疗就会痊愈,用泻下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如果明白这些道理,那么怎么会误用神丹来发汗?又怎么会妄用甘遂来泻下?虚证与实证的治疗,相距千里,疾病吉凶安危的变化,与治疗息息相关。治疗得当,就可去邪愈疾;治疗不当,反会促使患者死亡。治疗得当与否与疾病吉凶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由此可见,治病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更何况阳热盛的人服下桂枝汤,就会毙命;阴寒盛的人服下承气汤,就会死亡。死亡与生存的关键,发生在倾刻间,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眼看着病人死亡。这些阴阳虚实、错综复杂的症候,其表现相差极其微小,如果发汗、吐下正好颠倒,那么灾祸马上就会到来。而一些医术浅薄、知识狭窄的医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疗就发生错误,从而导致病人的死亡,还妄称病人该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阴间的道路,死尸堆满了旷野。仁慈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怎么能不痛心呢?
凡属两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疗应当有先有后。解表与攻里,本来就属两种不同的治法,但固执错误,主观臆断的人,却说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里邪,言语虽巧,道理却根本不通。聪明人的举止行动,常审查周严、谨慎从事;而愚蠢人的行为举止,往往鲁莽急躁。医生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怎么可以置病人安危于不顾,而强行狡辩呢?现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只知追求显赫的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身体有死亡的危险。只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不为名利所动摇。
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后虽然说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应当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药不对证,服药后就会有不适的感觉。病情重的,应该昼夜服药,并严密观察24小时,以防病情变化。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的,应当再煎制汤药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药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剂药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险的症候。
凡是患时气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饮水,却又不能多喝的,就不应给病人喝。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病人里热未甚,饮水后不能消耗掉,就会产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厉害想要喝水的,应当依病情酌情给与,但不能让病人喝满喝足。譬如,病人说要饮一斗水,只给予五升。如果喝水后病人感觉腹部胀满,小便不通畅,或气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给予了,如果喝水后突然大汗出的,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一般说来,虚寒证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现口渴能饮水的,这是阳气恢复、阴寒邪去、疾病将愈之兆。如果有不懂医道的人,偶听说患病能喝水,就会痊愈,于是稍见口渴的,就勉强给病人喝水,因而酿成变证,不可胜数。
大凡患病,病人脉象动数,服汤药后变成迟脉;或者原来的脉象浮大,现在变成小脉;或者初起神情躁烦不安,后来转为神情安静,这都是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疗温热病,可以针刺人体的五十九个穴位。人体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个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误灸就会对人造成损害;七十九个穴位禁用针刺,如果针刺就会造成灾祸,这是因为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都会损伤骨髓。
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就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就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就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脉象盛大而身体怕冷,是患的伤寒病;脉象虚软而身体发热,是患的中暑病。
脉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为正不胜邪之兆,属于死亡的症候。
脉尺部寸部都呈虚象,发热不停止的,为正虚邪热亢极,属于危险的症候。
脉搏跳动忽快忽慢的,是心气将竭、营卫之气断绝之象,病情危重。
脉搏跳动坚硬搏指,如扭转的绳索的,是真脏脉现之兆,预后不良。
病人神昏谵言妄语,身体轻微发热,脉象浮大,手足温暖的,尚有生机;如果手足厥冷,脉象沉细的,则预后不良。以上所叙述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