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喻嘉言《尚论篇》对伤寒学术的贡献

医案日记 2023-05-12 13:50:10

喻嘉言《尚论篇》对伤寒学术的贡献

关键词:喻嘉言《尚论篇》《伤寒论》

摘要:喻嘉言对伤寒学术的贡献,集中反映在《尚论篇》中。喻氏认为《伤寒论》历遭劫火,其篇先后差错不全,故在条文编序方面,倡三纲之说:对仲景原文的阐释,明辨详尽,类证汇聚,深透仲景之旨,且富有创见。喻氏在临床用药方面亦得心应手,遵循“法随证立,方随法出”。

喻昌,字嘉言,其著书传于世者,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简称《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喻氏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论篇》中。《尚论篇》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以尽伤寒之意;《伤寒尚论后篇》四卷,以推广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病以及脉法诸方等。喻氏的《尚论篇》无疑对后世研究《伤寒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持错简论 倡三纲说

喻昌研究《伤寒论》,力斥叔和之非,讥讽林、成之失,独承有执之说。他认为《伤寒论》一书,至晋时已历遭劫火,仅得之以读者口授而流传,故其篇目先后差错而不全,经“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尚论篇卷首·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继之林亿、成无己两家,过于尊信叔和,往往先传后经,将叔和纬翼仲景之辞,混编为仲景之书,“则其所为校正、所谓诠注者,乃仲景之不幸,斯道之大厄也”(《尚论篇卷首·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虽后代有贤者,然能得仲景之心者,乏其人也。至“万历间,方有执著《伤寒条辨》,始先即剥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尚论篇卷首·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故《尚论篇》依有执错简之说,于条文次序多加改动。但于盛赞方氏之余,喻氏亦有独特见解,谓有执径削《序例》,“未免失之过激,不若爱礼存羊,取而驳正之”(《尚论篇卷首·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

喻氏素以主张规范化著称,其在条文编序方面,亦大倡纲目之说。他认为,有执以风寒营卫来分证,卓识超越前人,故于外感病中,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热为主病之大纲;四时外感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他解释说:“夫足太阳膀胱病,主表也。而表有营卫之不同,病有风寒之各异。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兼受,则营卫两伤,三者之病,各分疆界。仲景立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鼎足大纲三法。”(《尚论篇卷一·论太阳经伤寒证治大意》),三纲鼎立之说,至此宗备。大纲既定,还须详求其节目,才可成为至当不易之规,故他将伤寒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都叙述证治大意,次则以法为目,法下分列条文,加以注释,并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于三经末,以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于三阴末,这样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求理法方药于一统。

类证汇聚 知常达变

喻氏在《尚论篇·自序》中反复申明其治伤寒的目的是适用,而不是简单地阐释仲景《伤寒论》的大意。在条文编排次序上,喻氏虽采取整移改削之法,但这仅仅为了研究方便,而不是尚论的本意。喻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杂以后人知见,反为尘饭土羹,莫适于用。”慨叹“能神悟于灵兰之先,独探夫鸿濛之秘……未易觏见”,遂深思数载,以自然之理,引申触类,阐发神明,使仲景伤寒重开生面、后学者读之快然。

对仲景原文的阐释,喻氏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明辨详尽,以透仲景之旨。如“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一条,喻氏认为“此本为误服大青龙汤,因而致变者立法。然阳虚之人,才发其汗,便出不止,即用麻黄、火劫等法,多有见此证者。所以仲景于桂枝汤垂戒不可令如水流漓,益见解肌中亦有逼汗亡阳之事矣”,况仲景在大青龙汤下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与此相呼应。至此,仲景之义已明。而喻氏意犹未尽,以“仲景论中,心下悸,欲得人按,与夫叉手自冒心间,且与拊心之义不协,何得妄指擗地为拊心耶?”将仲景之所举类症一一鉴别,令人耳目一新,再由此引申开来“……试观婴孩出汗过多,神虚畏怯,尝合面偎人母怀者,岂非振振欲擗地之一验乎?从来皆以为惊风,误治实繇未透伤寒证中之大关耳。”密切结合临床,扩大了真武汤的应用。《尚论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使后学者对仲景汤证立法、应用,自能了然于心,并且起到了抛砖引玉之作用。

经文注释 富于创见

喻氏在注释条文方面,不拘泥于前人之说,往往于众人忽略之处,有独到之见解,于后学者颇有启发。如脾约证,成无己谓之“胃强脾弱”,后人也多所附和而未加深究,嘉言独谓其不然。他在《尚论篇卷二》的“附答门人奇问”中曰:“盖约者,省约也。脾气过强,将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约为一二弹丸而出,全是脾土过燥,致令肠胃中津液日渐干枯,所以大便为难也;设脾气弱,即当便泄矣,岂有反难之理乎?相传谓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能约束胃中之谷耶?”此不囿于前人之说,单以燥土津枯而立论,确有新意。

对桂枝汤服法的理解,后人但知温覆、啜热粥,而对桂枝汤何以能有解肌之功、啜热稀粥如何助药力的问题,颇有疑惑。喻氏则以为,桂枝汤之所以能有解肌之功,妙用全在啜热稀粥。因谷气内充则邪不能入,而啜热粥在服药之后,则邪不能留,故称此为仲景“法中之法”。在按言中又进一步阐明仲景深意。首先,解肌之妙意在散外邪,不取发汗以内动血脉,更不取攻下以内动脏腑,目的使周身(执+水)(执+水)然,似乎有汗,无非欲其皮间毛窍暂开而邪散;其次,桂枝气味具薄,服过片顷,其力即尽,恐药力易过,藉热稀粥以助其缓,这样,肌窍不致速闭,外受之邪,尽从外解,颇为合法。再者汗法又有不及、太过之变,太过则邪未解而先扰其营,甚则汗不止而亡阳;不及则邪欲出而早闭其门,必致病不除而生变。详发仲景不传之秘,从而对桂枝汤服法之妙,一览无余。

法随证立 方随法出

喻嘉言研究《伤寒论》,理论上承袭《内经》、《难经》,尤推崇仲景之论。《尚论篇·卷首》中,喻氏先辨王叔和编次之失,继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并详引《内》、《难》原文,驳正王叔和《伤寒例》之失;再论春温大意,辨叔和四变之妄,细述瘟疫,承《内》、《难》、仲景之旨,破中有立。非熟读医经者,岂能有此高见?

临证过程中,喻氏治伤寒更是“会《内经》之旨,以畅仲景不宣之奥”,但尊古而不泥古,主张“用药之道,先议病后用药”、“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而药亦千变”,实仲景未有之论,但与“随症治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治伤寒坏病两腰偻废一案:张令施乃弟,伤寒坏症,两腰偻废,卧床彻痛,百治不效,其脉平顺无恙,其痛则比前大减。喻氏认为:病非死症,但恐成废人,……以桃仁承气汤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剂与服,以其邪气既久,正气全无,惟有攻散一法。服后即能强起,再仿前意为丸,服至旬余而安。仲景于结胸证有附子泻心汤一法,原是大黄、附子同用,但在上之证气多,故以此法泻心;然在下之证血多,独不可仿其意,而合桃仁、肉桂以散腰间血结。可见,喻氏变附子泻心汤之法而为桃仁承气汤加附子、肉桂,以温通肾阳,攻散腰间血结,通则不痛。诸如此案,反映了喻氏不仅学有渊源,且于仲景会心处多有发挥,引申其义,化裁新方。没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袁冬生 杨立红

喻嘉言和张仲景和李时珍的关系

喻嘉言、张仲景和李时珍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首先,他们都是医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其次,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贡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李时珍则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是《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喻嘉言则是近代的医学家,主要致力于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研究。
另外,他们的医学思想和理论也有一定的联系。张仲景主张“伤寒论”,认为疾病的产生和治疗要从气血津液等方面入手;李时珍则主张“以本补本”,强调药物本身的属性和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药物;喻嘉言则强调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诊疗方法。
总之,喻嘉言、张仲景和李时珍都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经辨证,小柴胡汤

少阳病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医案:《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冶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综上两条,第一,提出了少阳病的提纲症;第二,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主症。那么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根据《伤寒论》第266条云:“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可以看出,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此外,喻嘉言《尚论篇》又将《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以至于后世医家乃至现行《伤寒论》教材亦照效仿,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因此历代医家多认为小柴胡汤主症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大症,正是综合了《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的内容。视其主症尽管涉及颇广、症情纷繁,但小柴胡汤终归以和解少阳为主旨,只要证属少阳经脉脏腑功能失调,便可但见一症,不必悉具。这就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组成。究其组方思路有三:第一,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如《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第二,半夏配生姜。一则以辛散之性佐柴胡、黄芩疏郁逐邪;二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三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畅达。第三,人参、甘草、大枣相伍。一则以其味甘性温以扶其正,因病入少阳,正气受伤,故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则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阳气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健脾以顾后天之本,其中以生姜之辛配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如《黄帝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即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辅助柴胡以和表;三则抑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防伤脾胃之气,正如陈修园云:“少阳为枢,而所以运此枢者,胃也。小柴胡汤之参枣,是补胃中之正气以转枢。”诸药合之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相辅相成。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调畅气机升降,更使表里内外宣通,营卫气血通达,七物相合而成和解之良方。可见小柴胡汤药味虽少,但组方缜密,丝丝入扣,依据充分,寓意深远。

关于柴胡的用量,《伤寒论》中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组方中用量不同,体现了中医因证施方、遣药灵活的特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柴胡半斤,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柴胡四两,柴胡加芒硝汤用柴胡二两十六铢。可见《伤寒论》提示小柴胡汤本证即少阳证,柴胡宜大量;其次是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较轻微,柴胡用中量;兼有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而少阳病已解,仅有少阳余波未平者柴胡用小量。目前临床常规用量多在10~30g,符合张仲景的本意。

自东汉以来,历代医家思古不泥,充分继承和弘扬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把握病机,灵活变通,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小柴胡汤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就小柴胡汤治疑难病验案举例如下。

【验案1】舌头灼热

李某,女,51岁,干部,2010年3月20日初诊。

自觉舌头灼热20余天,伴牙龈寒冷感,两颊酸楚不适,白天明显。自诉缘于近期突然工作压力增大,不堪重负而诱发。曾到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求治,全身体检未见异常指标,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谷维素等均无效。刻下症:伴心烦,寐欠佳,纳可,大便正常,舌红衬紫边齿痕,苔薄,脉细弦,绝经1年。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属肝郁化火,肝脾不和。

治 法:燮理少阳,泻肝健脾。

处 方: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大枣6g、炙甘草6g、夜交藤30g、莲子6g、灯心草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 诊:药后舌尖灼热感明显改善,寐增进,两颊酸楚减轻。现左胁下疼痛不适,纳可,大便不成形,日行2次,舌边齿痕,苔薄腻,脉细弦。守上方加制香附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 诊:药后左胁下疼痛不适已愈,大便较成形,余症均进一步减轻,舌边齿痕,苔薄腻,脉细弦。守初诊方加减出入半个月后,自觉诸症悉除,神清气爽而病愈。

按 语:综观患者脉症以自觉症状为主,无任何客观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和更年期综合征,但治之未效。根据中医理论,患者缘于情绪压抑,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虽出现母病及子、肝病传心、肝木克土、肝脾不和等系列之症,但其病始终在少阳经,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少阳证。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协助柴胡清少阳之邪热,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半夏燥湿化痰,正所谓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党参益气和阳,扶助正气以祛邪。因少阳为小阳,抗邪之力不强,又因太阴位居少阳之后,少阳之邪若再内传,太阴则首当其冲,故予干姜、大枣、炙甘草健脾以防传变,补胃气以助少阳枢转,扶正以逼邪外出。方中七味有寒有温,有升有降,有补有散,具有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另心开窍于舌,故加灯心草、莲子既清心泻火以治舌头灼热之主症,又有引经之作用。全方切中病机,故可得效。

【验案2】面瘫

王某,女,65岁,2010年4月30日初诊。

神经性面瘫病史10余年,中西医内科及针灸等治疗均未痊愈,每于疲劳时面部不适感加重。刻下症:自觉左眼睑刺痛明显10余天,双目流泪,视物模糊,目涩,进食时牙龈夹物。伴背部刺痛,纳差,胃脘胀痛,大便溏稀,日行1次,寐欠佳,多于凌晨3点醒来,醒后再难入睡,神疲乏力,面部晦暗,两颊部有褐斑,舌边有瘀斑,苔薄,脉弦。曾行胃大部切除术,胆结石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诊断:面瘫,证属肝阴亏虚,肝脾不和。

治 法:滋阴通络,调和肝脾。

处 方:二至丸合小柴胡汤加味。药用: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5g、黄芩15g、干姜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神10g、大枣6g、炙甘草6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制香附10g、浮小麦3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 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精神增进。左眼睑刺痛消失,自觉面部晦暗及颊部褐斑均减淡,牙龈夹物、双目流泪、目涩、视物模糊及胃脘部胀痛均减轻,寐增进。偶有背部刺痛,纳差,大便1日1行,质可,口干不思饮,夜间明显,舌红衬紫,苔薄,脉弦滑。守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 诊:药后症情均明显改善,精神佳。但近日外出旅游,因过度劳累,症状稍有进退,经休息后自行缓解。舌脉同上。守上方14剂,隔日1剂,水煎服,善后调理。

按 语:中医学认为,面瘫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痹阻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临床常规多以祛风通络为主。但本案病程长,外风久稽引动内风,伤及肝木,而致肝血不足,肝阴亏虚,濡养失职。而肝失疏泄亦致肝脾失调,故治疗应从肝论治,以滋养肝阴、和解少阳、通经活络之法,方用二至丸、小柴胡汤、失笑散、甘麦大枣汤合用之意。方中以二至丸为主滋阴涵木、息风止痉,以筑其基、固其本。辅以小柴胡汤调少阳之枢,其柴胡解郁阳以化滞阴,利气机而和肝脾;黄芩协助柴胡清少阳之邪热,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健脾扶正,逼邪外出,正所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配合甘麦大枣汤甘缓解急。因久病入络,血脉不通,以失笑散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得畅,其中五灵脂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消瘀。诸药合用,使肝阴得复、气血得畅,邪出正扶,则久病得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0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