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东人,十个字,五个词瞬间脱口而出:诚实、尚义、节俭、好客、豪放。这样的真性情也让山东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站住脚,扎下根。一个山东人,就是千万个山东人,千万个山东人,也能凝聚成一个山东人。前者所谓,山东人朋友多,一个山东人,千万个朋友,后者云,千万个山东人一条心,犹如一个山东人。山东人齐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不惹事,也不怕事,以义相对,以诚相待,这就是山东人。山东人就是凭着这股刚柔并济的性情在一百年前的京师彰显了自己独特的“强”。京师山东人京师人的吃,离不开山东人谚语云:“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河北人好穿衣。” 山东人好存粮,因为历来的天灾人祸让他们懂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东人不仅喜欢存粮,更喜欢开粮店,甚至把粮店开到了京师的大街胡同口。当年,京师的大买卖都称“行”,其中人人皆知的“五大行”分别为粮行、布行、烟行、茶行、酒行,又以五大行中的粮行为首。而粮行恰恰就是以诚实、好客著称的山东人开设的。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当时的京师上至高官权贵,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即使没有亲自踏入山东人的粮店,也吃过山东人的粮食。不论在京师经营钱行的江南人,还是经营茶行的安徽人都对山东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连既经营酒行,又经营煤铺、钱铺、油盐杂货铺,能与山东人在京师比肩的山西人,也不得不对山东人另眼相看,竖起大拇指。京师山东人开的粮店开办粮店,让山东人“抓住”了京师人的肚子,也在京师站住了脚,赢得了地位。但山东人并没有止步,因为他们还想“抓住”京师人的“胃”,所以以鲁菜为主的饭铺子、饭馆子、饭庄子出现在京师的大街上。尤其达官贵人和闲散的旗人对鲁菜情有独钟,垂涎三尺。他们“嘴尖”“讲究”“精益求精”,这不得不使得鲁菜师父不断地改造、创新,追求极致,以迎合他们的味蕾。在这样的“挑剔”“淘汰”下,鲁菜的滋味已让山东人的菜馆在京师站住了脚,甚至传到了紫禁城里御膳房。鲁菜的色香味已达极致,美得无可挑剔。就这样,山东人的鲁菜牢牢地把握住了京师人的“胃”。山东人开的饭庄子当时的京师人之间有四种请客方式。第一种最常见就是请客之人与被请之人相约在饭馆或饭庄中吃饭,面对面,喝着小酒,聊着小天。第二种,请客人把厨子请到自己家里,做好菜,派人用饭篮(竹制的)把菜送到被请客人的府上。第三种,请客之人把某一饭馆或饭铺中的票子(现在的饭券)送给被请之人,让他们自己拿着票子向指定的饭馆去消费,第四种,请客之人直接出钱,让厨子去被请之人的家里做菜。在当时,这四种方式都是京师人之间的请客方式。然而,在请客之中,不论他们选的厨子还是饭馆,都会倾向于鲁菜厨师或鲁菜饭馆,因为他们感觉鲁菜请客“长面子”。山东厨师京师人的喝,离不开山东人俗话说“渴比饿利害。”两天四顿饭(当时一天两顿饭,上午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不吃,可以忍受,但两天滴水不进,难以忍受。百年前的京师,一共有三种水,分别是甜水、苦水和“半口儿水”。苦水顾名思义,水发涩发苦,相当难喝,甚至不能喝,所以当时的京师富人只用苦水洗衣服,当然穷人也被迫喝苦水。苦水本来是甜的,因为京师人多、污染严重,地不洁净,冬天倒煤渣、一年之中污水横流,所以甜水变成了苦水。苦水井很多,分布在京师的大街小巷,但这些苦水井都又由山东人专管,他们负责给需要的人家挑水、送水,以此收取报酬。收入虽然微薄,但生意不错,因为很多旗人比较懒惰,加上很多家里都是妇女老人,他们不愿挑或者不能挑,所以山东人打水、挑水送给他们,年深日久,井就成了山东人的买卖。山东挑水夫所谓的甜水是从城西玉泉山上流下的泉水,味甜不涩。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有水车装载着玉泉山的泉水驶过内城的西直门,进入城中,提供给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以,西直门又被称之为“水门”。这种甜水一般人喝不起,只能喝那介于苦水与甜水之间的“半口儿水”。他们经常用苦水洗衣服、煮饭而用甜水或“半口儿水”泡茶。除了直接运往紫禁城内的水车不是山东人负责的,而其他的一定少不了山东人身影。山东人既能让京师人喝得上甜水和“半口儿水”,又能让他们用得上苦水。可见,京师人的喝水、用水离不开山东人。民国时期的玉泉山京师人的穿,离不开山东人老北京人形容一个人有钱又时髦,一句话“头戴马聚源的帽子,脚穿内联升的鞋子,身披瑞蚨祥的衣裳,腰缠四大恒的银票。”提起马聚源,那可是老北京做帽子的老字号,被誉为北京帽业之首,尤其三针缝定帽顶小结子的绝技,只有马聚源的师傅能做到;而内联升的鞋子更是让老北京人称道,其手工千层底(32层),百纳垫,着实吸引了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的眼球。他们的朝靴都出自内联升,寓意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而瑞蚨祥绸布店在老北京更是妇孺皆知。而瑞蚨祥绸布店的创始人就是山东济南章丘人孟传珊。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雒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从此,瑞蚨祥在京师落脚,并不断发展壮大,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并相继发展了五个字号。瑞蚨祥绸布店瑞蚨祥以商品齐全、服务热情,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不仅为老北京人所认可,还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解放后,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由瑞蚨祥绸布店提供的。可见,当年瑞蚨祥绸布庄在老北京的地位。当然,瑞蚨祥绸布店能发展为老北京最大的绸布庄,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这与瑞蚨祥的东家,山东济南章丘孟氏家族的经营管理是分不开。那时,如果一个老北京人连一身瑞蚨祥绸布店的衣裳都没有,那他在别人眼中绝不是一个有钱的时髦人。民国孩子穿瑞蚨祥的料子京师人的洁净,离不开山东人老北京人原本的厕所既有茅坑也有马桶,但茅坑确实脏得很。因此,紫禁城里一律使用马桶,每天都有专人清理马桶,然后把废物出安定门运往城外的化粪池中。而很多在京师做官的南方人更是倾向使用马桶,甚至很多北方人也学习他们,这样家里干干净净,无气味。但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粪夫,然而能担当这一工作的只有吃苦耐劳的山东人。不要小看这些粪夫,没有他们,北京城尤其内城几天就要臭气熏天,甚至传到紫禁城内。山东人不嫌累,不嫌脏,每天都为京城做着“清道夫”的工作。清朝时期,很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深知粪夫的重要性,他们不敢得罪这些人,因为“清道夫”们一旦罢工,无人能顶替他们这样的工作。民国时期,南方人来京师做官的多,极个别富有的高官家里有自动冲水马桶,而一般的官员也只能用普通马桶而已。然而,这些初来京师做官的南方人没有意识到京师大街小巷的“清道夫”的重要性,居然建议警察厅取消他们。老北京粪夫当粪夫们听到这个消息,一起商量举行罢工,没想到不过三天,那些南方官员的家里即经熏气冲天,无法呼吸,最后取消粪夫的建议只能不了了之了。他们何曾知道,在京师的山东人既能让达官贵人吃喝不愁,又能让他们排得舒服,如果得罪了他们,后悔也来不及。山东人手中的粪车与粪桶既是他们的工具又是他们的“武器”。京旗人的家庭,离不开山东人老北京内城是旗人的天下,而旗人最佩服的就是山东人,不仅是山东人让他们品尝到了精致的美味,穿上了时髦的衣服,更重要的是山东人与他们投脾气。尤其那些始终保留着倔强的性格、勇武的精神、纯朴的风俗的旗人更是喜欢和山东人打交道。山东人的诚实、尚义、节俭、好客、豪放的性情让他们佩服至极。旗人最信任京师的山东人,每次旗人出征都要让家里的山东人作为“跟丁”喂养马匹,运输物资,而不让其直接参与战场厮杀。旗人的职责是出征打仗,山东跟丁的任务是为他们做后勤保障。然而,每当旗人战败,原本不需要厮杀的山东跟丁会勇武地,毫不犹豫地进入战场,参与战斗。山东跟丁的这种纯朴、勇武的精神让旗人刮目相看,他们认为山东人是武圣关老爷的化身。因此,山东人虽然在旗人中只做跟丁,但地位越来越高。马车跟丁京师八旗兵营住所中,经常有山东人的影子。他们平常在旗人官员家中做事,遇到战争作为跟丁随军出征,战场上立下战功,同样会被奖赏。山东人与八旗兵能相互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有的山东跟丁年龄大了,没有了劳动能力,可能会被旗人(有饷银和饷米)一直养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纯朴山东人在京师的山东人似乎是“万能的”,没有他们不能做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凭着山东人的诚信好客,让山东菜馆与山东鲁菜在京师站稳脚跟,凭着山东人的吃苦耐劳,让京师变得更加洁净,凭着山东人的勇武豪放,让他们得到京旗人的敬佩,凭着山东人的淳朴本分,让京师人对他们信任有加。百年前的京师似乎每个角落里都有着山东人的身影,每个背景都有一股强悍的力量,似乎他们只要振臂一呼,跺一跺脚,京师也要震三震。因为,百年前京师这座老城的运转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山东人。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林冲
林冲是《水浒传》中出场次数较多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完全被恶势力、被黑暗
社会逼上反抗道路的形象。一开始林冲对奸臣恶势力的迫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可是恶势力总是不放过他,要置他于死地。当他完全看清社会的本质,认识到
对恶势力妥协是没有出路的时候,他由软弱变的刚强,积极地与命运抗争,表现
出了一个英雄形象。在林冲形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悲剧性。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若非林冲的妻子意外的
遇上高衙内,林冲的一生可能会平静的度过。然而,自从林冲的妻子遇到高衙内
后,林冲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这也成为林冲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恶势力开
始迫害起林冲的家庭、家人和林冲本人。林冲先是受高俅迫害,差点被判成死罪
,后被发配沧州,但是高俅并没有放过他。高俅收买了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董超
和薛霸,要他们在半路上杀掉林冲。幸得鲁智深相救,林冲才免于一死。到沧州
后,林冲被派去看管草料场,这时,高俅又派陆谦一伙去杀林冲,林冲被逼上了
绝路,同时也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和奸人的面目,最终他杀掉陆谦一伙,上了梁山
踏上了反抗的道路。
林冲上山前后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形象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一开始他
表现出的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软弱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多处描写:
如小说第七回写到,林冲的妻子遭人调戏时,林冲本要发作的,可一看是高衙内
就立刻忍住了,赶紧息事宁人。同时,他也阻止别人为他抱打不平;当鲁智深赶
来为他出气时,林冲劝阻道:“原本是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实在无礼”
。[1]林冲本要痛打他一番,但怕太尉面上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就怕管。林
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放过他这一会,最后只得放高衙内走。
1.委曲求全的软弱英雄
林冲在发配往沧州的时候,押送他的两个差役一路上对他百般折磨。给他带厚重
的枷锁、让他光脚走路、给他吃很少的食物,甚至用开水烫他的脚。这一切林冲
都毫无反应,顺受了对自己的折磨。后来走到野猪林,两个差役要杀他时,林冲
还是一点警惕都没有,要捆就捆吧,要是换成其他的好汉,在这种情形下是决不
会听天由命的。他到沧州后因为没有及时送给牢头银子被牢头骂做贼配军,一番
话说的林冲哪敢抬头。等他骂完了,林冲去取了银两,陪着笑脸说:“差拨小哥
,些小薄礼,休言轻微”。[2]想想林冲昔日在京师作教头时也是很威风的,现在
却被原属于自己手下的人辱骂,骂完后还要陪上笑脸,这些都表现了林冲的软弱
和逆来顺受。
林冲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是其形象发展、变化的转折点。林冲沧州后被派去
看管草料场,这时他仍抱有幻想。希望通过改造,挣扎回去重见天日,继续过平
常人的生活。林冲的幻想太天真了,高俅又派陆谦一伙来杀他,幸亏他当时为在
草料场中,才逃过一劫。当他在山神庙里听见陆谦一伙的谈话时,林冲忍无可忍
了,他决心要为命运抗争了。于是,他一脚踢开山门,毫不犹豫的杀掉陆谦一伙
人,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林冲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了,开始变得坚强了,但是他还
是有一点犹豫,如他在杀陆谦的时候,面对陆谦的求饶,他又心软了下不了手。
可是恶人就是恶人,陆谦却趁此偷袭林冲。这让他看清了恶人的本质,最终杀掉
陆谦一伙,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去梁山的道路,踏上了积极反抗的道路。林冲也变
成了刚强的、积极抗争的英雄了。
2.积极反抗的真英雄
林冲上梁山以后,就完全是一个刚强的、积极反抗的英雄形象了。他上山以后,
面队王伦的排挤和压制,他先是争取留了下来,也没有因受气而鲁莽地将王伦杀
掉,毕竟王伦和高俅等奸人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当王伦要赶林冲下山时,林冲就
开始积极的抗争了,因为他已经走投无路了,赶他下山就等于把他往死路上逼。
此时的林冲已不会就此认命了,在王伦的一再相逼下将王伦杀掉,为自己争取到
了安身之处。后来朝廷派大军来围剿梁山,林冲总是积极请战,而且每次出战总
是胜利而归,完全的表现出了积极反抗的英雄形象。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在林冲形象
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林冲又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林冲本来
是宋朝官僚阶层中的一员,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就因为高俅之子贪恋林冲妻
子的美色,害的林冲家破人亡,自己也沦为囚犯,最后不得不上梁山落草。此外
,陆谦本是林冲十分信任的好兄弟,但陆谦为了高官厚禄,背叛、出卖了林冲,
并且帮助高衙内霸占林冲的妻子、帮助高俅陷害林冲,甚至不惜要杀掉林冲来换
取荣华富贵。被自己十分信任的人出卖、陷害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后来,
高俅被捉上梁山林冲本可以杀掉他以解心头之恨,因为宋江的劝阻,林冲不得不
放高俅走,就因为这林冲被气的吐血而亡。一个为梁山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竟被
气死,让人不由的为之感到惋惜。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林冲的一生是很不幸的
,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总之,《水浒传》中林冲形象在上梁山前后是不同的,他的形象有一个发展变化
的过程。由一开始的软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转变为上山后的刚强、积极反
抗的英雄形象。同时,小说中林冲也是一个不幸的、悲剧性的形象。
鲁智深
鲁智深,位列天罡,盖世英豪,从来处来,到去处去,赤条条无牵挂,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说杀就杀,说砍就砍,不来一丝一毫的虚假,也决不受半点腌气,自己不受,也见不得别人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顶天立地,仗义执言,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延安城里,三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上,赤膊薅恼佛罗汉;大闹赤松林,烧瓦官古寺,夜宿桃花村,灭周通威风;倒拔垂杨柳,镇东京泼皮,授命野猪林,救林冲危难;水泊梁山,奏响聚义凯歌,中华青史,留得万世英名。响当当的男子汉,当当响的大丈夫,豪杰中的豪杰,英雄中的英雄。金圣叹自愧弗如:鲁达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李卓吾赞不绝口:是仁人!是智人!是勇人!是圣人!是神人!是菩萨!是罗汉!是活佛!
“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敬拜高僧,摩顶受记,智深乃佛门弟子,方外之人。但他却不守戒律,扰乱清规,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既不坐禅——十字横罗,鼻息如雷,又不忌口——酒也吃得,肉也吃得,人家骂和尚是秃驴,他也骂和尚是秃驴,佛殿后拉屎撒尿,酩酊中砸烂金刚,卷堂搅闹选佛场,出手打倒众禅客。然而,“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做祖根基”。智深初上五台山,众僧谓其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似出家模样,不可剃度。智真长老力排众议:“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中国禅宗,乃民众的宗教,批判的宗教,革命的宗教,不立文字,不尊佛祖,我心即佛,率性而为。智深即最具禅宗精神,不读经,不礼佛,心性本静,无念为宗,揭竿斩木,乃光大佛法,放火杀人,皆修行的功课。水浒传诗赞:
自从落发闹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成佛做祖,当之无愧。
武松
古代英雄似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壮士武夫,古典小说中常常通过写酒来表现英雄。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作品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浒传》中的酒活了起来,与英雄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酒成就了水浒的好汉,使其成为英雄,酒也因水浒好汉而五彩纷呈,在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
在梁山泊众好汉中,武松应该算是最抢镜头的酒中豪杰。一出场还没多久,就是接二连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还有醉打孔亮。第一次是无心之醉,顺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买醉,专门找茬;第三次则是酒后生事无理取闹。三段故事都写得都极其生动,前两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个专打天下强暴的义士,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孤胆英雄。这一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受到读者敬仰。施耐庵为什么能把这一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活动人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就是运用美酒烘托,可以说武松是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施耐庵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借助“酒”这种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旷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谓“武十回”中的第一个。通过他在景阳冈与老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这位草泽英雄便初露头角,使他在卷入尖锐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读者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进入酒店的第一句话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有此句,才有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才有“三碗不过冈”的韵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才有醉态折棒的波折……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故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1]情节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写得惊心动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写阳谷县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点明了酒的烈性、后劲。下边一系列戏剧性情节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围绕着这叫“透瓶香”又名“出门倒”的烈酒,反复铺写喝酒的武松与店家之间的争执冲突,增添了许多韵味情趣。
接着,则是借助巧妙的醉态描写,着意加重打虎气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处于一种半醉状态。文章之妙就在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那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从而使显示出英雄的刚强与勇力。至此,作者通过层层渲染,已最终完成了浓重的打虎氛围的布置。
一般过往行客“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则是一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数次斟酒,写武松三番叫好:“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然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的打虎英雄就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
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饮酒与打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删去吃酒的描写,武松打虎就要大为减色,甚至简直不可思议,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象现在这样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第二十九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全书极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在于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态和气质,在于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描写武松与施恩那充满自信乐观,而又荡漾着诙谐轻松气氛的对话;描写那一波三折、悬念高筑的“无三不过望”;描写武松那机敏灵活,又令人发笑的挑逗撩拨……这都是人物个性气质的活生生体现,计有五千余言,占这个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写“打”,则只有三百字左右。虽然“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铺垫、渲染,这“打”的艺术将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蒋门神”一回,关键词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这一回目,写出了武松有勇有谋,既写他借酒发威,凭着超人的勇力制服蒋门神,又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他要在看清对手的相貌及周围环境后才开始摆开架式与之对打。
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子去”。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对喝酒过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泼,通过层层铺垫,把个“身长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儿,“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的江湖好汉武松借酒“寻衅”,为民除害的壮举描写得淋漓尽致。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夺而起,靠酒引蛇出洞,凭借酒力制敌,最后又喝酒庆功。故金圣叹评点说:“奇绝妙绝之文,无一笔不在酒上出色。”
前面醉打蒋门神还是“假醉”,那么第三十二回写“醉打孔亮”却是“真醉”了。武松夜走蜈蚣岭以后,不分青红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这只是作者为了以后文字的发展做铺垫。在关于武松的故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着眼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雄并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实性,文学才有生命力。王望如评曰:“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其于王道人也,先杀后醉;其于张都监也,先杀后醉。或打或杀,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2]
衬托是文学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烘云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体描写对象。《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通过正面描写来进行,而主要是通过施恩父子、景阳冈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惊讶的表情,通过写酒性之烈、碗数之多来侧面描写武松的勇力,这样写无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描写最光彩夺目的英雄莫过于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都很痛快。而与武松有关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与酒联系着的。酒是英雄的伴侣,友情的纽带。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酒这一媒介,武松还会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武松几乎成了力量和正义的化身。但作为宋代绿林好汉的一个典型,他却带有那个时代的草莽英雄与生俱来的性格缺憾:常常嗜酒若命,仗酒使性。此为美酒带给武松的缺憾。
他的身上集合着许多英雄的特征,所以金圣叹称他为“天人”。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天人,而是地上的人。他有人的局限性。例如在景阳冈打虎这段文字中,施耐庵除生动地描写了他一波三折的打虎过程,表现了打虎的艰难,进而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外,还突出了他打死老虎之后的筋疲力尽,以至于当他看到伪装成老虎的猎人时,以为又见到老虎,心里产生了“我今番罢了”的恐惧。这种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似成天壤之别的畏惧心理,非但没有玷污英雄,反而使武松的形象更为逼真动人。作品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作者在较广阔的层面上,在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叙述中,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尤其是不掩饰与其英雄本质相矛盾、相杂糅的某些缺憾。那么,美酒带给武松的性格缺憾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第二十三回中打虎上山前的武松吧。
武松自在柴进府上与宋江分手后,本来是想回家看哥哥的。可是当路过景阳冈下的酒店时,不禁被“三碗不过冈”的招旗吸引了。于是全不顾酒保的提醒和劝阻,一气喝了常人酒量极限的五倍——十五碗。以至于酩酊大醉,误入虎口。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一场不是虎死就是人亡的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最后借助酒力打死了大虫,保住了性命。这次行动虽然在客观上为百姓除了大害,其实是并不值得过于褒扬的。因为:其一,他上山前喝酒,并不是为了壮胆打虎,而是一种不听忠告的肆意酗酒。他曾扬言威胁酒保说,不让他吃饱喝足,“引老爷性发,通叫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过来!”其二,后来打虎,也不同于鲁智深为仗义救人而主动去拳打镇关西,而是误入绝境时的一种被动的、本能的抗争,是别无他途的惟一选择。因此可以说,景阳冈打虎,实属因酒而起、迫于无奈。这一事件除展示了武松的勇猛过人、力大无比外,还反映了他的好酒、嗜酒,以酒为命的性格缺憾。作者在叙述武松英雄故事的过程中,还在多处对他的这一性格缺憾作了有意无意的披露。例如:在第二十三回武松刚出场时,作者就通过写宋江与武松的灯下交谈告诉读者,武松当初在家乡干事时,“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以为出了人命,因而逃亡江湖。在这一回中作者还写道,柴进之所以对武松先亲后疏,也是因为武松“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有一个道他好”。
此外,在第二十六回中还有两处对武松的侧面描写。一处是在武松东京出差回来之前,作者借何九叔之口告诉读者,“他(武松)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另一处是在武松回来之后,又借写邻居的反应这样写武松:“两边众邻居看见武松回了,都吃了一惊,大家捏两把汗,暗暗地说道‘这番萧墙祸起了!这个太岁归来,怎肯干休?必然弄出事来!’”这些侧面描写既写出了武松的不容欺侮、不畏邪恶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凶狠暴戾、令人畏惧的性格缺憾。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义胆侠客,武松除具备刚烈、正直的英雄本色外,还常常嗜酒如命、爱使酒性,甚至寻衅滋事。他血溅鸳鸯楼、再进十字坡,被孙二娘改扮成行者后的经历,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请看第三十二回的有关叙述:离开十字坡后,武松来到了白虎山下孔家庄小酒店里。由于他是出家人打扮,再加上当时酒店里确实没有好酒,只有地主孔太公小儿子孔亮预订的肉及其自备的白瓷瓮酒,因此店主以实相告。这本来不该再计较了,可是看着对面而坐的孔亮一行好酒好肉香气四溢,而自己面前却只有茅柴白酒和家常熟菜,我们这位视酒肉为第二生命的英雄半刻也不能容忍了!于是上演了一场为酒肉而战的闹剧。最后,店主庄客被打得瘸手瘫脚,如鸟兽散。就连还会几套拳脚的独火星孔亮也被武松在其“实落处”一连打了二三十拳,末了被丢进了门外的溪里。结束了这场酒肉之争后,武松志得意满地说:“好呀!你们都去了,老爷却吃酒。”这自鸣得意的话,再次表现了武松嗜酒如命,为了酒肉而不顾一切的性格缺憾。这种缺憾在他后来浪迹江湖的生涯中还有多次表现。这种性格缺憾不仅表现在武松身上,还表现在水浒中不少绿林好汉这个英雄群体身上。如第十回写林冲在山神庙杀了陆谦等仇人后,在庄外草屋里与几个看夜的庄客争酒吃,因夜深天寒,人多酒少,最后林冲轰散了庄客,也曾志得意满地说:“都去了,老爷快活吃酒。”再如,表现梁山好汉基本的人生追求的口头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就是明证。可见这种性格缺憾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纵观武松的性格,我们对《水浒》人物描写的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水浒》人物描写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将108将中的许多英雄描写得个个面目不同,更在于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了这些英雄性格的不同侧面:既描写了他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英雄业绩,也反映了他们有时不该出手也出手的蛮横霸道;既展示了他们“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又渲染了他们“生死不渝一碗酒”(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词)的简单盲目的豪侠情怀。总之,小说既展示了他们光彩照人的崇高精神,也不掩饰其作为当时特定社会土壤的产物所不可避免的“土腥味”——混迹于中下层社会中的江湖侠客的义气和痞气。通常说来,缺憾总是不完美的。然而它又是任何一个真实的人所不可避免的。真实的人既具有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又具有人的缺陷、缺憾,或曰局限性。具有创造性、能动性,人才区别于动物;具有局限性,人才区别于神。同理,“当一个人被排除一切善的时候,便成了魔。而当他被排除一切缺点及弱点时,又成了神;这种魔性与神性,乃是人的性格一极的畸形化——性格单一化的极端化。”[3]文学艺术一旦堕入这种极端化,就会变质,就会从人学蜕化成魔学或神学,从而丧失文学的本性。那当然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了。“美学中的所谓‘缺陷美’,往往能有力地表现出人性美。‘完美’与‘美’并不相等,‘缺陷’与‘丑’也不相等。”[4]由于人世间纯粹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因此,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关系之中。“‘美恶并举’是矛盾状况,‘美丑泯灭’是统一状态。‘高大全’性格的追求在美学上的错误,就是不了解“缺陷”在艺术环境中也可以作为美的构成成分,不了解绝对“完美”并非真正的美的境界。[5]由此看来,作者这种“美恶并举”、“美丑泯灭”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写法,非但不会贬损这些英雄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使之更真实可信、更亲切动人。正如狄德罗所言:“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6]今天,我们对武松的性格缺憾作如上浅析,决非苛求于古人,而是为了走近古人、看清古人,进而从熠熠生辉的我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寻得艺术的和人生的真谛,为塑造出更为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祥子
/user4/qianmoyehe/archives/2006/415927.shtml
保尔
/question/62676689.html
阿廖沙和外祖母的分析
/question/62676689.html
文字太多放不下了,所以就放连接了.LZ你另外加分怎么个加法?
自古以来那些混乱的朝代总是英雄辈出,而这些人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往往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董福祥就是那个抓住了机遇的人。被称为晚清怪杰的董福祥出身土匪,而后被招安,靠着自己坚定的意志从一介草民成长为一名大将。
一、大难不死董福祥自幼不喜读书,只爱枪棒,平常还愿意打一些抱不平,被周围人等看作侠客。在同治时期,董福祥领着一大帮子人起兵造反,但是却被当时的大臣王某捉住。而这位大臣为了示威将其关押在一个囚牢中,然后用热水浇灌,难以忍受的董福祥当场就昏了过去。
当时有一个禁卒同情董福祥,偷偷将已经昏死过去的董福祥释放,并向上级谎称其已经死亡。如果不是有一位老妇人大发善心将其救回去,董福祥可能就这样去世了。而大难不死的董福祥重整旗鼓,在安化县发动起义。
二、大放异彩当时董福祥的起义军引起了陕甘震动,左宗棠督师进剿,湘军名将刘松山素知董福祥是孝子,便用计俘获董福祥的父亲,董福祥就此投降。自此之后,董福祥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左宗棠,在堪称乱世的晚清立下了不少军功。
据悉当时的董福祥甚至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见,而发达之后的董福祥也始终记得感恩,把当年的救命恩人老妇接来,以对待母亲的礼节相待,军中诸将皆称之为老太太。董福祥还非常尊敬老太太,每日都定时前往其住处请安。
最有戏剧性的是,后来董福祥进京还遇到了曾经让他差点死掉的王姓大臣,不过他并没有为难对方,反而是安抚已经吓得够呛的王某人认真报效朝廷。由此可见此人的气度确实能担大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