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疆域图
唐朝和日本的战争就是公元六百六十三年的白江口之战。
战争的起因有两个背景,第一是日本在六百四十五年的时候完成了大化改新,国力猛进,想找人比比划比划,这个特点几乎就是日本的传统,每次稍微有点成绩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被打败之后又服服帖帖的。
第二是朝鲜半岛上的三国争端,把唐朝和日本都给卷了进来,这也几乎成了惯例。在现代以前,中国和日本三次大战都是和朝鲜半岛有关,唐朝和日本这是第一次。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也就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百济是东北扶余人的政权,新罗是半岛的土著,也就是今天韩国人的直系祖先。
当然了,高句丽严格来说并不能算半岛政权,它的大部分领土还是在中国的辽东,半岛领土只占它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半岛,其中百济和高句丽是同种同源,虽然敌对,但是都想先弄死新罗再说。新罗比较弱,可是和唐朝关系比较好,有老大撑腰。
唐征高丽百济之战
三国当中百济跳的是最厉害的,有事没事就入侵新罗。公元六百五十五年,以高句丽为首,百济从旁参与发起入侵新罗的战争,结果唐朝大将苏定方率军一万渡辽水进攻高句丽,大破之。后来高句丽老实了,但是百济依然仗着与唐朝大海相望,频繁的入侵新罗,甚至阻挠新罗与唐朝的外交路线,这能忍吗
当然不能。
于是唐朝以大将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十三万从山东半岛出发,直接渡黄海去收拾百济。同时新罗也派数万大军从东边夹攻,这下百济傻了,连战连败,很快就被包围并投降了。消灭百济之后,唐军主力就回国了,只留下刘仁轨率领小股部队镇守。
眼看唐军主力撤走,百济残余势力又妄想复辟,行动被刘仁轨很快挫败,于是他们只好向日本求援。而此时的日本,距离大化改新,已经过去十五、六年了,正在摩拳擦掌要大显身手,于是便开始准备东进。
白江口之战
当时日本有多自大呢 居然想让六十多岁的齐明天皇渡海亲征,也不想想万一战败天皇被俘,那整个日本的根基都会动摇。好在齐明天皇已经年老体衰,被从本州京都折腾到九州福冈附近的时候,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按理来说,战争未开,而天皇驾崩,实为大凶之兆,应该停止远征,结果日本不但不停止,还变本加厉,先后四次渡海往朝鲜半岛派遣了将近六万军队,还有一千多艘战船,唐军一看也增派援军。上次灭百济派了十多万,这次对付日本只派了不到一万唐军,再加上百济留守军队,唐军一共不到两万,战船只有一百多艘。
公元六六三年的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和百济联军大举出动,从海上开往锦江,打算入侵内陆。双方在入海口白江村遭遇,大战一触即发。论军队,日军是唐军的三倍左右,论战船,日军是唐军的七倍,可以说是占尽优势。同时唐军刘仁轨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遭遇日军主力,因此有点措手不及。
白江口之战
可以说百江口之战一开始唐军是居于劣势,而且劣势很明显,日军一看唐军人布这么少,也就不管什么章法布阵了,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根本就不会,便一窝蜂的往上冲,唐军战船在江面上排开,将日本战船堵在三角洲地带,前面的战船无法继续前进,后面的战船又不停地往上冲,结果挤成了一堆。
而且唐军都是大型战舰,日军大多数是小船,本来攻击力就弱,挤在一起就更加施展不开了。这场面不是自找死路吗 赤壁之战,周瑜烧曹操的船,是因为曹操把船连在了一起,现在连连都不用连,一艘着火全部遭殃。于是唐军利用弓箭和发石车纵火,日军战船一着火,四处乱窜,很快就让火势蔓延,一连烧了四百艘,用史书上的话说就叫“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鉴真东渡图
此一战过后,日本才算是知道刀是铁打的了,毕恭毕敬给唐朝当起了学生,派遣唐使的人数和次数都成倍增加,甚至还主动寻求鉴真这样的大师东渡日本。
顺便说下,日本这个名字也是在百江口之战后正式改的。《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始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自此后,将近一千年,日本都老老实实,明朝中前期最多有走私的倭寇。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一个人,他叫丰臣秀吉。沉寂了千年的日本又开始不安分起来,此是后话。
国家强大,则外人不敢来欺。唐朝时,日本对中国服服帖帖,是因为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如此国力做后盾,撮尔小国安敢来欺。今日,我们不欺人,但一样要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遣唐使东渡图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唐朝开始,只要日本想跟中国比划比划地点都是在朝鲜,明朝的时候,日本想要跟中国比划两下子地点也是在朝鲜,甲午中日战争的地点也是在朝鲜,总之朝鲜处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只要一比划,朝鲜必定就会成为战场。
当时唐朝正在进攻朝鲜,于是日本方面就拍了三万士兵到了朝鲜跟唐朝军队打,地点就在白村江,三万日军士兵全军覆没,血流成河,这就是著名的白村江战役。这一战之后,日本服输,于是派了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从中国请大师去日本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于是才有了鉴真东渡。所以唐朝是有能力灭掉日本的。
首先要给“侵略”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行为叫侵略?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其次,为了方便回答起见,可以把所有为了本国利益武装入侵别国领土的行为都叫侵略,那么中国历史上肯定侵略过别的国家。
比如说在秦朝时期,秦国军队对于北方的匈奴,西部的羌,南部的百越,就有过多次的主动攻打,最终使这些地区部分地归于秦朝的统治之下。
汉朝时期,主要是与匈奴的战争,通过武力手段将匈奴赶到了漠北(今外蒙古),此外对于西域的各国也有过武装入侵。
唐朝时期,中国灭亡了西突厥国,导致西突厥国的民族大迁徙,最终迁到了小亚细亚,成为了今日土耳其民族的先祖。此外对于朝鲜半岛、藏族政权都有过大规模的战争。
宋朝时期开始,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因此,如果不把元朝与清朝的对外战争算做中国的战争话,中国的对外进攻基本就停顿了。
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现在看来象是内部战争,但当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是独立的国家。
转:推荐答案.
小油瓶认为忽必烈攻打日本是由下面几大因素综合决定的
(1)日本人认同正统中原文化
自唐朝以来,日本特别仰慕中原的文化,日本的掌权者会定期潜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和南宋,但是对于这个新兴了草原来的王朝,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忽必烈,连日本人都认为他们为蛮夷文化。
图为唐朝时日本留学生渡海来华情景
(2)当时的日本自恃拥有武士阶层和与中国相隔的大海有恃无恐
当时的日本皇室大权旁落,权利掌握在镰仓幕府手里,幕府首领北条时宗并不打算顺从蒙古,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级,凭借偏居大洋,易守难攻的日本列岛,拒绝了忽必烈的朝贡要求。
(3)日本是除南宋之外仅存的未对忽必烈臣服之地
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始,便以对外征战劫掠为目标,往北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盘,往东协助高丽国平定了叛乱,往南刚刚在襄阳大败南宋,而日本一直与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或者日本臣服,是摆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忽必烈的下个选项。
(4)日本人两次漠视、无视、拒绝的态度
第一次忽必烈派遣了使团前往日本,并带来了忽必烈的信函,忽必烈在信函中提到日本天皇只是个小国国君,幕府政权干脆也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国,连只言片语也不回复。忽必烈被日本人的傲慢搞得心烦意乱,如此弹丸之地竟然公然蔑视他和他的大元王朝。在决定动武之前,他选派了特使赵良毕再次前往日本,结果连觐见日本天皇的请求都被粗鲁拒绝,还把他们驱逐出境。赵良毕回到中国后,向忽必烈汇报了日本的国情,以及自己所收的耻辱,打狗还看主人呢,这次彻底激怒了忽必烈。
(5)第一次对日作战部队全为高丽降兵
忽必烈是在处理完高丽国叛乱之后,才发动的第一次攻日作战,第一次对日作战的部队都有哪些呢?女真军、高丽的屯田军、水军共计1万5千人,这么一只代表蒙古的军队,却全无一个蒙古人,全是降兵,战斗力可想而知,这只军队在日本的博多湾登录,日本甚至都没有动用幕府的军力就将他们杀得丢盔卸甲,然后又遇到了台风,全军覆没。
可见忽必烈利用这些叛军对日作战有两个目的,一来是为了教训日本征服日本,二来可以消耗了大量的叛军。
(6)第二次对日作战部队主力为投降的南宋军队
1788年,崖山一战,南宋彻底灭亡,一大批投降的南宋军队成为了元朝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仅过了2年,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的对日作战。这一次元兵分两路,一路是忻都、洪茶丘的军队四万人,其中高丽士兵2.7w,蒙古仅1w,第二路则以南宋降军为主的江南军,有10w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偌大一直舰队又碰到了台风,剩余部队都被日本杀死。
可笑的是,江南军出征时,携带最多的是农具,这就是说哪怕他们打赢了日本,忽必烈也没想让这10w人回来,全部仍在日本种地。
综上所述,日本的蔑视态度、自己的征服欲、消耗数量庞大的叛军,这三大因素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根本原因
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时代,分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接壤的高句丽因为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公元660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
上的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时代,分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
公元6世纪时,和接壤的高句丽因为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
上的
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唐高宗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
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
唐高宗
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白江口之战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
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
白江口之战
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