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彻底“灭六国”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最后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艾灸师小爱 2023-07-27 11:34:58

秦始皇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是我们学历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识。但是秦朝国祚短暂,秦始皇去世短短几年后,庞大的秦帝国就被重生复辟的六国力量推翻。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

汉武帝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从战国后期开始,随着秦国统一进程的展开,先后被灭亡的六国就已经埋下了试图复辟的力量。这些复辟力量,不仅包括了残余的六国王族、贵族和将领,也包括了原先六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严格的讲,这种“复辟力量”不在于武力,而是六国遗民的国家认同。

像齐国的百姓,历史上曾先后被燕国、秦国和项羽征服,但依然认为自己是齐国人,这就为后来的齐国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础。“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虽然凄美,但却是齐国人顽固追求复辟齐国的心态使然。

那么,六国的复辟力量是什么时候才真正消亡,让古代中国真正实现华夏统一的认同呢

秦始皇肯定没有做到,西楚霸王项羽更是一个逆流,汉高祖刘邦是不是做到了呢 从历史事实看,刘邦只做到了三分之二。

秦朝灭亡时,项羽进行了逆历史潮流的“大分封”,基本上重新恢复了战国时的六国,而且还多分封了汉王、河南王、雍王、塞王、九江王、殷王等十二个王。项羽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六国复辟的希望,但也加剧了华夏局势的混乱。

项羽分封诸侯示意图

六国复辟力量,并非对“一家一姓”的忠诚但是,项羽也有少许积极作用,那就是打破了六国旧王族独占王位的企图,好几个出身底层的将领也成为了王,从而贯彻了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

当刘邦消灭项羽后,又先后铲除了多数异姓王,这些异姓王不仅有齐国、赵国、韩国的旧王族,也有韩信、彭越、英布、陈豨等汉军将帅。项羽和刘邦的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六国王族的传承,严重削弱了六国复辟力量的旧有认同。

对于六国复辟力量而言,王位的法统是非常重要的,是复辟一个诸侯国的号召核心。最优先的当然是六国旧诸侯王的直系后代,其次是六国王族的旁系后代。例如楚国复辟时的楚怀王,韩国复辟时的韩王成和韩王信,赵国复辟时的赵王歇,魏国复辟时的魏王咎和魏王豹,都是旧楚王、旧韩王、旧赵王、旧魏王的直系子孙,基本都是公子身份。另一方面,齐国复辟时的田儋、田荣、田横则只是旧齐王的旁系亲属。

但是,六国的王族法统被打乱后,六国复辟力量很难再依托这些旧王族,退而转为依靠楚汉的封王,比如曾当上齐王和楚王的韩信,还有燕王陈豨、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等人。韩信多次被人鼓动反汉自立,其实就是旧六国复辟力量开始转换形式的一个体现。

但是,当汉朝的异姓王多数被铲除后,各地诸侯王都变成了刘氏子孙,六国复辟力量是否会消失呢 恰恰相反!这些旧的“六国认同”又开始寄托于这些刘氏子孙身上。最终的产物,就是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几乎重现了秦末的分裂倾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国复辟力量并不在乎对“一家一姓”的忠诚,只要符合某些地方豪强的利益,诸侯姓什么都可以。我们从齐国的君主变迁,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西周到春秋的齐国君主是姜姓,战国时则换成了田姓,楚汉争霸时曾由韩信充当,进入西汉时期又变成了刘姓。即使身为皇家同族,齐王系的几个诸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依然是参与“七国之乱”的重要成员。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示意图

终结旧有分封体系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说,不彻底对六国复辟力量进行“釜底抽薪”,就不能消除某些地方势力的分裂倾向,汉朝同样也无法完成华夏真正的统一,尤其是国族意识的大一统。

事实上,最终打破旧有的割地分封思想,完成华夏民族国族意识的大一统,这个任务是汉武帝真正完成的。汉武帝的做法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割了各地诸侯的王权,将诸侯国逐步“碎片化”,并且剥夺了诸侯们的多数军政权力,仅保留经济权,从汉武帝以后,地方诸侯又进一步演变成被架空的虚职,而不再是地方领主。此举基本破除了各地百姓对诸侯的依附关系,也让普通人失去了“忠于诸侯”的法理基础,让“忠于朝廷和皇帝”成为普通百姓的最终选择。

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六国复辟力量最终成为了“无源之水”,无人再去怀念这些“冢中枯骨”。某些地方豪强即使对中央不满,也无法再打出“复国口号”,揭竿而起的理由也只能另辟蹊径。

由此可见,华夏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始皇消灭六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不是全部。国家真正的统一,可以说花费了好几代人的努力,涉及领域更是广泛得多。

事实上,中国的这种让地方诸侯“非领主化”措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在欧洲、日本等地,在上千年时间里都试图进行类似改革,但在地方诸侯和领主(欧洲的公爵、侯爵等等,日本的大名等等)的强力对抗下,但直到近代才勉强成功,甚至到了当代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秦始皇和汉武帝做出的历史功绩,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超前的。这也能解答一个问题:为何中国能够实现大一统,而欧洲却四分五裂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灭掉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先是韩国。

1、灭韩: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

2、灭赵:韩国灭亡后,秦国有两个选择,赵国和魏国。以秦的实力来说本来无所谓,但是选择赵国会更有利些。因为赵国还有一定潜力,拥有河套地区、太原盆地,对东出函谷关的秦军侧翼有一定威胁。

3、灭魏: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

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4、灭楚: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5、灭燕: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前227年。

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6、灭齐:齐国最后一个灭亡,一是因为它处于东面,与秦国的西面遥遥相对,两者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二是齐国一直梦想独善其身,五国征讨秦国时,也保持着中立。

扩展资料 秦国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春秋各国称霸中原盟会争雄时,秦常被摈斥于外。但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

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又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中原地区的大片河山几乎都在秦国的控制之下。

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王政即位的初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国,即将在刀光剑影中诞生。六国日渐没落、秦国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齐国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秦灭六国之战

秦始皇没有彻底统一天下,还有一国未灭吗?

《阿房宫赋》中说过,?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一切好像已经盖棺定论了,可是秦二世胡亥在诛杀扶苏,篡位成功之后,却又要统一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始皇并没有彻底的统一天下,还有一国未灭,这个国家就是卫国。

卫国在历史上的命运真是离奇曲折,两次被灭又奇迹般的救了回来。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660年,当时的国君是卫懿公,此君有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鹤,他爱鹤更胜自己妻子,把自己宠爱的鹤封为?将军?,玩物丧志,不顾人民的生死,后来被狄族所灭,在这过程中,发生了搞笑的一幕,卫懿公叫部下拼死守城,可是部下以前的地位就比不上?鹤将军?,于是部下来了个以牙还牙,让那些鹤将军去守城,结果懿公被杀,卫国灭亡。

但是事情又出现了转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拉了卫国一把,他亲率大军,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帮助卫国复国成功,为了表示感激,新立的卫国国君卫文公送了齐桓公一程,不知不觉已经出了卫国边界,到了齐国境内三十里,春秋时期,有本国国君送他国国君不能出境的规矩,但是齐桓公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出境的三十里地割让给卫国,卫国便在楚丘(河南渭县)建都,第一次复国成功。

后来卫国内乱不断,民不聊生,又有强国虎视眈眈,逐渐衰败,公元前25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了报马陵之败的血海深仇,派兵攻打秦国陶郡,卫国作为秦国的附属国,也魏国一并灭了,按理说,卫国应该寿终正寝了,谁知一向弱肉强食的秦昭王此时帮了卫国一把,之所以如此,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借此来打击魏国,就这样,卫国第二次复国,再次成为秦国的附庸国。

秦国不是统一六国了吗?为什么还有赵王楚王等?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类问题常会走向归纳取代解释,幸存者效应来看待胜利/生存条件,而且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其实是两个问题。秦国比列国更胜一筹的是国君的绝对权威更大,中间的贵族阶层因为制度改革而被削弱了,底层的积极性因社会流动性增加而增强,因此有更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作战动力。赵国也是经过改革的,但这场小小改革者主父偃的下场说明赵国的凝聚力并未增强,未能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而秦国的商鞅改革则以一个人的死为代价而继续执行,可见历史的机遇在于秦而非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