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
专权期间,吕后打压功臣、削弱刘姓诸侯王,甚至打破“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约定,擅封诸吕为王。
可是,吕后在时,这些受到打压的诸侯王、功臣列侯,除了“积极配合”外,什么也不敢作。直到吕后去世,他们才敢开始行动。
他们怎么就这么忌惮吕后这个女人呢
嚣张的吕后刘邦去世后,吕后没有发丧,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规模诛杀功臣!
她对“相好”审食其说:诸将当年和先帝同为老百姓。先帝做了皇帝后,他们心中就怏怏不乐了。如今先帝去世,他们自然更不会安心作幼主的臣子!不把他们全部除掉,天下不安!
不过,4天后,刘邦驾崩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在郦商的劝说下,吕后意识到风险太大,放弃了诛杀功臣的计划,大赦天下,安葬高祖,以太子继位。
随后,吕后专权开始了。
吕后专权期间,开始残害刘姓诸侯王。
当年险些影响自己地位的赵王如意及戚夫人被首先打击。戚夫人被作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
后来,又因新立的赵幽王刘友与吕后赏赐的王后关系不睦,把刘友召来,活活饿死!
赵幽王死,吕后又把梁王迁去作了赵王的位子腾出来给了吕家人吕产。
新迁去的赵王又受不了压制,死了。吕后干脆让吕禄作了赵王。
对于实力最雄厚的齐国,吕后的也是试图痛下杀手。
吕后曾设计企图毒杀齐王,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刘肥比较精明,察觉不对,主动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吕后之女),并尊公主为鲁王太后,这才幸免于难。
随后,吕后又两次分割齐国。
她先是把济南郡改为吕股,由吕台为吕王,随后,又把琅琊郡割出来,另立了琅琊国,交给了吕须的女婿刘泽。同时,齐王刘襄的儿子刘章以宿卫的名义入宫,与吕lu
除此之外,吕后还在燕王去世后,杀了燕王后嗣,以吕通为燕王。
用后来齐王的话说,吕后专权时期,“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
除此之外,吕后对功臣也压制极深。
前面说到,高祖驾崩之初,吕后险些尽杀功臣。
风险太大,没有干之后,吕后开始对功臣集团看似“温和”的限制。
惠帝在世时,萧规曹随,彼此关系还算过得去。
惠帝去世后,吕后令吕产、吕禄掌握了兵权,并开始对朝堂行政权下手。
刘邦去世前曾指定:萧何、曹参之后,应该是王陵和陈平的搭档辅政。
可是,王陵因为反对吕后分封诸吕,被罢免回家。
陈平虽进为右丞,但不得实权。
吕后以自己的“相好”审食其为左丞相,决断天下大事。
随即,又以自己的亲信任敖入朝,为御史大夫。
可以说,吕后专权期间,重用吕家及其亲信,对诸侯、功臣利益多有侵犯。
那么,诸侯、功臣们,是如何对待吕后的呢
诸侯、列侯的“积极配合”吕后在世时,无论是陈平、周勃这样的功臣,还是齐王、赵王这样的诸侯,不管心中怎么不平,表面上都是积极配合的。
前面提到,齐王主动割城阳给鲁元公主,以求活命。
惠帝去世后,吕后哭而无泪,张良的儿子找到陈平:新君幼小,太后不安!现在只有主动让吕产等人掌握兵权,让吕家人入朝担任大官,太后才能心安,我们才能活命!
随即,他们主动提出由吕产、吕禄等人掌握兵权。
吕后要违背“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为王,询问周勃、陈平意见。
周勃等人回答: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此后,以诸吕为王,让齐割济南郡为吕国等各种政策,全部是功臣们主动提出的!
而诸侯王们呢
他们直到接到陈平、刘章等人的信后,才敢于开始行动,在此之前,也无不是唯唯诺诺、主动配合。
这是为什么呢
名正言顺的吕后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汉承秦制。尽管汉朝人一口一个“暴秦”,但在汉武帝改革前,其中央制度基本上袭承秦制。
所以,与秦国宣太后、赵太后时期一样,“后即小君”,太后不但可以临朝称制,还可以以“朕”自称!而诸大臣、王,甚至天子(无论是否已经亲政),在太后面前都要以“臣”自称。
同时,汉以“孝”治天下,除了两位开国之君刘邦、刘秀外,所有天子的谥号都有“孝”字。
吕后只有太子一个亲生儿子,但吕后在宗法上是所有王的嫡母!
所以,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反对吕后,是以臣反君,以子逆母,是说不通的。
令人畏惧的吕后吕后,也不是一般的太后。
刘邦是平头百姓时,吕雉就是他的妻子了。所以,早在民间时,吕雉就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嫂子了,甚至是樊哙的妻姐,关系紧密。
而在后来,吕后“佐高帝定天下”,又在高祖外出期间留镇长安,其间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所以,刘邦想换太子时,“为群劝止”,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在稳定江山过程中,吕后的手段令人畏惧。
韩信、彭越,都死在她手上。
即便是功成名就,处于半归隐状态的张良,也在她的威逼下,献“商山四皓”之计,助刘盈保全太子之位。
所以,刘邦在放弃改立太子的的想法时,悲伤地对戚夫人唱到:(太子)羽翼已丰,没办法了!
刘邦尚且畏惧,何况功臣、诸侯们呢
所以,陈平等人侍奉吕后都极为小心翼翼。
他们知道:吕后一旦不安,举手就是杀招,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功臣、诸侯王,不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要想在太后前头,替太后消除疑虑,才可能保全自己!
齐王主动让出琅琊,周勃等人请让吕家掌握兵权,群臣请诸吕为王,无不是在这种威胁下,“凡事想在领导前头”,主动做出让步。
以擅长阴谋著称的陈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吕雉快去世时,才敢与周勃“交欢”!注意,只是“交欢”哦!吕后病前,这些功臣们都只能静居独思,连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
他们对吕后的畏惧,由此可见一斑!
气候未成的诸侯王们而当时的诸侯王们,实力也未成气候。
刘邦去世前,异姓王们已经被铲除得差不多了(剩长沙吴芮),只剩下刘姓诸侯王。
后来七国之乱时挑头的吴、楚两国,在几年前英布叛乱时,遭到完虐,在英布门前不堪一击。
而梁、赵、代、燕等国,在几年前还是异姓王彭越(梁王)、陈郗(代相,自称代王)、卢绾(与藏荼先后为燕王)等人所据,刚被平叛一次不说,刘姓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
只有齐王的实力比较强大。事实上,在“诛吕”中,真正起兵的诸侯王,还就是齐王的军队,其他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等人的军队都是打酱油的。
而齐军要单独起兵,也是实力严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后来还是在陈平、刘章等人的内外配合下才敢起兵!
后来,“诛吕行动”后中起兵有大功的齐,内有刘章,外有齐军,却在选择新帝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任凭陈平、周勃等人选择新帝,最后新帝不是齐王,他们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见:当时的诸侯王,尚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严密的军制诸侯国军不敢单独造次,关键在忌惮南、北军。
可是,无论是陈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无法调动南、北军。
要调兵,需玺、符、节三位一体。
玺、符为吕后所掌,无论你位置多高,都无法完成五十人以上的调动(秦制,五十人以上的调动需要王符)。
所以,只要吕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军权,陈平等人闹不出什么花来。
完全依赖吕后的威望、能力然而,一旦吕雉不在场,吕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飞烟灭。
首先是功臣、诸侯再无顾忌,开始大胆联络、策划。
陈平、周勃由“交欢”变成合谋,刘章与齐王开始联络,各诸侯王之间又开始联络,诸侯王与内部支持者之间开始谋划。
压在头顶的山倒了!
其次是吕氏掌权的名分已失了!
吕雉是刘姓诸侯的嫡母,你们后面这些吕家人总不是吧!
齐王打出旗号:诛杀不配为王的王者!
最后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导致军权的失去。
吕雉去世前,已预感危机,再三交代吕产、吕禄:一定要拿好军权!
可是···吕禄无此魄力、能力,在陈平等人的忽悠、压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权!
结果···灰飞烟灭!
总的来说,刘邦去世后,无论是名分、实力,还是能力,吕雉都是最佳的执政人。
当时,无人能够挑战吕雉。
同时,吕氏一切荣光都以吕雉的名分、实力、能力为基础,一旦吕雉去世,诸吕也就迅速倒台了!
客观来说,吕雉也确实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对匈奴隐忍,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过度否定。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雉,作为草根皇帝刘邦的皇后,那手腕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狠”。
吕雉早年在协助刘邦得天下时,她和子女也是历经磨难,由于政治环境恶劣,此叛彼逆,磨练了她的才能和刚毅的性格。她对于政敌的残酷无情,心狠手毒,使满朝文武震惊和恐惧。有她活着一天,谁也不敢采取行动。
我们从诛杀异姓王、巩固太子势力、“人彘”情敌、扶持吕氏外戚势力四个方面,来领略她的雷霆手段吧。
刘邦得天下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在这当中,为了笼络为他拼命的将领,所以他封了不少异姓王,而其中最让他头痛的,是韩信和彭越。如何削弱异姓王的实力,在采取手段方面,他确实比不上他的妻子吕雉干脆利落。
刘邦的做法是把韩信的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本来封王已经满足不了韩信,现在又把他降为侯爵,留在长安加以监视,韩信更加不满,这使韩信十分颓丧,心中常怀怨愤。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办法,称病闭门不出。这种软禁生活使他在长安一住4年,韩信对刘邦由失望、怨恨,逐渐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吕雉同相国萧何合谋,让人诈称从前线归来。报告陈豨兵败身死,令群臣皆上朝祝贺。韩信听说后恐慌,不知所措,推说身体不适不能上朝,相国萧何特来会见韩信,并用激将法把韩信骗进宫中,结果一进宫门,韩信的死亡就倒计时了,吕雉立即宣布他的罪状,下令将他斩于长乐宫悬锤之室,韩信的亲戚朋友也被杀绝斩尽。
对待梁王彭越,吕雉未雨绸缪,她可不愿意等他反叛再下手,征得刘邦同意后,将彭越交吕雉全权处理。吕雉即刻威逼彭越舍人诬告他谋反,廷尉王恬开依照吕雉的指令将彭越定成夷灭宗族的大罪,就这样为刘邦汗洒疆场战功赫赫的彭越,做了6年诸侯王,最后因刘邦,吕雉一纸诏书便含冤而死。而且骨肉被菹为醢,遍赐诸侯王。试问谁还敢挑战皇权?
吕雉最大的敌人,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她不仅是情敌,刘邦对戚夫人所生儿子如意也是宠爱有加,10岁就封为赵王。这个戚夫人仗着刘邦的宠爱,也想当皇后,太后,她不断地吹枕边风,刘邦开始动摇了,打算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这威胁到太子刘盈的合法地位,吕雉怎能罢休。
吕雉打听到此事之后,也有过短暂紧张恐慌。这时,有人建议她请教留侯张良。张良向她支招,如果让太子请到商山四皓,太子之位可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邦得天下后,有四个德高望重的高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称为商山四皓,不肯做皇上的臣子,刘邦曾礼请他们出山,但他们鉴于皇上好谩骂侮辱儒士,逃人深山隐居不出,如果太子请他们去太子府中作太子宾客,令皇上看到。吕后依计而行,这四位高士竟然真的被太子谓到了家里。
刘邦看见太子身边这四位自己多次请不动的老者非常尊重太子,刘邦知道太子羽翼已满,再也没了废掉太子的想法。一场废太子的斗争,以吕雉的胜利而终止。
刘邦也是个好色的皇帝,后宫佳丽很多,吕雉做了皇后,容颜衰老,其实已经很不受宠。刘邦死后,吕雉对后宫开始了大清洗,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戚夫人和她儿子刘如意。
她先将戚夫人囚于永巷,剪去她的头发,带上脚镣手铐,穿上罪衣裙,罚她做苦工舂米。
戚夫人仗着有儿子,也是高调,还经常边舂米边咒骂吕雉。这倒提醒了吕雉,为了不留隐患,她决定斩草除根,于是先后四次遣使者去赵国。召赵王刘如意来长安,准备与戚夫人一起处死,以除后患。
惠帝刘盈仁慈,把这个幼弟接到了自己宫中每天朝夕相处,使吕后杀赵王企图一时难以实现。惠帝有一天晨起出外习射,刘如意独自留在宫中,吕雉钻此空当,遣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这个可怜的12岁的赵王刘如意还是被害死。
吕雉的狠辣表现最突出的就在于她发明惨绝人寰的酷刑来对付戚夫人。后世武则天也跟着创新用法。她先砍断戚夫人的四肢,将她眼珠挖去,又用一种药熏耳致聋,给她饮以哑药使哑不能言,称之为“人彘”。她还得意地让儿子惠帝前往观赏。这直接刺激到了儿子,他觉得母亲太残忍了。从此在吕雉专权的淫威下,惠帝“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为了加快培埴吕氏集团势力,她竟然将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也就是她的亲外孙女立为帝后,外甥女嫁舅舅完全乱了辈分。婚后张皇后未生孩子。于是,她将惠帝另一姬妾所生儿子交由张皇后抚养,然后杀掉孩子的生母。
公元前188年,惠帝病逝。这时年逾花甲的吕后呼天抢地,却干嚎而无眼泪。张良的儿子张辟强聪明绝顶,他一眼看透了吕雉的心思,低声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死了,为什么太后哭而不哀?”
陈平疑惑不解,张辟强对陈平耳语道:“惠帝的儿子都小,太后内心畏惧老臣宿将不好统帅,内心恐慌,依太后的性格及为人处事,长此下去,大家难免有杀身之祸。”
于是陈平向太后建议,拜太后亲属吕产、吕台、吕禄为将。让他们领京城禁军,使诸吕都入宫居中用事,让吕雉心安。其余功臣也跟着附和,大的吕后的欢欣。所以安然脱祸。
这群老家伙,都很会明哲保身,见风使舵。
惠帝死后,一个以吕雉为首的外戚集团,以封王诸吕为契机,很快地组织了起来。
她任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帅北军;梁王吕产领南军。汉朝的军制,首都的近卫军分南军北军,南军掌卫戌宫城,北军掌卫戍首都。吕家控制了首都和宫廷的卫戍部队,以防兵变。而且没有忘记以吕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惠帝死后,吕后又大封诸吕为王。除此之外,吕后想方没法让诸吕之女嫁给刘姓的王侯,以使吕氏家族永远延续下去。
那个被吕雉立为皇帝,连名字也没留下来的少年天子-少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说了一些狠话,吕雉立即把他囚于永巷不久鸩杀,立惠帝另一假子常山王刘义为帝。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功臣宿将,何必以卵碰石呢?
尽管吕后安排得相当周密,可是他们吕家的人智商赶不上这些功臣宿将,手握兵权又如何?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刘邦长孙齐王刘襄自山东发兵,刘姓诸侯王声讨诸吕之罪,共同发兵讨伐吕氏集团。就这样,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刘氏集团,几天之内,通过一场宫廷政变,便很快驱逐了吕氏集团,扶持刘邦另一儿子代王刘恒上位,是为汉文帝,汉朝江山重新回到刘氏手中。
权力不仅仅是表面上有形的封号和头衔,还有无形威望!自古帝后同体,如果公然反吕后等同叛逆。吕后死后情况就变了!以诛杀非刘氏不得为王才正当。
因为吕后有天然的权威和合法地位,她分封诸吕是为了巩固中央的统治,符合功臣权贵的利益,但是吕后死后,诸吕并不能代表汉王朝,不符合功臣权贵的利益,所以要诛杀。吕后执政时代,刘氏诸侯几乎被清除得差不多,实力其实是很弱,诛吕能够成功完全依靠的是陈平,周勃等一大批能臣,因这些人忠于西汉大臣凭借他们的能力及耐力活了下来,这是诛吕复汉中流砥柱。
吕后毕竟是刘备的原配,汉朝的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掌控朝政。吕氏其他人就不行了,特别是违背刘备遗言,被封王的吕家人 。非刘而王,天下共击之。所以必须等吕后死了才能动手,这样才名正言顺。
大明朱棣人家可不管这些,什么鬼名正言顺,我就是要反你,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然光胆大还不行,还得有谋略。
大汉皇后吕雉和武则天应验了,只有旺夫之贵,没有旺妇之说的道理,如有可能下场极其悲惨,吕后与武则天都是中国历史上点形的旺妇,死后都映及后家灭门之害,应验了没有旺妇之说和如有可能下场极其悲惨的道理。
与吕后是否执掌兵权也无关。吕后虽不得刘邦的宠爱,但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是当时主流社会公认的法理上的刘邦另一半的当家人,是刘邦所有臣属的主母。是刘邦继承人刘盈的母亲。而参加诛吕行动的陈平,周勃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利全部来自吕后或者刘盈的委任,而刘邦为天下臣民归心,他的发妻和继承人继承了来自刘邦的权利。所以陈平,周勃只能在吕后去世以后才能发动诛吕行动,因为诸吕檀权,违反了刘邦生前与群臣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吕后没死,诸位元老的地位不变,高官厚禄的,吃多了撑的去反对吕后有什么好处?累个半死不活的权利重新分配后还不一定如现在。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做?吕后一死,权利面临重新分配,元老们可能会权利丢失的,但是反吕拥刘,元老们不仅能保住面前的权利,还能把吕家的权利分过来。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打算罢了。
吕后是刘邦发妻,而且在汉帝国的建立过程中有很大的功劳,刘邦想废刘盈,但动不了吕后,而且吕后还有一个亲戚在汉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立下大功。所以必须等吕后自己死亡,不然谁去打吕后必死无疑!
因为她不死,没有刘姓诸侯敢出头。没有人做名义上的主,那就算成功了,也是谋反。周杀吕之后迎接还是代王的文帝,曾经要求私下见面,文帝没有同意。这是什么意思?周的意思是要用帝位做交易,谋求政治权力。文帝不同意,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让我做皇帝,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谋反,你们的家族将晚景凄凉。读史书不能读死书。
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出刘氏诸侯王的力量了,特别是吴国和楚国佣兵30多万,齐王刘肥手握20万大军,七国之乱是刘氏诸侯王发动的皇位之争,汉景帝动用周亚夫才勉强镇住其中两国,齐王一个人拼死抵挡三个刘氏王国的进攻,梁王刘武面对的是最强大的两个刘氏诸侯王,吴楚连军30多万打到梁国首府,还好周亚夫及时赶到,不然梁国一破吴王刘濞 楚王刘戊便可直捣长安,周亚夫一走,齐国差点被四国连军攻破,七国之乱是刘氏子孙发动的一场夺权之战,从中就可以看出刘氏九大诸侯王的实力。
汉高皇帝死后,汉帝国统治集团分化,丰沛集团分化为军功勋将派和刘氏诸王派,而吕后是双方最大的公约数和缓冲区,诸吕集团是军功派的大股东,惠帝系是刘姓诸王的共主,只有吕后能平衡双方,吕后一死刘姓诸王就没有人能压制,而军功派也清楚,与其诸候强藩进京,用扶龙新贵把军功派换掉,不如他们来先诛吕再扶龙上位,以稳固权势。
都是为了利益,铲除诸吕为什么把惠帝子嗣杀得一个不剩?齐王出钱出力最后元老勋臣迎立代王上位了,还不是齐王势大,代王势弱,还有窦漪房是怎么母凭子贵的?利益使然,相互交易,都是为了自己。什么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归根到底是没那个手段和实力。就像晚清慈禧一样,纵使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组训,纵使内有奕忻,外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哪个单拿出来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却任由慈禧掌权半个世纪。真有实力的话,和平手段有杨广,武力手段有李世民,他们咋不等到人死了再行动啊??
吕后还在,整个吕氏家族就有领头人物,并且吕氏家族也是功勋家族,不是所谓就吕后的功劳,根本原因是因为功臣的利益被分割了,吕后一死新仇旧恨就一起算了,而且吕后也知道吕氏家族会被清算,也安排吕氏掌握南北军的军权,但是没有吕后的家族就是一盘盘沙,被杀了一个族灭。吕雉武媚娘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妖孽。他们错在哪里,他们错在抢儿子的权利,利用母亲的身份把夫家变成娘家的,这才是他们真正错误的地方,何况还是国家啊。汪为人母,不配为人实为妖孽。举个例子,你们娶了个女人,在你们死后,她迫害子女,抢了家所有的钱财,赶走子女,让她娘家人接受你们所有的土地钱财,你们猪家该姓她们家了,各位看客各位大人小人善人恶人,你们觉得谁是妖孽?娘家该死么?一家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呼?
因为汉朝是两元制帝国!东宫的权利要比天子大!而且汉朝是以孝治天下!刘邦一个地痞流氓还知道每五天去朝拜自己的老爹!所以汉惠帝死后吕后称制是符合当时汉朝的价值观的!至于用吕氏外戚不也是看着吕泽的那点死后余光吗?首先吕后有能力、有威望;其次,有实力的王候不是刘邦的儿子,就是刘邦的侄子,吕后是他们妈,是他们的家长,别说造反,吕后不收拾他们就烧高香了。
吕氏掌权名不正言不顺,无功反受禄,只凭吕后这个靠山,靠山一倒,诸吕肯定要倒的。即使武则天是皇上,一旦倒台,外戚还有好日子过吗?汉家江山刘家是正统,诸吕没有功劳凭什么掌权,凭什么不倒?武则天比起吕后来,够狠了吧,自己亲生儿女都杀的人,一度想把皇位给自己的侄子,武家的权力够大了吧,武则天一倒,武家啥也不是。不是正统,又没功劳,还想夺权,那不是找死吗?
功臣集团与刘氏诸王合谋对付诸吕,外有刘氏军队进逼,统兵的功臣集团不卖力给诸吕造成巨大的压力,才是其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何况军心,岂是一只命令可以抓住的。我的看法是诸吕的败亡是必然。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治家,在民间,中下层军官中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只要一口气在,谁敢造次。汉初周勃和陈平一干重臣为什么在吕后在世时唯唯诺诺,不敢丝毫有所行动,那是吕后既是太后,垂帘听政名正言顺,为人阴险残忍,又有一干吕氏亲信掌握南北两军的兵权,谁动谁死。吕后死后,子弟一个个愚不可及,竟然缴械投降,此时不出手何时出手,大屠杀不可避免。
其实吧,吕后原本就急沛县功臣的成员,这是她得以保住刘盈储位的原因。有她在,功臣集团就不会被团灭。加之她的威信与能力都够,又不乏功臣支持,所以有她在,功臣们不敢也没必要对诸吕下手。但她死,便形成了诸吕集团与功集团两大阵营对垒局面,下手也就不可避免了。
打个比方来说,出生入死的大哥挂了,做小弟的再看不惯他的遗孀,也不好把大嫂给废了。——恰。 另外两点理由也充分。为啥吕后在世,勋贵不动?其中原因之一是老家伙们没有受到波及,乐得见老大的老婆管事,一旦吕后一死,便立马出来抢。
吕后若再熬过两三年,就没有陈平什么事了,后面的平诸吕之乱就会有些玄乎…突然被恶狗咬死,很蹊跷,吕后不是有重兵保护嘛,占卜师一句亡魂索命就把所有的责任给推的一干二净。
由于古代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对于古代的女子,正史上一般是没有过多的记载,正史中最出名的三位女子当为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人都是凭借女子之身却站在了无数男子头上,成为当时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其中,吕雉早在汉朝建立前就跟了刘邦,后来自然被封为皇后,刘邦在世时,吕雉的日子并不算多舒坦,甚至就连亲儿子的太子之位都险些不保。但刘邦死后,吕雉就一下子崛起,凭借着太后的身份独掌大权,还提拔了无数自己本家“吕氏”的亲属,以此来更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吕雉在世时,她的地位在朝中无人可以撼动,但其死后,堪比皇室的吕氏家族也很快被“诛吕行动”给清扫,可以看出,在这场行动当中,刘姓诸侯王是为了巩固他们老刘家的统治权,才一起行动,而他们也展示出了铁血的手段,汉朝的统治大权重新回到了刘氏手中。那诸位诸侯王既然实力如此强大,为何不早就为汉室正统而展开“诛吕行动”呢?为什么非要等到吕雉死后才这样做,吕雉一介女流,到底有何本领能镇压住他们呢?
首先,吕雉的确有实力,有手段,否则她根本坐不稳太后这个位置。吕雉在世时,只对敢跟自己抗衡的人下狠手,但对百姓却是颇为不错,所以这些诸侯王想诛杀吕氏,必然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再者,吕雉活着的时候,军政大权几乎都掌握在她的手中,更有周勃等人为吕雉的亲信,吕雉更是把朝中很多重要职位安插上了自己吕家的人,权力更加集中。而刘氏诸侯王虽然势力也很庞大,但他们终究不是一个统一的联盟,他们各有各的想法,没有人愿意去做那个出头鸟,他们也害怕自己先出头后,别的诸侯王不一起跟随,那样便会被吕雉很快的收拾掉,让别人捡了便宜,在韩信一事上,他们可是实打实的目睹了吕雉的手段。
而且,吕雉的身份很敏感,她是刘邦的正妻,一国之母,更是皇帝的母亲,刘盈死后登基皇位的是刘恭,吕雉更是他的祖母。如此敏感的身份以及地位,即使吕雉生前他们谋反,最后顺利成功,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吕雉。尤其是刘盈在世时,刘盈贵为皇帝,虽然手中无权,但吕雉对他是真的好,诸侯王若是要杀吕雉,刘盈自然不会乐意,而他不乐意别的诸侯王再违背刘盈的命令去做事,那又跟谋反有什么区别,必然会惹来大臣们的非议。而且,吕雉作为刘邦正妻,这些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吕雉的晚辈。但要是把吕雉给软禁起来,吕雉依旧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对外辐射自己的影响力,随时有可能重新夺回大权,就是一座不知道何时爆发的火山。所以,这些人干脆等到吕雉死后再展开“诛吕行动”,还显得名正言顺,毕竟吕雉就相当于定海神针,神针没了,那些小喽啰自然好收拾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浅谈中国古代服装为什么衣袖是宽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