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汉武帝为何与祖母窦太后明争暗斗?只因汉初的这股势力令人胆寒

健康管理师 2023-07-26 17:44:40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让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力量加以控制。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提出了削藩的策略,被汉景帝采纳。公元前154年,当朝廷下令削夺诸侯王的一些封地时,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宗室诸侯王联合起来,并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周亚夫、窦婴等将帅经过一年的艰苦血战,最终镇压了各路叛军。然而,七国之乱虽已平定,但汉朝内部围绕着储君归属展开了残酷的争夺。

汉景帝以“无嫡立长”,立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迎娶了祖母薄太后的侄孙女薄氏,这也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婚姻。在刘启继承皇位后,薄氏也就成为了皇后,汉景帝的十几个子女中,没有一个是嫡妃薄氏所生。在公元前153年,汉景帝本着“无嫡立长”的原则,将栗姬所生的大儿子刘荣立为太子。

栗姬相貌娇美,有倾城之色,深受汉景帝的宠爱。但是栗姬的脾气却是相当泼辣,尤其喜欢争风吃醋,她最讨厌的人便是汉景帝的亲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因为刘嫖经常为皇帝推荐宫外的美人,毕竟每个女性都希望成为丈夫唯一专注的另一半。

此前长公主刘嫖就对汉景帝说过,栗姬经常让宫女们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唾骂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后对栗姬渐生反感之心,但念其以往和栗姬感情深厚,仍旧没有计较。

废黜太子改立刘彻,窦氏、王氏两大外戚势力结盟后来,汉景帝在生病时,试探性的问一下栗姬:“我百年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以及她们的儿子”,栗姬本来就恼恨众妃争宠,回答:“我定将她们全部杀掉!”

听了栗姬所说的话,汉景帝也是十分的失望,本打算废掉薄皇后改立栗姬为皇后的念头也被打消。

没过多久,十皇子刘彻的母亲王娡故意找来了一位大臣,让他上书汉景帝“母以子贵”,儿子是太子,母亲却不是皇后,这不合乎规矩,建议将栗姬立为皇后。

汉景帝听了大臣的这番话,以为是栗姬派他来说的,一怒之下斩杀了这位大臣。公元前150年初,汉景帝将栗姬打入冷宫,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立第十子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封刘彻的生母王娡为皇后,并将长公主刘嫖之女陈娇许配给刘彻。

从此,汉朝两大外戚势力窦氏和王氏结成联盟,她们不仅能够左右朝局,还扶持刘彻作为未来的大汉皇帝。

汉景帝为太子刘彻继承皇位铺路到了晚年,汉景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要在自己大限之前帮太子刘彻寻找到一位得力的辅臣,同时还要为太子的登基扫清一切障碍。

在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之前就曾征求了丞相周亚夫的意见,遭到了周亚夫的极力阻拦,汉景帝觉得此人不可再用,不久后就把他夺职免官,赶回了老家。这一次,汉景帝又想起了周亚夫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将来能留给太子所用,于是召他入宫设宴款待。

汉景帝认为被冷落了几年的周亚夫,脾气会有所收敛,想趁机试探他一下,在宴席上故意不给他放置筷子,这让周亚夫羞愤不已,马上站起身来离去。汉景帝感叹:“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太子呢 ”

这件事刚刚过去,由于周亚夫的儿子偷偷买了五百甲盾而被人诬陷谋反,朝廷派廷尉调查时,周亚夫以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病逝,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刘彻登上皇位(即汉武帝),他尊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母亲王娡为皇太后,原配妻子陈娇为皇后。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汉武帝改革无果,二人明争暗斗实际上,刘彻在初登基的时候,他并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威,而是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而这些坎坷的制造者竟是来自于祖母窦太后。但刘彻天生比较叛逆,他对当时存在的一些法规制度十分不满,极力想要进行改革。

但是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来说,想要打破大汉朝廷长期以来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是非常困难的。然而,直到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出现,就成为了汉武帝改革路上的左膀右臂。

在董仲舒、王臧和赵绾等人的助力下,年轻的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在文帝、景帝时期,整个社会都在崇尚道家的黄老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已经在国内运行的十分流畅,几乎渗入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灵深处。因此,上至窦太后,下至文武百官都坚持道家的黄老之说,反对汉武帝的这一改革。

面对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对声,汉武帝的态度却是十分坚决,他开始重用儒学人才,而窦太后支持的大臣备受打压。在这种情况下,窦太后开始干预朝政,她用铁腕的手段逼迫汉武帝处死王臧、赵绾,并罢免掉董仲舒的职位,还要求朝廷不允许推行儒学礼制的改革。

由于当时窦太后的实力太过于庞大,汉武帝只能隐忍,他开始伪装自己,并且重用窦太后的心腹,以此来麻痹窦太后。在私下里,汉武帝悄悄的发展母后王娡一族的外戚势力来制衡窦家,启用与母亲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为宰相,从而形成朝堂上的一种权力平衡。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清除窦氏党羽,并实施改革一直以来,窦太后都非常推崇道家的黄老之说,思想过于保守;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说,视野变得十分开放,于是祖孙二人之间的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深。后来,窦太后发现朝廷中支持汉武帝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她便想方设法打压这些大臣,这一举动也进一步激起了刘彻的怨愤。

就这样,窦太后与汉武帝明争暗斗了多年,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以前,若是不依从窦太后的意愿行事,刘彻可能连皇位都坐不稳。熬过了七年的默默隐忍,心中的愤怒终于可以爆发了出来,他亲理政务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窦太后留在朝中的党羽。

在窦太后的葬礼上,汉武帝直接罢免了窦太后的两位心腹,之后又通过各种强硬手段一一除去窦太后的势力,并且大量任命儒学人才,将儒家思想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正史记载:一度让汉武帝在朝中局面陷入僵局的窦太后,却让汉武帝在她去世之后仍然要心存尊敬。窦太后生性纯笃,不失为一代贤后。他一生对刘姓王朝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其中虽然也做过一些错事,但一切想法也都是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固。

在窦太后临终前,曾向汉武帝嘱咐遗言,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谨防来自母后王娡外戚的势力。

汉武帝母后王氏一族的外戚势力踏入朝堂汉朝初期,外戚势力一直都在朝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窦太后的去世,刘彻的生母王太后一族的外戚势力开始在朝堂上粉墨登场。

从汉景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初期,外戚窦氏历来是朝廷最为倚重的政治力量,而族首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在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而被赐封为魏其侯。由于窦婴的声名显赫,天下的宾客游士都争相归附,而田蚡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巴结窦婴,田蚡经常来往于魏其侯府中陪侍宴饮,凭着这层关系,田蚡慢慢了走上了朝堂中心。再加上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被汉武帝直接提拔为宰相,这也为日后的田蚡、窦婴之争埋下了祸患。

在窦太后寿终正寝之后,外戚大将窦婴也失去了在朝堂之上的依靠,没有了窦太后的制约,汉武帝也准备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而外戚窦氏肯定不能重用。但为了稳固朝堂,又不能将朝中窦氏功臣全部清除。

田蚡、窦婴两大外戚势力之争汉武帝开始慢慢疏远窦婴,导致窦婴的势力一下衰落下来,但瘦死的骆驼仍比马大,经过那么多年的经营,窦氏一族总归还是有些底子的。能够衷心报效门庭的依然尚有几人,退职回乡的大将军灌夫就是其一。

原本从魏其侯府前的车水马龙,到现在的门可罗雀,如此强烈的反差让窦婴心中充满了不满,衷心于他的门客灌夫则经常为他打抱不平。然而,为窦婴何灌夫招来杀身之祸的却是一场宰相田蚡设计的酒宴。

以前,田蚡像家奴一样侍奉窦婴,现在却仗着自己的权势居然打起了窦婴的土地的主意。在酒宴之上,灌夫借着酒醉狠狠的教训了田蚡一顿,身为当朝宰相的田蚡自然咽不下这口气,索性就命人将灌夫抓了起来,窦婴急忙挺身而出营救灌夫。就是这样,田蚡与窦婴两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窦婴和田蚡两人便在朝堂之上你来我往,相互争斗,甚至于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田蚡最终依靠着王太后的权势取得了胜利,结果灌夫和窦婴因罪被处决,外戚窦氏在朝堂的势力轰然倒塌。

没有了窦婴这个死对头,田蚡的生活应该是安稳无忧了,但并不是如此。在窦婴死后的第二年春天,田蚡似乎受到了刺激而一病不起,口中还喃喃谢罪,有民间传说田蚡是被窦婴和灌夫附上身索命,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应该不大。朝中的御医对此病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田蚡不治死去。

汉武帝打击旧外戚,提拔新外戚,重用卫氏一族汉武帝在剥夺窦氏一族的权利时,不仅利用了关系亲密的田氏外戚,而且还从民间提拔了出身寒微的新外戚以加强皇权。其中,卫子夫就是汉武帝从姐姐平阳公主的府中挑来的舞女,并生下了长子刘据。借此机会,汉武帝废黜了陈皇后,立卫子夫为皇后,并立刘据为太子。至此,窦氏家族的残余势力终于被横扫一空。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破格提拔了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姐夫公孙贺、以及卫青的好友公孙敖,让他们几人执掌军政大权,统兵备战匈奴。而这几人也终究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成为了大汉帝国击退匈奴的主要功臣。

一时间,卫氏外戚家族的势力深受皇帝的宠信,朝廷又形成了卫氏“横霸天下”的局面。汉武帝不断的提拔新外戚,打击旧外戚,但也终究没有将外戚专权的情况完全扭转。

没有了之前窦氏外戚势力的干扰,汉武帝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大汉王朝的盛世时期在他的统治下逐渐呈现。据《汉书 石货志》中记载:

“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旱涝之灾,百姓总是小康富足。郡国的粮仓内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以致腐烂不可食的程度。政府的库房又余财,京师的钱财又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时期实施较为开明的政治,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上的基础。而汉景帝继续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且在汉匈边界设立关市进行贸易往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汉与匈奴的紧张关系。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窦太后的权力和势力到底有多大?能让汉武帝韬光养晦六年,在这六年里,刘彻暗底里做了什么? 顺带

2方面
一方面。窦太后背后是整个贵戚集团,窦太后只是他们的领袖罢了,但是,窦太后心里也明白,以刘彻表现出的性格和能力,是不能接受皇权受贵戚集团的影响的,于是,在这6年中,也逐渐调整贵戚集团,将桀骜不驯的人打压,让比较能顺从的人掌权,而刘彻也在这6年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交接比较顺利

另一方面,窦太后和刘彻还是有较深的感情的,自己的孙子,又是自己帮助扶持上位的,刘彻也很感激,也不愿意强行改变朝廷的格局,正好也在这个时间内培养自己的势力,窦太后如果不是身担着背后一大家子人的身家性命,也不会和汉武帝政权的,窦太后这么做,也是给自己的家人留后路,毕竟这一大家子,当年都权势熏天,得罪的人不在少数,突然倒台,估计很多人要被杀头,所以,逐渐交接才是好的办法

实际上,汉武帝当权后,也没怎么对这些贵戚集团下手,还是尽力维护的,权利不要想了,保一个富家翁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看不清形势,还要夺权的,则坚决打击

汉武帝身为一国之君,为何要听命于窦太后?

西汉第一位太后是吕后,第二位太后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第三位太后就是窦太后,她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一生经历了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个朝代,是标准的四朝元老。

汉朝建立之后,就开始有了吕后专权乱政,早在刘邦时代,吕后就以皇后身份插手政事,她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杀死了兵仙韩信,另一件就是害死了梁王彭越,刘邦去世后,尽管有吕雉儿子汉惠帝刘盈在位,但吕雉还是通过自己的权势剥夺了汉惠帝的亲政权,汉惠帝反而成为吕雉的傀儡,当时的政令皆出自于吕后。

吕后之后的第二个就是薄太后,薄太后虽然没有吕后那么专权,但是经常也会干涉政事,比如薄太后干涉汉文帝惩治周勃的事,周勃被人告谋反,汉文帝把周勃下了监狱,薄太后听说后,把自己的头巾掷向汉文帝,说周勃是无辜的,汉文帝啥也不说了,直接听从命令。

薄太后还干涉自己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婚姻大事,把自己的侄孙女薄氏嫁给了刘启,这个薄氏也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一任皇后,只是因为没有生子而被废除。而窦太后当时作为汉文帝的妃子,还是被薄太后诏令汉文帝封为皇后的。

到了第三任太后窦太后在位时,因为前二任太后干涉朝政的先例,所以窦太后在汉景帝一朝和汉武帝一朝也是经常干涉朝政的,汉景帝时期,窦太后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还希望打破祖制让汉景帝百年之后立梁王为帝,汉景帝不敢直接说不,而是采取了一种柔和的应对方式,将此事在朝廷上商议,结果满朝官员一面倒地反对梁王即位,就连窦太后的亲侄子窦婴也反对,结果窦太后也只能作罢。

即使梁王刘武犯了罪,也因为窦太后的庇护,汉景帝也不敢治罪,而且因为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所以刘氏皇族子弟和外戚窦氏子弟都得学习黄老学说方面的书籍,如果有和黄老学说冲突的,一概不被窦太后喜欢,所以儒家学说在汉景帝一朝是倍受打击的。

到了汉武帝一朝时,窦太后的权势更甚,汉武帝想要推行新政,实行儒家思想治国,并且起用一批支持儒家思想的大臣开启新政,比如赵绾和王臧,这两人都是儒家学者出身,赵绾是御史大夫,王臧是郎中令,他们给汉武帝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以儒家为本,制订各项制度,比如建立明堂、举行封禅大礼,另一个是禁止汉武帝向窦太后报告政事,禁止太后干政。

结果把窦太后惹毛了,窦太后在幕后操纵,抓住了赵绾和王臧的过错,要求汉武帝罢免了赵绾和王臧,并把这两人下了监狱,同时任命亲近黄老学说的许昌当了丞相,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窦太后以汉文帝时期招摇撞骗的术士新垣平为例,说赵绾和王臧是招摇撞骗的儒生,并且逼得赵绾和王臧在监狱中自杀,而窦太后在做这一切时 ,汉武帝没有任何反对,只有服从命令,没有反抗。

为什么汉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在男权和皇权极端强势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又有雄心壮志,为何会听命于自己的奶奶太皇太后窦太后呢?

第一个原因:汉朝以孝治国。

西汉除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外,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汉文帝刘恒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景帝刘启的谥号是:孝景皇帝。

自从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和家天下的制度后,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汉朝,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可以理解为整个天下都是刘氏的大家庭,而家长就是皇帝,为了维持刘氏皇族永世的地位,汉朝就以孝治国,维持基本的礼仪制度。

举个例子,秦始皇这个在儒家眼中的残暴皇帝,在自己母亲赵姬犯了错误,与嫪毐生了两个孩子,赵姬被秦始皇断绝母子关系并软禁起来,结果不断有儒生前来劝说秦始皇不能这么做时,先后有27人因为劝谏秦始皇被杀,但是轮到第28个人时,一个叫矛焦的人以“秦王想要统一天下,不能有失孝道”为由说明了秦始皇,缓和了秦始皇与自己母亲的关系,收回自己的命令,这说明孝道在战国就是重要的礼仪和道德,所以也被后来的汉朝所继承。

什么叫孝?简单地说就是孝敬父母和长辈,当时的孝讲的是绝对的服从,而且这一理念从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时期就开始流传,汉文帝曾经给自己母亲薄太后尝汤药,这事还进入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汉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孝敬的,汉文帝言传身教之下,后世的几代皇帝都是这样,他儿子汉景帝也不敢违背母亲窦太后的意志。

到了汉武帝时期,同样如此,汉武帝并不敢明面上违背窦太后的意志,即使有治国理念上的冲突,汉武帝也是暂时隐藏真实意图,刻章讨好窦太后,并营造自己“孝顺”的一面,实际上汉武帝是聪明,他表面上顺从了窦太后,实际上他在暗中策划,等窦太后一去世,汉武帝全盘否定了窦太后的理念,改为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所以在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不敢反抗,只是听从。

第二个原因:汉武帝即位之初年龄小,未亲政,玉玺在窦太后之手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只有15岁,按古人的说法,只有成年后才能亲政,也就是20岁行冠礼之后才能亲政,而在这之前,皇帝是不能亲政的,只能由大臣辅佐,同时由后宫中最高地位的皇帝直亲来亲政,这就是窦太后,虽然当时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是皇太后,但是王娡只是窦太后儿媳妇,窦太后在,那就只能是窦太后亲政。

同时代表皇帝最高权力的玉玺也是在窦太后那里的,朝廷议事都需要窦太后做决定,而汉武帝的新政起用赵绾和王臧时,汉武帝只有十七八岁,还是个未成年人,所以有些事并不能做决定。况且汉武帝很聪明,当时只有十几岁,而窦太后已经是四朝元老了,年龄很大了,随时都可能去世,汉武帝有的是时间耗死窦太后,根本不用和窦太后争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