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周王朝的历史《诗经》的年代,大约是在西周初到春秋中,约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之间。为更好地理解《诗经》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人物、地点、制度、礼乐等情况,多了解一点周王朝的历史,多掌握一点周王朝的知识,实属必要。为此,本人通过网络、书籍等加以收集,并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本文不带任何个人观点,若有错误,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周之概况
周朝,中国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后秦汉便开启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封建国家。
周朝的建立之年目前尚有争议,通常以周武王伐纣之年作为周朝起始之年,即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计算,直至公元前256年,共延续约800年,传30代37位王。周王朝又分西周和东周。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历时近300年,定都镐京,系周王朝发展鼎盛时期。东周自自周平王迁都开始,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历时约500年,定都洛邑。因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故史上称公元前770年之前的周朝为西周,之后的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周王朝开始衰微,进入诸侯争霸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了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的历史,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是周朝文化鼎盛时期。又因西汉末年刘向编著《战国策》记载了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的历史,史称战国时期,战国是周朝混战时期。
二、周族兴起
《国语·周语下》说“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史记·周本纪》记载,15王分别为: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太王亶父——季历——文王,上下两王皆为父子。由于先秦历史资料的缺乏,这段历史是否只有15位王,15位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比如,后稷的存在就颇有争议。《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有人认为后稷是上古农官的通称,而非私名,被周人假托为始祖。也有人推测,后稷诞生的神话传说是周人依照商契诞生的神话传说编造的,历史上实无其人,周族的真实始祖是生于夏朝的不窋。
不窋,姬姓,后稷(姬弃)之子,夏朝太康时期周族部落首领。据传是一位游手好闲之徒,不务正业,致政衰失国,遂失其官,逃窜到西北戎狄,后生一子为鞠。
公刘,姬姓,鞠之子,周国第一个称“公”的首领。公刘时期,周人经常受到戎狄侵扰,所居领地的自然环境也很恶劣,故公刘将国都南迁到豳(今陕西旬邑县)。到达豳后,周人开始有计划地营建房屋,开垦荒地,居住稳定后,逐渐由游牧部族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呈现了繁荣景象,于是,周人便正式推举公刘作宗主和国君。
庆节,公刘之子。庆节继承祖业,正式建立了豳国,其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
古公亶父,周族部族首领。其时,周人受犬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从此就有了“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后来演变为周字。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之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关于天命的上帝观念,这套上帝观念在周朝建立之后经过姬旦的整理,成为周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的“奉天承运”理念。
季历,古公亶父之三子。古公亶父共有三子,他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虞仲为顺父意,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掌管畜牧。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周朝建立后尊为周文王。生卒年不详,但按其活了97岁来计算,约为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文王,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部落归附。另一方面在吕尚(姜子牙)等辅佐下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深入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三、西周简史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近三百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文王姬昌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长子伯邑考被商王杀害),继续以吕尚为师,以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做灭商的准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戎车300,虎贲3000,甲士45000与商朝70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建立周朝。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
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朝第一位天子。生于公元前1097年,45岁即位称王,51岁灭商(称王六年时灭商),统一全国后为周天子四年,卒于公元前1043,终年54岁。死后葬在毕邑周武王墓(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陵乡),尊号周王,谥号武王,后世称他为周武王。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是为三公。神农氏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县),尧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赣榆),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县)。由于商朝的实力还在,便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放在商朝首都殷。为包围武庚的地盘,又分封了自己三个弟弟:管叔(姬鲜)于管(河南郑州),蔡叔(姬度)于蔡(河南上蔡),霍叔(姬处)于霍(山西霍州),是为三监。据说,周初共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同姓之国40。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
周成王,姓姬名诵,周朝第二位天子。生于公元前1055年,卒于公元前1021年,终年三十四岁。其十三岁(公元前1043年)即位,在位23年。因即位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摄政后,他的许多兄弟不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派往殷商旧地任“三监”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他们一致认为周公摄政意在篡权,于是便利用“三监”的便利条件,与商侯子禄父(即武庚,商王子辛的儿子)和部分东夷人联合起来谋反,并起兵西征,声讨周公姬旦。成王三年(前1040)春,周公姬旦奉王命亲统大军东征。他命他的儿子姬伯禽在鲁邑(今山东曲阜市)起兵,联合东部西周的诸侯,共同讨伐叛军。经过数月拼杀,西周军终于击败叛军。成王四年(前1039),周公姬旦继续率西周军征讨参与叛乱的东夷各国,先后灭掉了奄、徐、蒲姑、淮夷等国。经过三年的动乱,西周王朝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成王五年(前1038),周公姬旦遵照周武王生前的规划,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营建新的都城。洛邑地处黄河以南,洛水以北,原为夏王朝的政治活动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建都可以把整个东方地区控制起来,更便于西周王朝的统治。因此都建于周成王执政时期,故命名为“成周”,而把西沣河两岸的丰邑和镐邑合称为“宗周”。成王六年(前1037年),周公制“礼乐”。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完整的礼乐制度的开始。“礼”最初只是祭祀天神的一种仪式,周公姬旦把它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进行系统化,名之为“周礼”。周礼共分五类:有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宾礼(朝会)、军礼(出师)和嘉礼(饮宴)。礼乐制度对周王室的巩固发挥了很大作用。
周康王,姓姬名钊,生卒年不详,公元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在位26年。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
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周朝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鱼腹。第五代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部族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极大不满,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宣王整顿朝政,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出现了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的时期。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自此西周灭亡。
四、西周天子诸侯
(一)天子
周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囚,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了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周成王:在位23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3岁。由周公旦摄政。平定武庚(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其时周朝较强盛,史称“成康盛世”。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被犬戎所杀,西周亡。
(二)诸侯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共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诗经的十五国风,周南为周公姬旦的封地,召南为召公姬奭的封地,邶、鄘、卫为朝歌一带殷商故地,王风为东周都城洛邑一带,郑为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齐为功臣姜太公的封地,魏为毕公姬高的封地,唐为成王之弟姬虞的封地,秦是嬴的封地,陈是舜的后人嬀满的封地,桧地为郑所有,曹为武王之弟姬振铎的封地,豳为周的先人公刘开发之地。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公爵。妫姓源于姬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
五、东周简史
公元前770年,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宜臼即位,其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为秦所灭,历时515年,共传25王。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史称之“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一)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卧薪尝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二)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东周时期,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三)东周天子
春秋时期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期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六、周朝政治制度
(一)封建制。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有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和诸侯,称为四方。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二)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 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封建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诸侯、大夫、庶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井田制。西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井田制是周朝经济制度的一大特点。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四)礼乐制。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是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七、华夏文化
周人以小邦蔚为大国,不仅代替文化较高的大邑商,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且开八百年基业,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若干平行发展的文化,各在一个地区滋生发达,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但未出现任何一个主文化,其势力范围可以笼罩全局。先周时代,周人处在晋南陕右的山地,采撷了农耕文化及北面草原文化的长处,及至克商以后,历武王周公及成康之世的经营,周人的基本策略,不外乎抚辑殷人,以为我用,并以婚姻关系加强联系,同时进用当地俊民,承认原有信仰,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需要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力,形成了一个周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这是周人“华夏”世界的本质。中国人从此不再是若干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中国三千年来历史的主旨是以华夏世界为文化主流。这个主流也同时代表了天下,开化的天下,这个文化体系,其活力及韧度,均非政治力量可以比拟。
任何文化体系本身若不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这个体系就难以接纳别的文化成分,也难以让别的文化体系分享其输出的文化成分。华夏文化在西周形成时,先就有超越部族的天命观念,以及随着道德天命而生的理性主义,为此,华夏文化不致有强烈的排他性。春秋时期,南方的楚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相激相荡而逐渐融合,为华夏文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对南方文化的吸纳而统摄为更广大的华夏文化,这一成就,也当归功于华夏世界有广大的包容性及开放性。
世界上若干伟大文化体系中有的内聚力强,如犹太文化系统,有的包容力特强,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两大系统。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却兼具坚韧的内部凝聚力和广大的包容能力,遂使中国三千年来不断成长不断扩大。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典型,“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学说是华夏文化的阐释,儒家理想人格是择善固执,仁恕待人,这种性格可称为外圆(包容)内方(执善),正是华夏性格的化身。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而其成形期,正是在西周形成华夏文化本体的时候。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延续约800年时间.
相比唐宋元明清,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貌似没什么存在感,但其实这段历史非常绚烂耀眼,又精彩纷呈。 比如现在成语词典,其中一半厚度,是周朝贡献的。 又比如像四书五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都是周朝时写的。 这段历史,也是对后人为人处世,启发最深的时代。 所以,我们就从周王朝开始讲起。 — 1 — 话说老周家的老祖宗叫后稷,是神话时代的人物,也是中国传说里的五谷之神。 后稷是大禹治水团队的三位骨干之一,这三位骨干就是:大禹、后稷和子契。 也许是命运使然,这三位分别就是夏、商、周的开创者。 功成名就后,后稷创立了一个小部落,就是「 ”周”。 他们在一个叫「 ”豳”(读bin)的地方传了十几代,一路闷头发展,好不容易传到了姬发的太爷爷:古公亶(读dan)父。 古公亶父治国策略就四个字,以德服人。 结果隔壁来了个肌肉男,犬戎,他们的策略也是四个字,以拳服人。 这时候的古公亶父的处境,就像刘备在襄阳被曹操追杀时一样,因此古公亶父只能收拾行囊,带着整个部落的人,风风火火闯九州了。 终于他们来到了岐山,这块地方相当不错,完全可以施展老周家的农业天赋,可问题是,这地属于商王朝。 商王说,你叫我一声大哥,以后就是兄弟,出门打我名号,没人敢欺负你。当然保护费记得按时交。 于是老周家终于在西岐定居下来,也成为了商朝的一位小诸侯。 有了靠山,以德服人这套终于可以施展起来,陆续有周边部落投靠,西岐的事业蒸蒸日上。 古公亶父只娶了一个老婆叫太姜,生了三个儿子,最后王位传给了小儿子季历。 季历也只娶了一个老婆叫太任,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周文王姬昌。 所谓每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且只有一个女人。 在那个年代,为了更多繁衍后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更何况是君王家。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娶妾,而这点却意外地成为稳定王室的要素,我们后面还会讲。 姬昌这个人比较「 ”八卦”,凡事都要算上一卦,不但亲身实践,还会总结经验。 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都是姬昌根据神话时代的伏羲先天八卦,演化出来的文王后天八卦。 在算卦这件事上,他很有心得,有一次给自己算一卦,一看,呀!要遭。 — 2 — 讲周朝不可避免要讲讲他的「 ”前任”,商朝。 这一年,商朝迎来了一位新的王,纣王帝辛。 纣王这个称号,一看就不是好字,让人感觉他是个昏君,其实这是周王朝给起的谥号。 新来的给前任背个「 ”昏君”的锅,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比如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商朝的商纣,还有西周那个「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但实际是不是那么回事?都得另说。 拿纣王来说,即使在整个商王朝历史上,帝辛也绝对是数得着的人物。 《史记·殷本纪》说:「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所以,帝辛不但是个商代武松,而且还是「 ”奇葩说”辩手,文武双全。 但年轻的帝辛也面临一个困境:地方势力逐渐不受控制了。 手下小弟翅膀都硬了,许多诸侯辈分高资格老,要开个会,都有人敢迟到早退了。 帝辛手下人建议,是时候敲打敲打了。 于是,「 ”反面典型”西伯侯姬昌被叫到朝歌,直接关到一个叫羑里的地方,实际上就是监狱。 姬昌手下有两个谋士,太颠和散宜生。 一看事情不妙,就想办法找关系通路子「 ”捞人”。 他们也是下了血本,历史上记载,献了「 ”有莘氏之女”和「 ”骊戎之文马”。 宝马没什么说的,有莘的美女,那还有段故事。 有莘这个地方,就位于现在陕西郃阳县东南,估计当时盛产美女。 有一次姬昌在渭水河边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河对面有一位美女,这女子的美貌,简直惊为天人。 正在姬昌目不转睛的时候,美女也转过头来,看到呆立着的姬昌,于是对他嫣然一笑。 这一下不得了,正所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得了,就是她了。 因为渭水上无桥,为了迎娶这位美人,姬昌在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自迎接,场面盛大。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记录下来,也就是《诗经》的开篇:《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而这位美女,也就是姬发他娘,太姒,就是来自有莘。 话说手下们在外面忙活的时候,姬昌也没闲着,在牢里继续研究八卦,结果写出一本《周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的《易经》。 送了美女和宝马,和帝辛认错低头,这才把姬昌捞出来。 所谓「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姬昌这次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他知道,保不齐什么时候,帝辛又会找他麻烦。 — 3 — 姬昌临死的时候,唯一嘱咐儿子姬发的,就是,早图灭商。 姬发的政治经验也很丰富,倒不是他聪明,主要是出道时间早。 姬发的母亲太姒,和姬昌婚后,主要任务就是「 ”造人”。 他们一共生了10个孩子,就3000年前的医疗条件,那真是走了10次鬼门关,所以说太姒很不容易。 按现在话讲,姬发和他的兄弟们,都生在一个完美的「 ”原生家庭”。 太姒对他们的德行教育都是以身作则,毫不含糊。在他们兄弟里,老四甚至比姬发更有名,他叫姬旦,也就是我们做梦经常要梦到的,周公旦。 周朝为了表彰太姒的贤德,将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季历的妻子,太任,和姬昌的妻子,太姒,合称为「 ”太太”,这也是现在称已婚女子为「 ”太太”的原因。 山西大同市博物馆有一件国宝:北魏司马金龙墓彩绘漆屏。 其中就有周朝三太的故事绘画。 再说回来,姬发是次子,是姬昌在15岁时生的,所以姬发和英国查尔斯王子一样,属于出道早,接班晚。 他当然明白父亲的遗志,但当时条件不允许,商王朝对地方势力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仅从青铜器冶炼技术来说,商可以造出司母戊大方鼎这样的超大件青铜器,从武器装备角度看,周就比不过。 但是在西方,姬发这家创业公司,还是发展起来了,他的发展途径有两种: 1、以自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扶持周边小邦作为加盟商,扩大「 ”联盟”成员。俗称以德服人。 2、对于竞争对手,就用规模优势消灭,也就是武力征服,强行让他们并入「 ”联盟”,俗称以拳服人。 由此进入一个正向循环,西方各路人才也都来投奔,来加入「 ”联盟”的小邦也越来越多。 那为什么帝辛会容忍姬发他们肆意发展呢? 主要也有2个原因: 1、中国古代由于道路交通问题,能直接管理的国土有限,边远地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适当的自由发展是允许的。 2、就算消灭西岐,也还是会有西B,西C,既然一样找个代理人,做生不如做熟,况且姬昌已经被 *** 过,看起来效果还不错,那就继续维持吧。 实际上按照这个态势,姬发这辈子都是没机会的,但机会很快还是来了。 — 4 — 其实对于新上台的帝辛来说,比起姬昌,更麻烦的是自己的一大帮皇亲国戚。 因为他需要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而这些人都是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权势越来越大,哪一天如果其中一个不听话,还真不一定搞得过。 于是帝辛要做的就是削弱和消耗他们,那怎么做呢? 打仗。 一旦打仗,贵族们就要履行他们的义务,出钱出粮出兵,这都是巨大的消耗。 打仗和谁打呢?前面说了,远亲不如近邻。 相比西伯侯,东方有一群更不好对付的部落,东夷,也就是现在山东这块。 古代中国王朝,四面受敌,所以叫「 ”四夷”。 南面叫南蛮,北面叫北狄,西面叫西戎,东面就叫东夷。 其实你看这个文字就挺形象,南蛮都是虫,北狄是会用火的野人,西戎就是养狗会用武器的犬戎,东夷是一个人一把弓,就是一群很会射的家伙。 神话传说,射掉九个太阳的羿就是东夷人。 商朝大本营就在东方,打败东夷可以消耗贵族实力,又可以拓展可管理的版图,又可以完成一次权力洗牌,可谓一举三得。 但问题是,连打二次还没打下来。 一个人最后如果成功,他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最后是失败,那做什么都是错的。 这时候反对声音就来了,什么宠幸后妃,贪图享乐,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这些事情历史上是不是真有,我持怀疑态度。 即使有,这也不是商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帝辛有个兄弟,叫微子启,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但因为不是嫡长子,所以无法继承王位。 微子启可以说是个好人,但肯定不是当皇帝的料。 在贵族们怂恿下,微子启去劝帝辛不要打仗了,人民都水深火热了,帝辛当然不予理睬,结果微子启一怒之下干脆说,我不干了,就跑到一个叫「 ”微”的地方去了。 这个选择也许是遵从微子启的内心,但对商王朝是一个重大打击,这向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王朝内部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而这个信号被姬发敏锐地抓住。 于是趁着商朝和东夷第三次开战,西岐拉起一面大旗,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偷袭。 — 5 —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虽说是偷袭,但姬发并非草率起兵,这其中有精密策划。 首先,当帝辛准备第三次和东夷开仗的时候,姬发就在盟津大会诸侯,秘密探讨如何一起搞事情,据说前来参加的诸侯有800位。 实际可能没那么多,毕竟事后还要分蛋糕,但至少西方的部落都他统一起来了。 其次,离间商朝内部贵族,以更大的利益许诺,能争取过来的尽量争取,还在犹豫的至少保证到时原地不动即可。 最后,就是时机,在商朝主力在东夷陷入焦灼时,西岐主力来到了朝歌附近。 于是双方在朝歌的牧野之地列阵对战。 周军到的时候,正下着倾盆大雨,而且连下了三天。 古人比较迷信,看到大雨如注,姬发有些担心,想学他老爹占卜一下,结果被太公,也就是姜子牙阻止。 姜子牙把占卜的龟壳摔的粉碎,他很明白,这种时候,已经没有退路,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何必再去算卦? 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姬发开启了杀神模式。 这一次姬发投入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这是西岐的全部家当了。 可是,他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商朝军队,尽管其中大部分是奴隶。 战斗打响,双方互相发起冲锋,战车和步兵绞杀在一起。 杀声震天,树林里的鸟都被惊飞。 就在双方陷入焦灼之时,有两队战车突然出现在商军两侧,强弩齐射,商军队形开始混乱。 西岐军队开始反攻,但商军毕竟还有人数优势。 这个时候连姬发都亲自杀入敌阵,在他身边的周公旦看着姬发杀人的样子都感到害怕,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战场恶魔。 《尚书·武成》里对这场战争的记载: 「 ”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当姬发登上朝歌的城楼,听到的是纣王帝辛自杀的消息。 姬发望着眼前这片从未见过的景色,也许会感叹,这真是人世间的绝景。 两个王朝完成了权力的交替,商朝的戏演完了,而周王朝的大戏,此刻才正要上演。 我是C叔,关于商朝为什么被周朝取代,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
扩展资料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周朝 (中国历史朝代)
-商朝
-夏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74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驺虞
下一篇: 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