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春秋战国时期当属其一,一句“百家争鸣”道出了文化的辉煌灿烂、学者的群星闪烁、学术的盛世繁华。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从宏观上来讲,东周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诸侯国的变法兴起,对新思想产生了巨大需求,也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为谋求立足,秉持不同观点的流派一跃而起,最终形成了诸子百家。
从微观上来讲,有一个机构的出现,在思想汪洋中立起了一座灯塔,百家争鸣,从这里走向了全天下。
那便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网罗天下学者开展讨论教学的学术机构、高等学府,同时也为政府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稷下学宫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齐威王所创,就是那个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锐意改革的一代明君;也有说法是他父亲齐桓公所创,但此齐桓公非彼齐桓公,是田氏篡了姜齐、建立田齐政权后的第三位君主,比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了200多年。但到底是谁所创,并不重要。
齐威王稷下学宫虽由齐国官方出资主办,但由私人主持,这种特殊形式为学术交流带来了极大自由——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不论国别、不讲年龄、不问流派、不管水平,只要有想法,都可以自由发表,因此学者们蜂拥而至。
鼎盛时期,这里容纳了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所有学派,汇集了孟子、荀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等众多思想巨匠。他们关注民生疾苦、天下大势,或争辩、或探析、或诘难,共同绘成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
稷下学宫的负责人叫“祭酒”,这一叫法广为沿用,以国子监祭酒最为后人熟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齐国信奉道家黄老思想,稷下学宫自然也以道家最为尊崇,但儒家的荀子却能够三次担任祭酒一职,可见齐国、稷下学宫对学术讨论的包容态度。这也是稷下学宫能发扬光大,最终成为百家争鸣之中心的重要原因。
荀子从稷下学宫的性质、作用来看,它完全可以认定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那些聚集在稷下学宫的学者,秉持救助天下人的理想,既寻求共同之道,又彰显个性原则,推动形 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中解脱出来,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科学文化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思想萌发。
四、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促进了民间思想的启蒙。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交流密集,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逐渐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参考资料:-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作为一件文化盛世,其原因多有分析,已成定论,但为什么“百家争鸣”独兴于齐,而没有兴起于鲁、周等礼仪之国,少有议论。
我们知道,保持经济发达能促进文化繁荣,长期保持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则是国家富强的基本要素。而促进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却是政治的开明进步。
首任国君姜太公实行兼听广纳的政策,倾听天下人的意见,使自己“目明、耳聪、心智”,奠定了“博取众长、兼听广纳”的政治传统。继姜太公以后,两姓齐国以实行开放政治为传统的富民强国之道,兼听广纳、言行开放、博取众长、兼收并蓄都是这一政治传统的体现,
如齐桓公的“修善政”,就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向管仲求取效古王法、治国理政的做法。齐威王,更是以“广开言路,推诚纳谏”著称古今。当时齐威王“招贤士,听谏言,革吏治,任贤士”,“广开言路,兼听广纳”,使得齐国依然富强。
齐国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机构是稷下学宫,即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实行“不治而论”。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齐都临淄稷下,造了高门大屋招徕贤土,诸子学派多来云聚,争鸣蔚然成风,成为战国时代最兴盛的国家。
总之当时齐国“博取众长,兼听广纳”的政治传统决定了文化学术兼收并蓄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所以百家争鸣正是齐国政治传统的必然产物。兴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开文化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先河,不但对当时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树立起了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繁荣的第一座丰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汉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汉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
一、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二、意义: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各派代表: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2、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3、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
参考资料:-百家争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6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