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又是自杀!到底怎么了?

金钱草 2023-07-20 13:19:26

近来,L地发生了两起学生自杀事件。5月9日,一名高一女生11:49离校未归,多方寻找,10号早上在水塘发现其遗体。时隔几天,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玩手机与母亲发生冲突负气投水,其母下水施救,未果,母子俱亡,痛失两命。

此类事件让人痛心惋惜。自开学复课以来,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L地,复课之初,已有两名学生跳楼自杀(一名初中生一名高中生)。

(一)反应与应对

谁也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但还是发生了。家庭、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反应强烈。

●家长

出事学生家长痛不欲生——这种痛将伴随余生。

那两位学生跳楼,起因是沉迷于手机,被家长阻止,于是愤而一跳。家长这样做,本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着想,哪里想到孩子真的以命搏之。如果预料到,没有哪个父母不珍惜孩子的生命。如此“意外”,家长锥心之痛,更糟的是,从此自责和后悔折磨着他们。这些家庭往后的日子能好过吗

现在每家孩子都少,很多独生子女,最多两个。孩子出事,有时毁了整个家庭。

学生自杀事件发生,不论何种原因,它的损害是灾难性的,如同地震,强烈的震波全方位辐射。处于“震中”的出事家庭自不待言,更多的家庭受到“震波”冲击——很多家长因此害怕管教孩子,管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网络,从不敢管到无法管,最后放任不管。

●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对这几起事件非常重视,紧急召开会议。

这些年教育管理有一条红线,就是学校安全。教学质量管理虽然重要,学生安全却是重中之重。这是对生命的重视,对无数家庭的呵护,对社情舆论的关切。但是,有时候从出发点并不能抵达终点。

作为主管部门,最怕辖下的学区出事。如果涉及学生安全或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处理态度非常坚决,宁紧勿松,宁严勿宽,宁可让学校、教师委屈,不能让家长、学生不满。于是,各种严密的防范措施形诸文件,传达下级部门执行,态度不可谓不诚,力度不可谓不大,处罚不可谓不重。但是,效果差强人意——不出事时,谁也看不见水底的暗流;出了事,也只能追责处罚了事。

疏与导,堵与防,很多时候人们措手不及,能做的只是后者。

有人认为,这些是小概率事件,防不胜防。也有人认为,这些事的发生往往有一个过程,从量变到质变,如果及早干预,加以疏导,是可以避免的。

●学校

这几起学生自杀事件,让L地各校惶惶不安。学校立即召开班子会议、班主任会议,传达上级指示,查缺补漏,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

安全第一,教学第二——学校三令五申。

学校领导将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和任务具体化,细致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班。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非班主任教师也有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但班主任事情最多责任最大。课堂上,教师若发现有学生无故缺课,要立即联系家长,或者报告班主任。安全工作让班主任神经绷紧,比如防溺水,除了宣传到位,组织学生签名宣誓,还要家访每一位学生。

夏季到了,学校要给区域内所有河、塘设警示牌,甚至有的地方将水塘“责任到人”——这些“人”当然是教师。

今年,疫情使学校安全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这次复课,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学校领导如临大敌,各项安全措施纷纷执行,班主任及教师的工作量倍增。教师之前上网课,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并没有真正学习,复课后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一方面对前期网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炉”,和后期教学内容衔接,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还要顾忌学生的情绪反弹,长时间失学造成很多学生对手机依赖,对学习厌倦,进而对老师的管教反感乃至反抗。于是一些教师转而给学生家长施压,要求家长加强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这个链条,压力层层下移,教师是最后的受力者。老师、学生、家长压力循环,互为因果。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教师焦虑,家长焦虑,学生更焦虑。为什么学生更焦虑 老师和家长都盯着学生,不管学得好学得不好,都可能产生焦虑。尤其是沉迷手机网络的学生,强制他们“断舍离”,逼迫其学习,令他们产生双倍焦虑。有的孩子能应对这种焦虑,有的孩子则被压倒。

●学生

出事学生以决绝的方式毁灭自己,令人痛惜。这些花季生命年轻,冲动,像一股激流汹涌澎湃,一路向前,无所畏惧。如果经过的是一段宽阔的河床或幽深的峡谷,他们会从容流淌,激荡出生命的浪花;如果流经狭窄的河道、巨石阻碍之地,躁动,鲁莽,冲撞,甚至粉身碎骨。年轻的力量太强大,它可以建设,也可能破坏(自毁或毁他)。

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群体也产生负面效应。尤其对事件发生地的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大:恐惧害怕,悲伤沮丧,不知所措等等。它还会导致同龄人模仿,一些学生遇到压力产生焦虑时,可能也会采取这种极端方式。

另外,有些学生利用事件对家长和老师产生的心理影响,迫使他们对自己让步,使其不敢管教或放松管教。

L地某校七八年级复课一段时间后,打算进行期中考试。搞了学生问卷调查,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中有个学生写道:如果考试,我就跳楼去。结果,学校只好取消期中考试,把试卷发给各班,由科任老师自行安排。

(二)追责与免责

学生安全问题发生后,人们很自然想到谁该为此担责——学校,社会、家庭还是学生 这种责任不管落到哪一方,都是一座大山。上面提到的两位学生跳楼,是和家长直接冲突所致,没有发生在学校,从责任上讲,校方无责。那位六年级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至于从学校出走的高一女生,据说她出走前留下遗书,说明自己自杀和老师无关。

出了这类事,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我的责任 如果没有,长吁一口气:幸亏没有发生在学校!幸亏和我无关!

学校安全出问题,处罚严厉,责任重大,谁也担不起。因此,免责成为自我保护的盔甲。

责之何在 以防溺水为例,来看追责和免责。

假如某学生在上学途中下塘游泳,不幸溺水身亡。家长认为学校有责,提出赔偿要求,学校不能答应,家长闹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于是,上级派人受理,追查过程开始。

当地教育部门申明:我们制定了严密的安全措施,下达了文件,召开了专门会议,有专门的人员督查……

文件拿出来,各种记录拿出来。种种证据表明,他们作为了,尽责了。

具体执行安全措施的是学校,接下来,追查所在学校。

学校申明:我们多次召开会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不准学生下水游泳,各班宣传到位,举行防溺水征文活动、防溺水签名宣誓,每天放学学校广播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甚至连讲台都贴上提示:上最后一节课的教师请提醒学生防溺水……

一堆备查资料摆在上级领导面前:防溺水会议记录,防溺水工作安排记录,防溺水宣传记录等等——这些防范措施无懈可击。

最后一个环节,查班主任是否尽责。班主任也拿出记录:防溺水宣传到每一位家长,在班级群定期提醒家长,截图为证;有防溺水家访记录,每个学生都家访过,签字为证。

该做的都做了,能做的都做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定论:学校没有责任。

说实在的,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方,想方设法免责也是迫不得已。发生问题后,只要和教育方有一点关系,“校闹”,举报,上访,诉诸法律,屡见不鲜:教师道歉、挨打、受罚、开除乃至丢命,心已凉透。

趋利避害,人之本能。

拿复课来说,疫情期的封闭和恐慌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复课之初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网上讲座:新冠病毒科普知识,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复课后,不论大会小会,校领导一再叮嘱教师:尽量不要考试(毕业班由学校统考),考试不要排名,不能把学生成绩发到班级群,不能追交学生假期作业(没有作业的就算了),不能责骂学生(恨铁不成钢也不许),不能在班级群对家长态度不好(注意措辞及语气,免得留下把柄)等等。

等等,等等,这类“等等”多了,教师的确增强了责任意识——不该管的不管,可管可不管的不管,管不了的不管,必须管的那就注意方式方法。

而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教师敲响了警钟:辛苦教书几十年,只要发生一次“意外”,这辈子就白干!

莫管“闲事”——怕事的教师们缩起了脑袋。

责任不断外延,责任感日趋紧缩。

教育的使命感呢

(三)困局与破局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割裂,便是困局所在。

如何破局 主管教育的官员和专家也许有高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摁下葫芦起来瓢,希望不再这样。

其实,不论何种方式破局,都离不开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它们,再好的招也发力不足。

这些年,对教师继续教育从没间断,且力度不断加大,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专业技能,行政管理等等,教师素质和职业素养究竟提高了多少 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吗 教师心里最清楚。

干教育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可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靠灌输是不行的。思想教育,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惩戒手段,是很必要,它们最多能培养出责任感,使教育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使命感难以企及,它遵从人的内心、意志。使命感使教育者视教育为信仰,排除困难,勉力而为。

如今说起“使命感”,人们会笑你矫情:它是个写在报告里、印在书本上的书面语而已!谈及教育者的使命感,更会引起嘲笑——

家长:教师缩头自保,有责任感就不错了,还奢谈使命感!

教师:尽责就行!如此高风险低回报,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超人,谈什么使命感,你想拯救谁 你能拯救谁

一个很神圣的东西被许多人嘲笑,说明什么 ——人们心里不认可它了。

但是,教育者确实需要怀有使命感——这并非唱高调。教育好一代人,受益的至少是三代:父母,受教育者自身,还有下一代。如果荒废了一代人,将会给家庭、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危害,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培养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人心凝聚。人们心里不认可,人心就散了。如何聚拢人心 教师心里明白,学校领导明白,教育主管部门更明白。但明白归明白,现实是现实。牵涉面太广,涉及到关系、利害、地位和既得权益,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谁愿意“革”自己

教育的各方相互提防、彼此博力。

相互理解、彼此合力的愿景还有多远

教育之路,其修远兮!

日本男星三浦春马疑似自杀身亡是怎么回事?

7月18日,日本娱乐圈传出噩耗。据日媒18日报道,日本男星三浦春马被发现家中死亡,疑似自杀,在被送往医院的时候,三浦春马被确认了死亡,年仅30岁。

据相关人士透露,18日下午1点左右,演员三浦春马在东京港区的家中上吊,被送往医院确认死亡。三浦原本预定于18日工作,但并未出现在工作场所,相关人员走访了他家,发现他已死亡。目前三浦春马到底为何自杀身亡,到底是遭受打击还是有抑郁症的状况尚未得知。

扩展资料

三浦春马的部分演艺经历:

1997年,三浦春马参演讲述女发型师一生的NHK电视剧《亚久里》而出道。2005年,三浦春马凭借《Fight》打开知名度。2006年4月,首次主演电影《那年夏天的第一次》;同年参演了电视剧《14岁的妈妈》。

2007年,因同日本女星新垣结衣一同主演电影《恋空》而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新人奖。2008年,接拍了首次由他个人主演的反恐电视剧《Bloody Monday》,该剧把三浦春马的演艺事业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2011年1月,首次与户田惠梨香联袂主演富士电视台月九档期电视剧《你教会了我什么最重要》,成为日本平成代第一个主演月九的男优。

海峡网-日本男星三浦春马疑似自杀身亡年仅30岁!三浦春马家中上吊自杀死亡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