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宝岛台湾史:为了消灭倭寇,朱元璋千算万算,却漏了台湾这个关键

过山龙 2023-07-27 20:06:43

话说,自元朝中期以来,倭寇便开始对中国沿海地区展开侵扰和掠夺。

当时间来到明初,倭寇的行为已经变得极其疯狂,许多中国的沿海强盗亦加入到倭寇的阵营中,对同胞进行侵害。朱元璋恨透了这些来自东洋的矮子强盗,福建、广东、浙江、苏南这些受倭寇侵扰的“重灾区”,都是大明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

朱元璋横空出世以来,何曾怕过谁 蒙元王朝、张士诚、陈友谅,这些敌人足够强大吧 但他们全都被朱元璋拾掇了,更何况是区区倭寇呢

朱元璋于洪武四年、洪武六年、洪武八年、洪武十五年,先后四次与文武百官协商解决倭寇问题。早年与朱元璋一块打过仗的老兄弟态度强硬,如大将军周德兴便建议对日本发动攻势,“乘北风而进,旦夕可灭倭奴也”。

但一些具备远见卓识的开国元勋却不这么想,如李文忠等人便认为若贸然行动,有可能使国家陷入混乱。韩宜可则认为此前元王朝曾在东征日本的过程中落败,足见,讨伐日本需从长计议。面对那些武官的反对,朱元璋根本没当回事,但他生平最看重的就是历史沿革,生怕自己会步了前人失败的后尘。

考虑到蒙元曾被日本的“神风”所阻,损失惨重,朱元璋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暂且咽下这口气。既然没有办法开战,那便只能寻找相对和平的解决方式,在谈判桌上处理问题。当时的日本已经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到“南北朝”时期。洪武二年,朱元璋从朝中挑了两个会说话会办事的大臣出使日本,会见怀良亲王。

作为天朝上国的使者,两名大臣趾高气昂地指责了日本政府纵容倭寇一事。当时,怀良亲王正与“北朝”打得热火朝天,根本没有余力应对中原王朝,不愿得罪朱元璋的怀良亲王立即态度良好地承认错误,并对此前纵容倭寇的行为发自内心地忏悔。为了给大明一个交待,怀良亲王将倭寇扣押的七十名大明百姓放还,并在大街上抓了一些不守规矩的浪人充当倭寇,交给朱元璋治罪。

怀良亲王政权认怂了,没想到隔年又有倭寇经台湾掠夺福建。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福建军民死伤惨重,共计千人丧生。朱元璋怒不可遏,再次派遣使者与怀良亲王进行交涉。在交涉的过程中,怀良亲王信誓旦旦地保证,倭寇绝不是他“南朝”派去的,绝对是“北朝”的阴谋。没办法,大明使者只能北上会见日本“北朝”的领导人。当时“北朝”政权亦忙于与“南朝”开战,不想与大明撕破脸,于是便像怀良亲王一样随便给明朝一个交待应付了事,与大明顺利建交。

这次南北朝都成了与大明交好的日本政权,倭寇总该消停了吧

并没有。

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倭寇相继对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掠夺。这三次掠夺无一例外,均是以台湾作为中转站发动的。

每次被掠夺之后,朱元璋都要派使者前往日本,兴师问罪。然而,日本的“南北朝”却故技重施,“南朝”将责任归咎于“北朝”,“北朝”则说倭寇是“南朝”派去的,搞得大明朝廷一阵头大。

面对这种无赖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服。然而蒙元的历史教训摆在那,谁敢保证朱元璋发动东征时不会遭遇“神风”

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那就只能通过外交来处理。然而,日本的“南北朝”在对待此问题的态度如出一辙,相互踢皮球。大明王朝打也打不得,不打又忍不下这口气,这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忍气吞声十几年,并不是因为他认怂,而是因为大明刚刚建国百废待兴,此时的他还没有余力对付日本。经过了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大明的国力已今非昔比。大明的资源储备、军事力量早已鸟枪换炮。

按理说,此时的朱元璋完全有资本打造战船,杀向扶桑诸岛,把日本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然而,朱元璋归根结底只是个草根出身的土老炮,骨子里仍是农民的那一套:庄子里既然招了贼,那就修建篱笆和围墙,再聘几个看家护院的壮丁。对付毛贼这套路惯用,对付倭寇也大抵管用。

于是乎,朱元璋在我国沿海地区扎了一个旷古烁今的篱笆,养了一群专门用于对付倭寇的海军,像防偷鸡贼一样防着日本倭寇。自朱元璋心里有了这个主意开始,扎篱笆的工作便在有条不紊地执行着。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的这条篱笆终于竣工了。这条篱笆的每一根桩,都是由一个卫或所组成的。

在辽东半岛乃至广西北部的海岸线上,朱元璋总共设立了五十八卫八十九所,布置了两千多艘战船,三十多万名岸防军。可以说,在公元十四世纪末甚至再超出几百年,朱元璋海上防线的布置都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篱笆竣工以后,大明王朝的抗倭事业终于有了一定收效。在倭寇入侵之后,沿海的明军逐渐能够将其歼灭。每次倭寇自辽东、山东、浙江地区进犯沿海,卫所都能在第一时间察觉,立即做出反应。

就像文献中记载的那样,倭寇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毕竟,武士道的推行使闲来无事的日本浪人皆以练武消磨时光。不过,单打独斗这方面日本浪人虽然比较在行,但在军队作战这方面就稍显弱势了。出来掠夺的倭寇,大多是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乌合之众,在面对正规军尤其是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明正规军时就难免捉襟见肘了。硬碰硬地与明军开战,显然是一种找死的行为。像以前一样游击作战,但朱元璋的篱笆修得密不透风,不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得挨明军的揍。

一时之间,倭寇对大明的海防线无计可施,朱元璋的篱笆似乎成了倭寇的天敌。

只可惜朱元璋千算万算,算漏了一个关键——台湾。

朱元璋的篱笆墙,是沿着海岸线搭的。然而,台湾却是一处“海外飞地”,相对于明朝大陆而言,朱元璋的卫所设置得再严密,终究没有办法横跨大海,将台湾囊括其中。

这回,盘踞在篱笆外的黄鼠狼终于找到了钻进篱笆的漏洞。来中国进行掠夺之前,倭寇先在台湾岛上进行迂回,观察大陆沿海地区的情况。倘若明军戒备森严没有什么突破口,那么倭寇便留在岛上继续等待机会。明朝的海防线稍有松弛,倭寇便立即出击,干上一票大的。

退一万步讲,台湾岛上有充足的粮食补给,即便是倭寇的大部队也仅有一千来人,台湾的物力是完全能够支撑得过来的。如果明军始终守得像铁桶一块,倭寇干脆在台湾干上一票小的。虽然没法捞到太多钱,但总不能空手而归对吧

倭寇钻了明朝海防的漏洞,开始借台湾打游击,这种情况让大明无所适从。澎湖虽然继承了前朝的行政设置,有巡检司这一地方衙门保护治安。然而,台湾的兵力十分稀缺,根本不足以自保,更别说是配合“篱笆”抗击倭寇了。倘若倭寇进犯台湾,该如何是好 这些巡检司的卫兵若去沿海地区寻求增援,便会中了倭寇的调虎离山之计,给日本鬼子钻空子的机会。

若大明王朝向台湾调兵协防 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些兵由谁来养活,还不是当地的老百姓 台湾岛上的原住民稀少,加上迁居过来的百姓才勉强突破万数,让这些老百姓去养活守军,他们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如若由内陆向台湾供给粮食,这也是得不偿失的,单运输的成本就已相当可怕。大明王朝想不出任何对策,所以朱元璋的篱笆墙终究还是失效了。

在此期间,倭寇两次翻越“篱笆”,都是依靠台湾进行迂回。在掠夺沿海城市之前,倭寇便盘踞在台湾静候时机。等到时机成熟,明朝的海防松懈,倭寇便大肆入侵,在福建烧杀淫掠,趁着“篱笆”还没合围时迅速逃跑。最猖獗的时候,倭寇掠夺一次仍不满足,仍要往返于台湾与福建之间,秉持着“敌退我进,敌进我跑”的原则,将大明守军折腾得够呛。

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把台湾考虑在内。时至今日,大明已经在修建“篱笆”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这“篱笆”就没有办法起到作用。盘算下来,自洪武初年倭寇开始掠夺以来,倭寇掠夺造成的损失、明朝在海防上耗费的人力物力,早已超出了进攻日本的预计开销。早知如此,倒不如杀上日本岛来的痛快。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