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像 图片来自网络
封建社会的帝王传承,自古以来遵循的都是“子凭母贵、母凭子贵”原则。也就是说,母亲出身尊贵,会为儿子继位带来莫大的助力,反之亦然。可如此一来 ,就造成了一个困扰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弊病-外戚干政。
汉初惩于“吕后之乱”,为了杜绝外戚干政,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却偏偏挑选母族没有地位的皇子。就这样,母族毫无背景的刘恒就被挑中,成为了幸运儿。
可是,刘恒的幸运,却是他儿子们的不幸,在刘恒继位后的几个月内,他已经死去的代王后给他生的四个儿子先后病死,病因不明!
据《史记》记载: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这也太巧了吧!可是,历史是没有巧合的,巧合都在小说里。
从表面上看,汉文帝四子病死,唯一的受益人应该是汉景帝。
据《史记 外戚世家》记载:
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根据这段记载,如果不是汉文帝前王后生下的四个儿子都病死,刘启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太子。
本着得利的原则,刘启和他背后的窦姬是最有动机下手害死汉文帝这四个儿子的,可是,窦姬敢吗
初到长安,人生地不熟,汉文帝刚坐上皇帝宝座,对手下的大臣们不熟悉,甚至怀有畏惧,窦姬就敢于做出这种事 笔者是不相信的。因此,汉文帝这四个儿子的死亡与窦姬毫无干系。
图片来自网络
从深层次来看,有能力,有动机使汉文帝四个儿子莫名死亡的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汉朝的功臣集团。
汉朝建立后,其上层主要由三种人构成,一是刘姓王室;二是外戚集团;三是以丰、沛人为主体的功臣集团,这三个集团互相制衡,使汉朝的政权得以平稳发展。
后世人经常评价刘邦还算是厚道人,除了杀韩信、彭越和英布之外,再也没有大杀功臣,其实,这里面有刘邦更深层次的考量在内,并不是不想杀,而是不能杀。
以刘邦之智,他不会不知道在自己死后,吕后会专权,可是他却不能杀了吕后,因为只有吕后在,才能带领外戚集团控制住功臣集团;而不杀功臣,也是想依靠功臣集团来制约吕后,这就是宋朝文人吕祖谦在《大事记》的评价:
“存高后为有功臣,有功臣为有吕后,此高祖深虑也。”
这其中仅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樊哙。
樊哙本是出身于丰、沛,属于功臣集团,可他是吕后的妹夫,又属于外戚集团,樊哙偏向哪里,哪个集团的实力就会增强,就会引发政治失衡。所以,这才是刘邦在死之前为什么要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死樊哙的原因。可是,陈平和周勃害怕得罪吕后,就没有动手。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动手,直接酿成的后果就是吕后的外戚集团拉拢了功臣集团的骨干,终于在汉朝的政局中占据了上风,才出现了日后的“吕后专权”。
吕后出身于丰、沛,和刘邦的起家班底都很熟悉,这批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吕后的恩惠,都不会明着反对自己。
可刘姓王室则不同,对于吕后来说,任何一位刘姓王室成员都是她儿子,即汉孝惠帝刘盈皇位的潜在竞争者。因此,为了加大对刘姓王室的控制力度,吕后使出了一条绝户计,那就是把吕姓的姑娘嫁给刘姓诸侯王,既可以起到就近监视的作用,又可以让刘姓王室日后的继承人都具有吕姓血脉,岂不是皆大欢喜!
可吕后却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做即使刘姓王室不反对,那些功臣们会怎么想 如果这种方式执行一到两代,那汉朝就会变成刘姓和吕姓的天下了,这些功臣们还有活路吗
图片来自网络
可吕后不管这些,只要自己高兴!她为自己设计出来的这套方案感到欣喜不已。
于是,吕媭之女嫁给了营陵侯(琅琊王)刘泽、吕产之女嫁给了赵王刘恢、吕禄之女嫁给了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也以诸吕女为后、吕禄的小女儿嫁给了少帝刘弘,成为了皇后。这就是清朝史学家赵翼说过的“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
这些吕姓诸女们也充分领悟了吕后的精神,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组团的女奸细。
可是她们忘了,他们是给人做老婆的,做老婆才是主业;做奸细是副业,捎带着干就行了。可这些女人却本末倒置,对刘姓的这些诸侯王们百般欺压,因此,不得宠是必然的。
在刘姓的诸侯王中,仅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也娶了吕姓女。
笔者分析,刘肥应该是没有娶吕姓女。因为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年龄最大,在汉高祖六年就已经封王。那个时候,恐怕吕后还没有这个心思,所以刘肥娶的是驷氏,躲过了一劫。
淮南王刘长因为是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属于亲近之人,或许吕后就没有把吕姓女嫁给他。根据资料,刘长娶的是雍姓女。
最后,只剩下代王刘恒了。根据资料,刘恒第一位王后并没有留下姓名,也无从考据。这位代王后给汉文帝生了四个儿子,按照这个生孩子的速度,汉文帝应该和这位王后关系很好,此女似乎不应该是吕后派来的吕姓女。因为根据刘姓其他诸侯们的婚姻状况来看,过得都不是很好,夫妻之间的矛盾都很大。汉文帝怎么就能成为另类呢
可是,如果代王后不是吕姓女,那为什么她的四个儿子会在汉文帝继位之后,在短短几个月内全部莫名病死呢
读者们可能会说了,汉文帝四个儿子之死和代王后是否为吕姓女有关系吗 你为什么会这么考虑问题呢
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大了!
鸿门宴樊哙与张良 图片来自网络
假设一:代王后是吕姓女
汉文帝即位后,如果仍然容留吕姓女生下的儿子在身边,进而受封为太子,那这个孩子长大了之后是否会成为不安定因素呢 他是否会对功臣们进行报复呢
按照汉文帝儿子们的排序来看,前四位都是吕姓女所生,如果吕姓女的儿子成为太子,那么,吕氏家族就不会彻底覆灭,自己这些诛杀吕氏的人就不会彻底放心。所以,四位吕姓女所生的王子必须死。
假设二、代王后不是吕姓女,是另一位贵族或者豪强之女。
按照“吕后之乱”之后汉朝选择皇帝的标准,一是年长;二是母族没有背景。按照这个要求,汉文帝被选中了。
本来,候选人有三:
其一 、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刘襄
“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
刘襄是刘肥的嫡长子,刘邦的长孙,具备被推举的条件,可被淘汰,理由是母族是恶人。据《史记》记载:
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其二、淮南王刘长
淮南王是刘邦第二小的儿子,自小被吕后抚养长大,如果立他为帝,他是否会在将来为吕氏报仇呢
据《史记》记载: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想要立淮南王为帝,可是淮南王年龄太小,母族也是恶人,所以被淘汰。其实,《史记》在这段记载中有误,刘长的母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族,谈不上是恶人。功臣们所担心的是刘长的妻族是恶人。
在汉朝初年,雍姓贵族仅有一人,那就是刘邦最为痛恨的雍齿,笔者分析,刘长的妻子很有可能就是雍齿家族的女人。所以,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刘长也被排除在外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三、代王刘恒
刘恒的母亲薄夫人可谓是一位苦命的女人,他先是成为了魏王豹的女人,后来又被刘邦俘虏,成为了刘邦的女人。一生只得了刘邦一次宠幸,就生了刘恒。在这一点上,她又是幸运的。
刘邦后宫女人虽多,但吕后真正重视的也只有薄氏,像戚夫人那种以色娱人的女人,吕后是不会真正瞧得上的。
而薄姬则不同,她的命运和吕后类似,也是颠沛流离,跟着丈夫四处征战。在乱世中能够存活下来,并且还能够活的很好的女人无一不是人精。只不过,魏王豹后来失败了,刘邦胜利了,所以,吕后就高高在上,而薄姬则成为了俘虏。
对于薄姬这种女人,吕后始终是防备着的,所以才会很大方的让薄姬跟随着自己的儿子到代地去居住,这在刘邦的后妃中是独一份。
而薄姬呢 也非常有眼色,她知道吕后最在意什么,只要是不对汉惠帝的帝位有威胁,吕后是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的。所以,在赵王被剥夺封号,吕后想要封刘恒为代王的时候,薄姬坚决予以拒绝。薄姬就是想要通过此举来向吕后表明心迹,自己绝不对皇位有任何觊觎。
所以,代王刘恒和薄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功臣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被选中做了皇帝。
据《史记》记载: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年长也好,仁孝宽厚也罢,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太后家薄氏谨良。潜台词就是薄姬没有家族势力,唯一的一个弟弟还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可即使是这样,薄昭日后还是被这些人逼死。
《史记》中只记载了汉文帝母族谨良,可却没有记载汉文帝的妻族,这是绝不应该的,毕竟,一位为汉文帝生下四个儿子的女人怎么会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氏呢
笔者分析,如果代王后是一位贵族或者豪强之女,史书中必定会留下名字或者姓氏,没有立下任何记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这位代王后是吕姓女。
薄姬虽然洞悉人情,主动远离朝堂避嫌,但吕后必要的防备还应该是有的,毕竟不在自己眼皮底下。所以,笔者认为,刘恒的第一位王后肯定是吕后派来的吕姓女。
那么,刘恒的代王后为什么就能和刘恒相得两欢,连续生了四个儿子呢
司马迁祠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种可能
代王后贤惠,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确,自己就是刘恒的老婆,因此获得了包括薄姬在内的所有人的喜欢和爱戴。
第二种可能
薄姬为了保住刘恒,逼迫刘恒要喜欢代王后,由此获得了代王后的好感,小报告打得少了些。
可是,问题出现了。汉文帝登上皇位,势必要立太子,如果太子是吕氏女所生,那么,就会面临着前文所说的问题,为了给功臣们一个定心丸吃,这四个儿子必须死!
至于刘恒派舅舅薄昭赴长安和周勃究竟谈了什么 达成了什么共识 这都属于极度机密,在史书中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不过,司马迁还是在史书中留下了一点线索,那就是四位王子的死。
笔者分析,功臣们拥立汉文帝是有条件的,虽然你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但是如果不处理掉吕姓女生下的四个儿子,那这个帝位也肯定不是你的。毕竟,刘姓王室的儿子们多着呢!
如果笔者判断正确的话,刘恒为了坐上皇帝宝座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可谁叫那是全天下唯一的座位呢 至于这四个儿子是怎么死的,那自然是病死了。
所以,就在汉文帝四个儿子死去不久,群臣上表劝谏汉文帝立太子,刘启作为汉文帝活下的最年长儿子被立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
在这次拨乱反正的事变中,周勃的功劳最大,同时,作恶也最大!从此,周勃和周勃家族就成为了汉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势欲除之而后快!
汉文帝虽然为了皇位舍弃了儿子,但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他的内心无时不在流血。
但没办法,自己初继位,根基不稳,这些功臣们既然能够把自己推上去,就能把自己拉下来,在朝中政治格局没有恢复到平衡之前,汉文帝是不会出手的。所以,汉文帝对周勃和陈平等拥立功臣给予了极大地容忍,甚至到了违反皇家礼仪的地步。
一是大肆封赏;二是下嫁公主;三是起立送行,这是汉文帝给予周勃拥立之功的回报。可是,在明眼人眼里,就在汉文帝起立送周勃下朝之后才敢坐下之时,就基本上判定周勃必死无疑,周氏家族必灭无疑!
反观周勃,自认为立下大功,又为了杜绝隐患,逼死了四位王子,可谓是得意到了极致,就在此时,有识之士开始点播了。
图片来自网络
据《史记》: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
笔者认为,这位所谓的有识之士应该就是汉文帝派来试探周勃的。
见周勃还算明智,汉文帝就走了第二步,列侯就国。也就是说,让这些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这就是变相解除了这些人的兵权。
据《史记》:
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周勃此时是真的害怕了,他应该想起自己曾经逼迫汉文帝放弃四位王子换取上位这件事了。不然,就算是河东守尉巡行,那又怎么样呢 这本来就是守尉的正常工作,你何至于被甲持兵如临大敌呢 还是心里有鬼。
据《史记》: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如果仅是功大难赏,周勃恐怕不会这么害怕,因为这没有罪。可是,四位王子的死,却会让汉文帝找任何理由杀了他。这件事,毕竟做的不那么地道。
汉景帝像 图片来自网络
周勃的举动早就被汉文帝洞察。很快,一封上告周勃谋反的书信就出现了。其实,这些都是套路。
据《史记》: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好在有薄昭、公主和薄太后的说情,周勃才得以逃出升天。其实,汉文帝之所以肯放过周勃,还是出于稳定朝局的考虑,敲打敲打是可以的,可如果动了真家伙,那些功臣们还不得造反了。毕竟,周勃是领头人,其他刘姓王室、功臣们都是参与者,知道的是你在为儿子们复仇,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翻案呢!
就这样,周勃算是得了善终,可这个仇却并没有结束。先是周勃长子周胜之尚主不谨,也就是和公主关系不好被合离(离婚),后是周勃传递下去的绛侯爵位被剥夺。好在有个周亚夫,又把绛侯这一世系传承了下去,从此改称为条侯。
周亚夫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其被杀的理由是“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简直是笑话。
我们不要怪汉景帝刻薄寡恩,起码在周亚夫这个问题上,汉景帝是有着底火的。笔者有理由相信,汉文帝在临死之前肯定要嘱咐汉景帝要报仇之类的话。
就这样,经过了两代的努力,绛侯这一系被彻底打压下去了,汉景帝终于给自己的四位哥哥报了仇。
绛侯、条侯这一系又传了两代,但都不成气候。元鼎五年,最后一代条侯周建德有罪国除。
在这次事件中,最狡猾的算是陈平了。以笔者估计,杀四位王子的计策应该是他出的。周勃粗人,大字不识几个,哪里能够预见到这么远 可是,陈平见机得早,把诛杀诸吕的功劳推到了周勃身上,这就相当于变相把害死四位王子的首要责任推到了周勃身上。
我们从《史记》的一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陈平的狡猾。
据《史记》: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让勃。”
看似谦让,其实是把周勃推到了风口浪尖!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汉文帝在历史上赢得了“仁”的名声,但这只不过是他的伪装色。毫无根基的汉文帝,其实也是一位政治高手,把权力一点点从功臣集团、诸侯王集团,慢慢收回了一些,巩固自己的皇权。
先掌握最重要的军权
汉文帝在进入皇宫的时候,便受到了功臣集团的第一次示威。堂堂皇帝,竟然进不了皇宫,最后还是找来太尉周勃,汉文帝才得以进入。这种感觉,让汉文帝像吃了一个苍蝇般难受。
在进入皇宫的第一个晚上,汉文帝便让自己的心腹掌控了禁卫军。而且让他们荷枪带甲,整夜巡逻。此时的汉文帝在害怕什么?吕氏家族吗?显然不是,吕氏家族都被功臣集团消灭了。汉文帝防备的,正是这些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集团哪!而且,当天晚上,汉文帝便迫不及待地发出诏书,承认功臣集团诛杀吕氏集团的正义性,借此安抚功臣集团。除了这些,汉文帝有开始拉拢其他势力。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除了拉拢功臣集团外,汉文帝大赦天下,让天下百姓同乐。汉文帝的这个举动,其实大含深意。因为汉文帝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其登基初始,牢牢受功臣集团的限制。没有办法之下,汉文帝只能出此下策。
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汉文帝在三番五次“让”皇位给其他诸侯王之后,还封赏了一批诸侯王。借用同宗的势力,来平衡功臣集团。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自己的朋友,在汉文帝这里,玩得炉火纯青。等到汉文帝初步坐稳皇位之后,便开始对当初那些拿自己难堪的功臣集团动手了。
对功臣集团首领开刀
经过了初期对功臣集团制衡后,汉文帝又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念自己的好。接着让各地举荐贤良方正,把各地的人才充实到国都,打造自己的班底。
等到汉文帝初步坐稳皇位之后,便开始命令诸侯回到自己封地。而汉文帝真实的目的,便是功臣集团的首领周勃。果然,在长安城里的诸侯,回到自己封地的并不多。于是汉文帝趁机发难:“前面下发诸侯回自己封国的命令,执行得不理想。丞相是皇帝所倚重的,应该起带头作用!”
因此,周勃被罢免丞相,回到自己封国。汉文帝又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免了灌婴的军权。汉文帝通过这个举动,既惩处了功臣集团首领周勃,也趁势收回了兵权。后来,周勃更是被汉文帝借机下狱,在里面受了不少苦。
因此,当周勃从监狱出来后,十分感叹:“我以前带兵百万,感觉自己很威风。但如今到了监狱里,才见识到狱吏也是很威风。”好在汉文帝还算宅心仁厚,只是把这些功臣集团敲打了一番,稳固了自己的皇权便算完事,并没有对他们展开激烈的屠杀,也算不负汉文帝“仁”的评价了。
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
八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后来登上皇位。一个是皇后吕雉所生的刘盈,刘邦去世后顺理成章继承刘邦的大统做了皇帝,史称汉惠帝,而刘邦四子刘恒最不受刘邦待见,出乎意料的成了一代圣君,创建“文景之治”,为后世所传颂,那么刘恒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呢?
刘恒是刘邦和薄姬一夜情的结晶,汉高祖、吕后皆不看好母子二人,任其在封地代自生自灭。当刘邦病逝,吕后专权一一除去刘氏诸王,对穷乡僻壤的刘恒网开一面,吕后病逝,大臣们诛杀吕氏一族,迎回刘恒为帝,刘恒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创“文景之治”,成为一代圣君。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母亲薄姬位卑为刘邦所不宠,刘恒得以保全性命。
刘恒的母亲薄姬地位卑微,曾是魏王的妃子,但魏亡后,刘邦接收了魏国的国土珠宝及美女。薄姬长得风姿绰约,刘邦好美色,自然收入后宫,幸而与刘邦有过一夜情,而这一次邂逅便让薄姬怀上了龙嗣,在公元前203年生下刘恒。
刘邦后宫美女如云,从那一夜之后就很少见薄姬,更谈不上宠爱,以至生了刘恒,刘邦也爱搭不理,好像没这个人一样。
吕后好妒,对刘邦的宠妃一个个幽禁在宫中,不许和儿子们见面,独有薄姬娘家没几个人,地位又卑微,凡事不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刘邦又不待见,吕后觉得这样出身的薄姬对自己不构成威胁,所以当刘恒八岁封为代王去为刘邦戍守边疆时,薄姬也跟着去了山西,吕后居然放行了。
这样两母子在山西相依为命经营了十五年,虽然辛苦,但也相安无事,保全了性命。
二、嫡母吕后专权尽杀刘氏皇子,为刘恒铺平道路。
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戚夫人所生刘如意也宠爱有加,在戚夫人的泣请下,想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周昌等众大臣劝谏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不明智,吕后听张良建议,赶紧请来商山四皓,刘邦才断了废立之念。
公元前195年,刘盈继位,吕太后专权,先是把刘邦最宠爱的刘如意毒死,后又把如意之母戚夫人做成“人彘”[zhì],刘盈亲眼见到惨状,吓出一场大病,此后天天声色犬马,无心朝政。
公元前193年,刘肥来京拜见惠帝,吕后发现刘肥不尊君臣之礼,坐在上座,又要毒杀刘肥,汉惠帝救下刘肥,刘肥献了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叫鲁元公主为干娘,这才幸免于死,但郁结成疾,几年后去世。
公元前188年,刘盈抑郁而亡,吕后立幼太子刘恭为帝,开始临朝主政。
开始一一排杀刘姓皇子,以除隐患。赵王刘友娶了吕后之侄女,但这刘友偏偏不喜欢自己的王后,却专情于别的王妃。吕王后也是个醋坛子,找到吕后告状,居然说刘友要谋反,吕后召刘友进京,关押在官邸,不给吃喝,刘友不久就饿死了。
梁王刘恢本来有老婆,吕后为政治联姻,把吕铲之女塞给刘恢为王后,这王后既然毒杀了刘恢原来的老婆,还监视刘恢的行动,让他没了自由,刘恢生无可恋,便自杀身亡。
燕王刘建打猎时被狐狸咬伤,得狂犬病去世。除了吕后养子刘长,刘姓皇子基本去黄泉与刘邦团聚了。
吕后对刘宗室皇子不断残杀,刘恒以戍边为由,有幸生存下来。吕后为了自己的权欲,间接为日后刘恒登基铲平了道路。
三、刘恒低调韬光养晦,众臣铲除吕氏一族,扶刘恒上位。
刘恒在封地代国循规蹈矩,一直十分低调随和,从不与人结怨,在代地发展农业生产,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代地那不毛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丰衣足食。
刘恒十分节俭,从不讲排场,对属地百姓宽容大度,性格又十分稳重,办事小心谨慎,给朝中众臣老实可靠的印象。
吕后称制十六年后去世,汉朝大臣陈平等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台、吕产、吕禄等吕氏外戚,又废了吕后曾立的傀儡皇帝刘弘(非汉惠帝所生),众大臣商讨遵守刘邦旨意“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决定迎接外戚势力不大,刘邦四子,恭俭有为,温良仁厚的刘恒为帝。
刘恒谨慎的先派舅舅薄昭打前站,做探路先锋,快到京城,又派心腹宋昌入城一探究竟,最后看到诸臣都十分恭顺,才放心进城接受玉玺,陈平等扶持刘恒登上皇位。
四、刘恒励精图治,宽俭待民,“无为而治”成为一代圣君。
公元前180年,刘恒称帝,时为汉文帝。马上封侯拜相,对原来刘氏诸王恢复王候,对铲除吕氏一族有功者,一一分封,还对随父亲建国的老功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巩固了汉文帝的帝位。
汉文帝又令宋昌等亲信掌管军权,对皇宫、京城严加防护,保证皇室成员安全。
刘恒便开始治理国家,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轻老百姓赋税,宽俭待民,废除肉刑等让汉朝经济得到发展,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
综上所述,刘恒两母子位卑势弱不受宠,无后台反而因祸得福,保全了性命,这为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
吕后的“除苗”工程,让刘邦的儿子一个个去父皇那儿报到去了,只留下刘恒和刘长,而刘恒为长也更仁厚,吕后的残暴行为反为日后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众大臣慧眼识真龙,扶刘恒上位,为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最直接的保障。
刘恒的勤俭治国,轻徭役减赋税,废酷刑,最终成就了刘恒一代圣君的美名。
刘恒就这样奇迹般地成为了一代圣君,就像书写了一部人生传奇,最不受父王待见,却开创了“文景之治”,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为后人所敬仰,汉文帝手握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格局!有书君欣然为之点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