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能臣良将,在这些能臣良将当中,武力值最高的当属吕布,智商最高的通常都认为是诸葛亮。但是在所谓的卧龙凤雏之外,还有一个人堪称鬼才,其智商、才谋丝毫不亚于诸葛亮,此人便是曹魏阵营当中的“鬼谋士”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凉州区)人。他是曹操集团的重要谋士,时人称他“有良、平之奇”。初出茅庐的贾诩就是一个十分机灵之人,最开始他举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郎官,后因病辞官,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叛乱的氐人。氐人抓住贾诩之后,准备将其活埋。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贾诩急中生智自称:“我是段颍的外孙”。段颍是武威人氏,曾任东汉太尉等重要职务,多年来镇守边疆,是氐人都闻之色变的狠角色。氐人一听贾诩说出段颍威名,不但不敢加害于他,反而还派人护送出境。其实贾诩并不是段颍的外孙,只不过是急中生智,以求自保罢了。
后来同为西凉人的董卓率兵进军洛阳,独揽大权,身为董卓女婿牛辅的谋士,贾诩自然也因此随同入京。在董卓为司徒王允所杀后,西凉大军群龙无首。以李傕、郭汜、张济为首的董卓旧将都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家躲避灾祸。此时贾诩站了出来,跟李傕、郭汜等人说了:“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李傕、郭汜听了贾诩的建议,率兵杀回了洛阳,将王允等人杀死,同时掠走了汉献帝。当时的贾诩丝毫不管这个办法是不是会让关中老百姓受尽苦难,他提这个方法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此事之后李、郭二人对于贾诩也是相当感激,但是贾诩深知此二人目光短浅,对于他们授予自己的高官厚禄都拒绝了,只接受了一个小官职。再后来更是借守孝之名远离了凉州军团。
在一番波折之后,贾诩来到了张绣阵营。在张绣阵营的时候,贾诩曾经两次在用兵上小胜曹操,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第一次攻打张绣的时候,十分顺利地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好色而激怒了张绣,张绣决定降而复反。此时在贾诩的精心安排下,张绣决定谎称部队调动,需要经过曹营,并说车辆超载,盔甲要穿在士兵身上。曹操毫不怀疑,当部队接近曹营时,一声令下,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在这场叛乱中,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伤,差一点死于非命。
贾诩、曹操的第二次博弈,发生在建安三年春,曹操第三次征张绣,因后方不稳便率军而返。张绣欲派人去追。贾诩急忙制止:“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曹兵,结果大败而归。这时,贾诩又对张绣说:“将军可速派兵去追,追必胜”。张绣此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出兵追击,果然大胜而归。贾诩分析得知第一次出兵时,曹操本人肯定会在后面断后,击退张绣大军之后,便将军队后方交给其他将军,所以第二次追击肯定能够成功。
两次交锋之后,曹操对于贾诩已经是钦佩至极。等到贾诩劝张绣再次归降自己之时,曹操更是对贾诩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任司空参军事。在曹魏阵营的贾诩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春天。
官渡之战时,曹操没有把握战胜袁绍,又是贾诩站出来,跟曹操说了:“明公您聪明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有此四胜而大半年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明公您总想万无一失。其实,您如果当机立断,一鼓作气,马上就可以平定袁绍”。曹操听了贾诩的话,综合各方面意见,再加上战争形势发生的诸多变化非常有利于曹操,便迅速调整战略,抓住机遇、集中兵力、突出重围,出奇兵攻击袁绍大营,终于打败袁绍,平定了河北。
赤壁之战前,贾诩就曾建议曹操得到了荆州见好就收,不用去攻打东吴。好好经营荆州,东吴自然就能不攻自破。可惜曹操不听,结果导致赤壁惨败。赤壁惨败后曹操决定先不管南方,先把西边凉州这个威胁解决了,便出兵攻打韩遂、马超。几番波折之后,曹操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便问计于贾诩。贾诩给曹操出了一个离间计,让曹操故意在阵前跟韩遂叙旧拉家常,有说有笑的。此举引得马超心生怀疑,后来曹操更是故意写了一份涂涂画画的书信给韩遂。当马超看到这封信时,直接跟韩遂翻脸。曹操抓住机遇,一仗打得韩遂、马超败走凉州。后来,韩遂被部将所杀,马超投奔了刘备,曹操彻底解决了西部的威胁。
晚年的曹操面对曹丕、曹植二人时,不知立谁为世子时,问计于贾诩时。贾诩深知立储的问题,回答得不好便是杀身之祸,但是作为曹丕支持者又不得不为其争取。于是贾诩只回答了:“我在想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聪明的曹操一下子就懂了,当场袁绍跟刘表就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集团内乱,最终立曹丕为世子。贾诩这一回答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让自己在新君面前有了拥立之功,真不愧是一个鬼才。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贾诩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吗?
把吗字去掉,而且没有之一。
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深刻理解人性之玄妙,并能洞察自己内心的需求,反省自身行为之得失。
正所谓识人难,认识自己尤难。纵观三国谋臣之中,但凡身在人生巅峰,有几人是可以做到 急流勇退 的?
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人称智多近妖,却为三顾茅庐所惑,虽天下三分有其一,最终却北伐无功,累死于五丈原上。
再看曹魏之郭嘉。曹操爱他,以"吾之奇佐"相称,后人更赞他为"才策谋略,世之奇才"。他慧眼识主,屡献奇谋,为曹操一统北方立下不朽之功,却在征伐乌丸途中病逝,时年不过三十有八。
而贾诩之才,不在这二人之下。以智计论,当得起"奇谋百出,算无遗策"之八字评语。更且洞察人性弱点,用计向来不设底线,因此又有"三国第一毒士"之恶名。
他曾数次将曹操玩弄于股掌,单此一项,己足于让他傲视整个三国。曹操是何许人也,那可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主儿,你敢把他当猴耍,真以为自己是悟空呀!
贾诩不是猴的祖宗,却能把曹操耍的团团转,无他,只因他太了解曹操了,知道曹操人性弱点所在,是以才能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反复之间,游刃有余。
然而为人谋臣者,无一不擅长识人之术,仅此一点便想成为三国聪明之最,未免也太小瞧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智慧。贾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还在于他能审时夺势,师于吴越范蠡、汉初张良,在最得意时一个转身,既保全了家人,也使自己得于善终。
但他与范蠡张良的激流勇退,从此再见于江湖的方式不同,他选择的是"半隐",就是人在朝堂之上,心却泛舟五湖。而这,才真正显示出了他的聪明之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他以毒士之名乱汉,天下仇敌众多,倘若以全隐方式行走于江湖,必是步步荆棘,刀光剑影,唯有隐于朝堂之上,借曹魏之势力,方能保全他一世平安。
公元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白居易曰: 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 对其推祟之高,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见贾诩之聪明,当为三国之最。
天下(6)聪明(1)谋臣(1)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曹魏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其实这个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远没有司马懿、诸葛亮等人出名。但是要说到?三国人物究竟谁最聪明??,非贾诩莫属。在三国那个盛产谋士、能人的群体之中,能在后世人眼中,担得起?第一谋士?美誉的,也就只有贾诩了。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从而忽略了真正的三国历史,那么你一定会错过三国历史上这个最聪明的人。
百忍成金,保全性命
贾诩的身上有一个特点,他真正的做到了,古人经常所说的?百忍成金?。 ?忍?这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历史上?小不忍而乱大谋?的英雄人物,绝对不在少数。关于贾诩的前半生,史书中并无太多笔墨记载。毕竟他真正的登上三国这个历史大舞台,已经四十多岁了,相较于那些早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辅佐着主公打天下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而言,他的起步确实有一些晚,然而当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终点之时,贾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建功立业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贾诩之所以能够做到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其实就在于他的智慧。最早能够体现他聪明的一件事,出自于《三国志》,从这件事里你能够看到他聪明的一点,就在于永远不多说废话。贾诩年少时,唯一能够赏识他的人只有汉阳的阎忠,《三国志》中曾记载,阎忠?谓诩有良、平之奇?,所以贾诩才能够举孝廉为郎。只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没多久,便患病返乡。只是在返乡的途中,他们同行的这一伙人碰上了心狠手辣的马贼。
当这些马贼的刀架在这群人的脖子上时,有人赶忙掏出银子慌忙求饶;至于那些身上没有钱财的,只能以命抵钱。贾诩的身上也没有带什么银两,只是当他面对着这一群暴徒之时,却毫不慌张,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镇边大将段熲的外孙,这位将军名声在外,曾经带着400人扫清羌族叛乱,这个身份一拿出来,令这些马贼闻风丧胆。虽然迫于将军的威名他们迟迟不敢动手,但是贾诩知道,自己想要逃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他给这伙马贼许下承诺,自己愿意回到外公府邸,给他们拿来双倍赎金。
就是这几句话,让马贼轻易放了贾诩。然而贾诩从这伙人刀下逃脱以后,并没有匆忙逃命,反而是将这伙马贼的行踪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所说,将这一伙马贼一网打尽。其实在整个过程中,贾诩从未多说一句话,他仅仅是表明假身份,许下假承诺,就能够从刀下亡魂逃出生天,甚至永绝后患。如果是单纯的小聪明,又如何化解这场生死攸关的劫灾难呢?毕竟与他一同同行的那些人,可都是成了这些人的手下亡魂。
初登舞台,两度击败曹操
贾诩正式在三国舞台上入场,就是在董卓乱洛阳后。董卓和贾诩是老乡,当时的董卓权倾天下以后,贾诩在这个时候登场自然是最佳选择。只可惜他被提拔为平津都尉没多久,王允的一场连环计就要了董卓性命。这个时候,董卓手下的那一些心腹大将是走是留,都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李榷等人,建议就地解散军队直接回老家。只可惜这一群人失去了龙头,就没有人能给他们做主,争了个面红耳赤,也没人能拿定主意。
这个时候贾诩登场,他的建议与想法都很中肯。如果这些将军都弃军跑路,朝廷不用浪费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人赶尽杀绝。既然成败都是一死,倒不如带着本队人马杀回长安,如果此事能成功,将军成长朝廷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如果失败到时候再溜之大吉,倒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不过这件事并没有给贾诩留下一个好名声,人们反倒认为他是一个?乱武?之人。因为这些将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才有了接下来令世人所不耻的长安乱。
其实这种过错也并不能完全嫁祸于贾诩身上,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人们所想的是保命之计。当时的汉王朝早已经孱弱不堪,地方军队杀入长安也是迟早的事。他规劝董卓的这些手下将领杀回长安,其实只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而已。更何况通过这一计谋,贾诩也真正的认清了,这李、郭二人,并非他能依附之人。但是成功讲的就是谋略,只是他的这一步棋是通过别人的成败来决定的,或许他也没能想到这二人竟然会做祸乱长安、屠杀百姓之事。
三国一直都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关于其名将排行榜、谋士排行榜之类的排名层出不穷。至于谁是最聪明的谋士,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很多人认为三国最聪明的谋士应该是贾诩,因为他审时度势、算无遗策、明哲保身还寿终正寝,这样的老狐狸不是第一聪明,还有谁?
是的!贾诩确实厉害,智商高,情商高,然而聪明这个词囊括的东西太多,要真的说贾诩是三国时最聪明的谋士,还是值得商榷的。现在小编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小编看来,聪明可以分成六类,依次递增分别是小聪明、自我定位、思维扩展、权术谋略、人生选择、大智慧。
小聪明不用多说,可以说是每个人心中的如意算盘,是个人都有。
自我定位,这项很重要,一个人只有明白自身的优缺点,明白自身的才华、资源和机遇才能自我定位,这看起来很简单,对普通人而言却很难操作,失败者比比皆是,这也就是这个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三国的那些成功人士定位都很明确,贾诩的定位就是谋士,在这个基础上弄个官员做做。这里说的是诸葛亮,他的定位比贾诩要高,是政治家。
思维扩展是自我定位的另一种升华,就这点而言,贾诩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后者有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发明,还有文集,而贾诩,没有。
当然,思维拓展在乱世中并无卵用,尤其和权谋计策相比。从权术谋略来说,贾诩是比诸葛亮高点,尤其是他夜袭曹营那一计更是打得曹操落荒而逃。诸葛亮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多少闪光点,不过,他有个优势比贾诩大,那就是他带过兵打仗。贾诩虽说权术谋略比诸葛亮高,但在那个时代,也不是最高的,同时期的荀攸,程昱、陈登等人都不必他差。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乱世之中聪明的另一个表现是人生选择,就如同赌博一样,赌对了,未来就发达了,赌错了……哼哼……田丰沮授陈宫等人赌错了,只能被杀,诸葛亮,贾诩赌赢了,他们在历史上就是胜利者,笔墨要远远多于前面那些仁兄。所以说人生选择很重要,需要一个人的高瞻远瞩。就这点来说,贾诩和诸葛亮等人势均力敌。
最后一个比的是大智慧。天地之间至始至终都存在的应该就是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恰是大智慧的一项。这点贾诩是远远比不上诸葛亮的,除了浩然正气外,大智慧还包括一个人对家国人们的责任。就这点来说,贾诩还要扣分,如果不是他为了自身利益,怂恿里郭汜李傕等人反攻长安,乱武天下,那么当时的老百姓可能会少吃很多苦。
所以说从6点比较,贾诩绝对算不上是最聪明的谋士,他不仅和诸葛亮相去甚远,甚至还如荀彧荀攸等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