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浅谈中国古代服装为什么衣袖是宽大的?

百薇 2023-07-28 03:37:01

据考古学发现,距今1万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即有骨针用以缝制兽皮衣服。我国以衣为中心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学发现,距今1万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即有骨针用以缝制兽皮衣服。

古籍《礼记·礼运》亦有华夏先民“朱有麻丝、衣其羽皮”的记述。就连戏曲舞台上,水袖舞也是多姿多彩,常见者有抖袖整冠、扬袖拂尘、振袖惊骇、敞袖喻无、挡袖表隐、以袖掩面示哭表笑、翻袖于头挡阳遮雨、以袖藏物、用袖为舞等。这使衣袖兼有毛巾、衣袋、表情、指喻、舞具、礼仪诸多功能,形象地显现着古代宽大衣袖的多种作用,从中亦可窥见历史上生活习俗的某种变迁与传递现象,不乏给人启迪之处。仅此,试述如下。

毛巾、手帕作用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是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例如: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感慨;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

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习惯用语,一般省略了主语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馋”成语,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泪而湿。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人们用衣袖擦眼、拭面,此乃习俗的惯性使然,是历史传递现象。沿用至今的成语“拭目以待”亦属此。

如《红楼梦》第一回合写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被茫茫大士携往红尘的方式,便是“袖了”,即装藏在衣袖里。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服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嘛。还有些所谓“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古人衣袖不仅可藏装小的物件,还可藏匿大的东西,如“窃符救赵”故事里,信陵君矫旨夺兵权杀晋鄙所用者,即“朱亥袖四十斤铁猪”。

古人以衣袖的形态表情达意,颇具特色。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此行动的贬义则为“捋袖揎拳”;以“联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但联袂之“联”不是系、结之意,而是牵、扯、互搭衣袖之谓,因封建时代男女恪守授受不亲,同性间亦无拥抱、握手之习惯。

古人还以衣袖的不同色状,作喻指之用,如古诗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钟”之“彩袖”,成语“红袖添香”之“红袖”,均是指代女性。用“长袖善舞”喻指善于经营,以“两袖清风”比喻廉洁,皆形象、生动。更妙的是以“断袖之癖”特指同性恋。此典出自《汉书·佞幸传·董贤》,讲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同寝,刘醒起,为不惊动董,遂将被董身所压的衣袖割断。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态,形容太平无事,无为而治。古籍《尚书·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记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长袖善舞之典,因此句前是“多钱善贾”被喻为善于经营。但衣袖长,便于歌舞,却也是事实。例如《楚辞·招魂》中状郑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衽自有襟义,而亦有袖义。”“竽长四尺有余之乐器,长袖善舞,回转相交,有若两竽,若释为襟则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长袖舞时,如两竽交往。

中国服饰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的美饰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礼仪规范。所谓“礼仪之邦”与“衣冠之国”,正显示了服饰与礼仪的密切关系。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记述。“敛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礼,元代以后只称女子礼拜为“敛衽”。古人的宽大袍袖,在礼仪中,有利于显示庄严、稳重之态,还有礼节行使时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在特定场合(如朝拜、成婚、寿庆等)要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的一个原因。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中国古代服装的问题?

中国历代服装的来龙去脉
汉服即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

汉服基本知识、形制、历史、相关传统习俗

先秦汉服 (前26世纪 - 前256年)
神话及传说时代(前26世纪初 - 前21世纪初)
夏朝 (前22世纪末 - 前17世纪初)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 ---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汉汉服 (前221年 - 280年)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 赢政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华国家势力和汉民族的形成及延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因为秦始皇陵 兵马俑 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湖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 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传向四面八方。

魏晋南北朝汉服 (220年 - 589年)
三国 (魏,蜀,吴)(220年 - 280年)
晋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隋唐汉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

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宋代汉服 (960年 - 1279年)
宋朝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王朝。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被发明。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

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明代汉服 (1368年 - 1644年)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汉服的异化
确切的说,“异化的汉服”指的是清代中叶以后的女服。清代开始时,汉族男子就被迫易服,已经没有服装可供异化,唯有女子依然可以着旧时衫,也就是所谓的“男从女不从”。但到了清朝中期,慢慢的,女装也逐渐发生变化,但其宽大的风格还保留着些许汉家衣冠的影子。只是失去了男子的衣冠和那衣冠所蕴含的精神,女子那被刻意弱化的身体又如何撑起完整的天空?

这是经过时装设计大师叶锦添之手美化的汉风满装,仔细对照后才发现,汉人的行云流水、飘逸自如何时已经演化成了繁琐和细碎?
华夏重归

岁月悠悠,时光轮回,中华传统与衣冠似乎又有逐渐找回来的意思。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自觉萌醒的先兆。我们早就熟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自称,却很少想想到底礼仪在哪里?那梦中的霓裳羽衣啊,包含着古老中华悠远气息.

古代服饰知识介绍

篇一:古代服饰式样及古代织物 单衣

亦作“禅衣”。形制略与袍同,衣袖宽大,以其无里,称禅衣。汉魏以来,除平时在家穿著外,也可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的服装中有绣罗单衣、绣绢单衣。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乃用正裁法制成,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均呈平直状,无明显弧度。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魏书.外戚传上.冯诞》:“使彭城王勰诏群臣脱朱衣,服单衣介帻,陪哭司徒。”唐李颀《行路难》诗:“父子兄弟绾银黄,跃马鸣珂朝建章。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王于朝堂变用,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胡三省注:“单衣,江左诸人所以见尊者之服,所谓巾褠也。”

衮衣

简称“衮”。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中国传统的衮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周制,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皂衣绛裳,衣裳相连,形制似裘。东汉以来,大体相沿。清代废除十二章纹,但皇帝衮服纹饰仍以龙为主。《诗.豳风.九或》:“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朱熹集传:“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故谓之衮也。”《南齐书.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宋末用绣及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金银薄,亦谓之天衣。”《明史.舆服志二》:“洪武十六年定衮冕之制。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清史稿.舆服志二》:“[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象篆文,间以五色云。”

下裳。主要为女服。汉代裙式仅四幅,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膘用绢带,两端缝有系带。南朝裙式较广,多著条纹间色裙。唐代初兴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后趋宽松。一般为六幅。通著的石榴红裙一直传到明代。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施细繝,多如眉皱,称百叠、千褶,是明代百褶裙的前身。明代裙腰细褶增至数十,裙上纹样更加讲究,著名者有“月华裙”、“凤尾裙”等。其年轻妇女的襦裙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清代男子穿裙已不多,女裙则以红为贵。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多喜著裙,如黎、瑶穿短裙,壮穿长裙,傣穿筒裙等。《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初学记》卷二六引《晋东宫旧事》:“皇太子纳妃,有绛纱复裙,绛碧结绫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太平广记》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唐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裳服,俗谓之裙。旧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只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古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飏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

深衣

代诸侯、大夫、士晚间所穿之衣。流行于先秦。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礼记.深衣》:“[深衣]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又《礼记.王藻》:“朝元端,夕深衣。”

长衣。古代基本服装之一。始为长袄,后成为外衣。袍服源于上下相连的深衣。秦汉以袍服当礼服。其样式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领和袖一般用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形,穿时露出内衣,常见为曲裾。魏晋南北朝男子亦著袍服,但不广。隋唐以后男子兴袍衫。历史上契丹、蒙古、吐蕃、女真等民族盛穿交领或圆领长短袍,一般小袖紧身,与法服的宽博大袖不同。清代礼服以蟒袍为贵。男子盛行长袍马褂,女子盛行源自满装的旗袍。受阴阳五行的影响,长期以黄色为重,象征中央,唐以后黄袍为帝王的专用服饰。龙是权势的象征,龙袍仅限于皇帝、皇后和皇太子所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礼记.杂记一》“内子以鞠衣、褒衣、素纱”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不禅,以素纱里之,如今褂袍襈重缯矣。”孔颖达疏:“汉时有褂袍,其袍下之襈以重缯为之。”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下》:“异文袍,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输石,流外及庶人服绸绢絁布,其色通用黄白,饰用铜铁。”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达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刚不得衣焉。”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散记》:“妇女制服,最隆重者为组绣丽水袍褂。袍则大红色,褂则红青。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有时穿袍不套褂,谓之领袖袍,亦得挂朝珠。”

1、兽毛、粗麻之类织成的短褂或织品,后泛指粗劣衣服。为古代贫贱的人所穿,因称贫贱者为褐夫。释褐指脱掉粗料衣服去做官,后沿称料举及第授官。《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

2、一种长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前系长带,类似后世道袍。汉代以来为士人家居常服,隋唐为盛。宋人称之直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颜师古注:“褐制若裘,今道士所服者是。”《后汉书.王望传》:“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李贤注引许慎注《淮南子》曰:“楚人谓袍为短褐。”《太平御览》卷六七五引《仙公请问经》:“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净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参阅《旧唐书.舆服制》。

补服

亦称“补褂”。清代官服中主要的一种。其形式比袍短,类似褂而长,袖端平,对襟,前后各缀有用金线、彩丝绣成的“补子”。其纹饰文官为鸟,武官为兽,因称“补服”。由于穿在蟒袍之外,故又称“外褂”、“外套”。“补子”用于表示文武职位品级,起于明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之规定,世宗时一度废止。清代用于外褂,据《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固伦额附同;镇国公,绣五爪正蟒二方,前后各一,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补服同;庶官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孔雀,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鸳,武彪;七品文鸂鶒,武犀;八品文鹌鹑,武犀;九品文练雀,武海马;凡都御史、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使、各道的补服俱绣獬豸。

马褂

旧时男子穿于长衣之外的`短褂。其长仅及于脐,较外褂为短。本满族人骑马时所著。故称。初惟营兵服之,康熙以后穿者渐多,乃成为无人不穿的常服。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袖口平,不作马蹄式。其常见者:一、黄马褂。一种官服。清代凡巡幸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长,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二、对襟马褂。又名得胜褂,对襟方袖。初仅用于行装,后渐为平居之便服。三、大襟马褂。亦为便服,唯非对襟而右衽。俗以右手为大手,因名衣襟为大襟。其四周有以异色为缘者。四、琵琶襟马褂。其右襟短而略如短襟袍,故亦称缺襟马褂。

黄马褂

清代官吏的一种制服,为“行服”中的“行褂”,穿于袍外。因其长仅至腰,便于骑马;袖只到肘,便于射箭,所以叫“马褂”,又因以淡黄色(明黄)的绸缎或纱制成,故得名。“黄马褂”分“职任褂子”和“赏赐共同马褂”两种。“职任褂子”系皇帝的随从和卫护(内大臣和侍卫)所穿。因明黄为清代帝王专用的颜色,“黄马褂”乃皇帝近侍的服装,十分高贵。清代帝王每用此作为赏赐。“赏赐黄马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猎、校射时所赏,只能在“行围”(打猎)时穿,平时不能穿。比武优胜者所奖得的“黄马褂”也是如此。另一种是奖赏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凡得到者,任何时候皆可穿。侍卫所穿的“职任褂子”和“行围”襟子用黑色纽绊,武功的褂子用黄色纽绊(与马褂同色)。《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皮衣。古人着裘,毛在外。着裘时,必须外披罩衣,这罩衣称裼衣。不同毛色的裘须与不同色的裼衣相配。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汉代以后渐变古俗,著珍裘者将以毛为表变为以毛为里。《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唐王建《花褐裘》诗:“对织芭蕉雪毳新,长缝双袖窄裁身。到头须向边城著,消杀秋风称猎尘。”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四:“衣惟称体,何用宽绰为,国朝服式,最超前古。如今之韦裘,全里皆毳,独余膝以下虽(当为垂)地之边减短一二寸或三四寸,用帛代之,

使裘之下边不露毛毳,名之曰和罗。始于康熙初间,而今则盛行矣......今裘之全露毛毳者,俗名出锋裘。和罗下不露毳,宜更名曰藏锋裘。”

亦称作“袴”、“裤”。又称“胫衣”、“褰”。古人下衣。其形制与今大异:仅有两个裤筒,而无前后裆,穿时套膝后以带系腰,外罩深衣与裳。古时,絝不被视为重要服装。《说文.衣部》:“絝,齐鲁之间谓之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征褰与襦。”《史记.赵世家》:“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作于絝中。”《南史.梁简文帝诸子传》:“[愍怀太子]狎群下,好著微服。尝入朝,公服中著碧丝布絝,抠衣高,元帝见之大怪。”《魏书.乐浪王忠传》:“忠愚而无智,性好衣且,遂著红罗襦,绣作领;碧绸袴,锦为缘。”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八引《解酲语》:“元成宗宫人,著白氎袴,为鞠弋滚跄之戏。”又引《戊辰杂钞》:“新婚三日后,命工分作二袴,婿、女各穿其一,谓之永谐袴。”

亦写作“裩”,又称“穷裤”,亦写用“穷絝”。古代一种连裆裤。另有一种连裆短裤“犊鼻裈”,因其形似犊鼻而得名,为贫贱劳作者所穿。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有穿裈的百戏艺人多种,可见其形制一斑。《汉书.外戚传》:“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入使人令皆为穷絝,多其带。”颜师古注:“服虔曰:穷絝,有前后当(裆),不得交通也。”《晋书.阮籍传》:“独不见群蝨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兆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卓)文君当鑪,相如身自著犊鼻恽,涤器于市中。”《南齐书》:“永明中,高丽使至,服穷袴,曰,此古之遗像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裈,惚也,亵衣也......犊鼻裈,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牛鼻。盖前后各一幅,中裁两尖裆交辏。即今之牛头子裈,一名梢子,乃为农夫田认衣,而士人无复服之者,矣。”

氅衣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用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今称披风。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红楼梦》第五二回:“[贾母曰]:把昨作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罢。”

裲裆

亦作“两裆”。古代的一种背心。多为布帛所制。裲裆有夹有绵,男女皆可服用,妇女穿的常饰采绣。《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人,形体如生。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也有用金属做的,为护身的战甲。《乐府诗集.佚名.企喻歌辞》:“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

始用以束住发髻,并不覆盖整个头顶,为古代贵族男子所服,作为成人的标志。其前身是将玉石、兽骨打磨成统一形状,以绳串联罩在头发上的束发器。冠服制度约形成于夏商,至周逐步完善。秦汉以后冠的名目和形制更加复杂。凡礼服所戴帽都可称冠。梁冠行于汉代,以冠梁多少区别品级,影响及宋明。由梁冠去安全,缩小于顶,便成了晋人的小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主要冠饰,以黑漆细纱制志,罩于冠帻之外,男女兼服。唐帷帽,宋明笼巾与之不无关系。女子专门冠饰则唐宋有花冠,多用绢花,满罩在头上,与发髻密合。元代蒙古族妇女流行形似竹夫人的顾姑冠。凤冠,其冠饰有凤凰,自汉至清末,多为上层妇女所戴。《说文.冖部》:“冠,弮也。所以弮发。”弮,束缚。《礼记.儒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陆德明释文:“章甫,殷冠也。”《南史.陈伯之传》:“褚緭在魏,魏人欲用之。魏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加笼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为始平太守。”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元邱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清叶梦珠《阅世编.冠服》:“至(顺治)六、七年间,始颁命服之制。冠加高顶,一品装以红玉,镶嵌东珠三颗;二品蓝玉,东珠一颗;三品红宝石,四品蓝宝石,五、六品水晶,皆用金镶,高低不等;七品金,八品以下银。下至典吏,则用明角葫芦,以章贵贱。其举、贡、监生、生员则用金银飞雀,以期其尺鸣之意。”

护顶的头衣。最初只是一块搭在或结在头上的皮或布,后渐求美观。商代通作帽箍式。周代则有平型、类型、月牙型等。魏晋以前的帽只是一种便帽,中古以后渐用于正式场合,形制多样。其较著者,有纱帽,流行于南北朝士的阶层,至明代乌纱帽为官帽,圆顶,与晚唐五代幞头略似。唐代妇女著帽檐缀有网状面纱的帷帽和来自西域的类顶浑脱帽,清代瑶家女子仍保戌帷帽的遗制。男子出题元代多戴瓦楞帽,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直至清末民初仍有人戴。凉帽和暖帽则构成了清代的礼帽。明清朝帽顶上还饰有不同质料的珠子,以辨等级。《荀子.哀公》:“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为务就是帽。《汉书.隽不疑传》:“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颜师古注:“冒所以覆冒其首,即今之下裙冒也。”《隋书.礼仪志七》:“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著焉。相魏之时,著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今复制白纱高屋帽,其服,练裙襦,乌皮履。宴接宾客则服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散记》:“穿葛纱,冠用万丝帽,是以细生葛组成者,色深黄;其余纱衣,冠用白罗纬帽。单衣之期,或用纬帽,或用暖帽,以视天气之冷暖。”

弁,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据说是没有上延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类顶,类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处缀有一行行闪光玉石,用于田猎战伐。由汉至明,弁的形制虽有差异,但始终是法服主要内容之一。

篇二:中国古代服饰色彩李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中华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和演绎中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其中传统服饰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更是对现代服饰有着深远地影响。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即红、黄、青、白、黑,至今我们也常把颜色多形容为“五彩缤纷”,“五色斑斓”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唐宋时期是各项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色彩上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由于在此期间佛教盛行,很多用色方案都受

到佛教影响,宋朝是唐朝服饰的延续和继承,相对于唐则更为秀丽灿烂和富于变化。

到了清代,在服饰上的色彩就越来越艳丽了,服饰更多地突出了装饰性,颜色的使用也越来越复杂多变。

清代中严厉的等级制度使得色彩两极分化。皇家仍选用“五色”中表示中央正色的黄与吉祥的红为主色来作为正式场合的服装的颜色。

篇三:古代女子服饰 1.首饰类:

金丝香木嵌蝉玉珠 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 玲珑点翠草头虫

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2.服装类:

淡粉蓝云瑞摆裙 粉色抹胸前分纱裙 漫紫绯红纹花纱 衣翠绿曲裾汉服 绿色唐裙

镶金边紫霞裙 暗金薄纱裙 唐代夏宫装 紫莲薄纱裙 红上装蝉翼纱裙 橘红金黄薄纱裙

大红镶金裙 天蓝轻纱飞舞裙 灰白轻纱红边裙 俏丽淑女裙 蓝姬艳丽彩裙 荷花仙子裙

青叶轻纱裙 粉色薄纱裙 红边垂肩薄纱裙 大红暗金边薄纱套裙 蓝边轻纱百花裙

黄色红摆裙 百花薄纱裙 玫红飞袖薄纱裙 蓝色包金双叉腰裙 金黄挂袖双结裙

暗花浮金宽肩裙 宝蓝浮花胸裙 绒毛紫纱裙 淡蓝羽毛长裙 蓝紫包边纱裙

妩媚淡绿花边抹胸裙 青绿淑女裙 紫绸三分挂肩纱裙绿纱百花裙 紫罗兰绣花裙

紫莲绑袖荷叶边舞衣 淡黄丝绸裙黄绸牡丹开叉紫霞裙 绑袖水蓝轻纱绸裙 白绸黑花裙?

粉紫祥瑞礼袍红色绒毛袄裙粉色镶金边薄纱裙 白绸黑丝裙 蓝色白绒薄纱裙 白色黄边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