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经常对外发动侵略战事,大有吞并天下之势,而韩国与之比邻,且势力弱小,注定最先被攻占。“疲秦”计划就是在韩国丢失多个城池,即将亡国之际提出的,旨在利用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国,不曾想这一计谋被秦国识破后却主动配合实施,从而引发诸多争议。
郑国渠01.“疲秦”计划详情
公元前249年,秦国大军压境,韩国危在旦夕,韩国君臣经过多方论证后决定,派负责水利的郑国(人名)去秦国实施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疲秦“计划,达到秦国无暇兴兵的目的。
郑国到了秦国后,尽职尽责,详尽考察秦国关中地区的山川地貌、河流走向等项目,最后整理出一套大型水利工程方案,设法交给秦国宰相吕不韦手中。若是这个工程得到实施,可以预见关中广大贫瘠地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良田,根本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在公元前246年秦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这一计划。后来为了感激郑国对这个水利工程的贡献,决定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就叫“郑国渠”。
郑国渠02.“疲秦”计划被识破到了公元前237年,此时“郑国渠”已经完成一部分,秦国识破了这个水利工程背后的阴谋,郑国这个博学多才的水利专家被当做“间谍”抓起来。在审问时,郑国也没否认,敞开了说:“没错,我就是国君派来的,说我是间谍也没错。可是,要说这一水利工程损害了秦国的利益,那我就不同意了,所谓的“疲秦”计划只是韩王的单方愿望罢了,看看这几年修出来的水渠就知道有多重要,等全部完工,将造福千秋万代。“
郑国渠秦王岂能因为他随便几句说辞就可以对付过去的 顿时大发雷霆,正要让人拉出去砍了,郑国急了,加快语速接连说道:”没错,韩国是苟延残喘了几年,那又怎样 不光是韩国,这天下早晚是秦国的,只不过推迟几年而已。等水利工程完工,大王没了后顾之忧,到那时夺取天下也许会缩短一半的时间。再有,若我真的有心拖垮秦国,早在秦国撤军之时就该回国了,为何还要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地耗在这个工程上 我是做水利的,我只想把这个工程完成,造福黎民百姓啊!“
这话说得实实在在,郑国在秦国的这些日子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再说工程进行到一半也不好临时换人,最后决定仍然让郑国主持这个工程。
郑国渠03.“郑国渠”的影响“郑国渠”从西面引泾水往东汇入洛水,前后历经十余年才完成,灌溉面积多达4万顷。这使得关中平原成了秦国大军最重要的粮仓地之一。有了粮食的保障,秦军再无后顾之忧,15年后秦国灭了六国,一统天下。
“郑国渠”带来的益处不仅是对秦国,后世多个朝代都有对该渠进行过扩宽、疏导,以便让“郑国渠”继续发挥它的作用。“郑国渠”带来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灌溉的作用,其工程首次使用引泾分流的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足以说明这一水利工程的价值。
郑国渠原本“郑国渠”是韩国的阴谋,结果不但没能拖垮秦国,反而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加速灭六国的进程,该说韩国君臣目光短浅呢,还是该说他们足够聪慧,可以另辟蹊径,即便阴谋变阳谋,还是得以实现,争取到十余年可以挥霍的时光。要知道,六国为了阻止秦国的野心,各种谋略层出不穷,却鲜有成功的,即便是六国覆灭后,张良还雇凶伺机砸死秦始皇,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前面讲过,吕不韦刚一担任秦国的相邦,就连年举兵攻赵伐魏,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夺取了大片的土地,等到秦王政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远非关东六国所能比。可以说,秦王政登上王位之前,他的先祖已经为他做好了击败六国、统一天下的准备工作,只等着他挥戈东进,一统天下了。
然而,就战国末期的六国形势来说,秦国要想实现统一的梦想,就得东出崤山,挥兵东进,攻打韩国。韩国地处崤山以东,紧邻秦地,所以,韩国首当其冲。但是,这时韩国的国力已经很弱了,要想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国大军压境,不积极应对那也是绝对不行的。可是,国力弱小的韩国,能有什么办法呢?面对随时都有被秦国消灭的危险,韩桓惠王和他的大臣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这个疲秦之计是什么呢?就是鼓动秦王大兴土木,或者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让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兴修土木工程上,这样一来,秦国就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用于出兵作战,那么,韩国就可以避免与秦直接作战,争取到休息生养,聚财兴兵的时间。
于是,公元前246年,韩国就把自己的水工郑国派到秦国来,实施疲秦之计,具体任务是令凿泾水,毋令东伐。也就是说服秦国修建一条导引泾水的水利工程,借以牵制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国不能东进,攻伐韩国。当然,郑国来到秦国的时候,绝对不是以韩国的政府官员身份来的,而是作为为了谋求个人名利的普通水利工作人员来的。郑国到了秦国以后,就想办法得到进见秦王政的机会,并且说服了秦王政和秦国的大臣们,如愿以偿地担任了负责兴修水利的官职。
郑国担任了秦国的水工之后,非常认真地对关中境内的河流山脉进行了实地勘查,然后向秦王政建议,沿着关中北山修建一条沟通泾河与洛河的渠道,把泾水引入洛水,灌溉关中土地。
秦王政本来就为关中地区的水旱不均发愁,总想着如何提高关中粮食产量的办法,郑国的建议,正中其下怀。于是,秦王政就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并且让郑国全面主持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工作。这样一来,秦国就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建上,进攻韩国的战争也就被迫推迟了,韩国的疲秦之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郑国渠的修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的呢?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当年的郑国渠,主干渠是西起陕西泾阳县境内,渠首在今天的泾阳县西端的瓠口,现在这个地方还有当年的遗迹。郑国渠由此沿北山南麓的地势东行,流经如今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最后到达洛水,流入洛河,全长300余里。
郑国渠修成之后,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郑国渠修成之后,灌溉关中农田约四万余顷,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200多万亩,每亩收粮一钟,相当于现在的320斤。现在看来其产量不算高,但在当时,却是相当高的了。据说,在郑国渠没有修成的前十年里,秦国遇到的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就达五次之多,郑国渠修成之后,关中大地上再也没有歉收的年份了。当时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成了真正的千里沃野,关中,真正成了富饶甲天下的天府之国。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关中地区丰饶的物产,给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力供应,成为关东战场的后勤供给地和大本营。毫不夸张的说,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与郑国渠的修建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却差一点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正当工程正在进行的时候,有人向秦王政密报,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郑国渠是疲秦之计。秦王嬴政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就让人把郑国从渭北工地上押解到咸阳,亲自审问。
郑国被押解到咸阳以后,在秦王宫里,面对秦王的责问,表现得不卑不亢,自在从容。他说:不错,我当时确实是被作为间谍派到秦国来的,目的是利用兴修水利使秦国无力东伐。但是,我来到秦国以后,看到秦国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愿意为秦国的水利事业贡献我的本领。现在,你们把我杀掉,这项工程就会半途而废。完成这项工程,只不过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却会为秦国建立了万世的基业。
秦王听了郑国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况且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这时把郑国杀掉,对秦国来说不但没有半点好处,而且还会丧失掉把关中变成沃野的机会。于是,他不顾秦王室其他人的反对,释放了郑国,让他继续担任修渠的总指挥。
由于秦王嬴政的大度和明智,郑国不但没有因间谍案而丧命,反而完成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鉴于郑国在修建这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杰出贡献,秦王政用郑国的名字为这项工程命名,郑国也算是名垂千古了!郑国渠的修建,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它不但是关中几十万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郑国和关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郑国渠在水利方面有着许多发明和创造,有许多设计和施工方法的原理,直到今天也仍然为水利工程所运用。
特工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自从国家出现,诸国混战开始,特工就已经出现了。战国七雄相互混战,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故除了正面战场外,各方都训练了大量特工渗透敌方:刺探敌方情报,刺杀敌方政要,收买敌方官吏。秦国也有特工组织,该组织被称为墨冰台,加入墨冰台的秦国特工都是佼佼者,他们分布于东方六国,各类消息他们都能探知,毕竟秦国多金银。韩王安胁迫郑国入秦修渠,实施疲秦计,虽然十分隐秘,但还是被墨冰台的特工探知。
郑国入秦修渠时,主政秦国的人是丞相吕不韦,他早获知郑国是来实施疲秦计的,但是他不露声色,打算寻找时机跟郑国深谈,将其策反为秦国效力。关中大地有渭水、泾水等大河流过,但是盐碱化十分严重,因此两岸土地产量并不高。从商君变法开始,秦国就有修建一条关中大渠的梦想,百里渠已使用数百年了,早不堪重用了。吕不韦用郑国修渠,而不拆穿他的间谍身份,就是想借郑国之力修成关中大渠。
韩王让郑国入秦修渠,要求有四:其一、尽量征用秦国民夫修渠,使秦国无暇东征;其二、即使修成大渠,也当是一条坏渠,到处漏水,一两年内就坏掉;其三、郑国完成疲秦计后,当速速逃到赵国或者楚国去,引秦国攻赵或者伐楚;其四、郑国如果被秦人抓住了或者识破了,绝对不能说此事跟韩国有关,要一口咬定这是他的个人行为。郑国如果协助韩国实施疲秦计,则郑氏族人可活;郑国如果违反上述四条,则郑氏族人全部处死。
吕不韦还没有来得及策反郑国,赢政就将吕不韦废了,吕不韦被发配到洛阳面壁思过。不久赢政的人接管了丞相府,从保存的档案里发现了墨冰台给丞相的报告,报告里说郑国是来秦实施疲秦计的。秦王政大怒,下令囚禁了主持修渠的郑国和李斯,不久李斯因为没有参与郑国的疲秦计而被释放,但是因为李斯是楚国人而被驱逐出境。李斯离秦前,上书了《谏逐客书》,秦王政阅后大悟,派赵高将李斯请回来,并废止了《逐客令》。
秦王政亲下大牢,策反了郑国,许郑国百万民工,一年成渠,助郑国成为水家大名士。郑国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他当然不愿意修一条豆腐渣工程遗臭万年,在秦王政的支持下,在李斯的辅助下,郑国修成了关中大渠。渠成之后,秦王政将其命名为“郑国渠”,册封郑国为大秦大田令。秦王政又派大军入韩,胁迫韩王安交出郑氏族人,将郑氏一族迁到郑国渠两旁居住!可以说秦王政是一位十分不错的老板,能解决属下的后顾之忧!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经常上演一些秦腔剧目,其中有一出颇有名气:《疲秦计》。该剧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位名叫郭征的韩国水利工程师说服秦统治者从泾河引水修建运河灌溉农田,从而将关中变成了世界粮仓的故事。在那个万魔练习生混战的年代,秦国为了完成统一霸权,把矛头指向了邻国韩国。在韩国即将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战争。这场奇怪的战争是为了建设郑国渠。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公元《史记》年对郑国渠做了明确的记录。朝鲜水利工程师郭征来到秦国,说服统治者在秦国开凿运河,从泾河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后人对这场特殊的战争是这样描述的:用大工程互相攻讦,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以大项目为武器互相攻击,可谓千古奇战。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怪的战争的结局是郑国渠,这个最初被韩国视为救命稻草的国家,恰恰让韩国走向灭亡。这条由郑国开凿的运河虽然几经破败,但两千多年来几乎每个朝代都在它的基础上重修。直到今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受着运河水带来的好处。那么,两千多年前,韩国为什么要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一条运河上呢?让秦国建立郑国渠,这是一个削弱秦国的计划。怎么变成了强秦的策略?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九曲荆河湾,冲出龙口,进入荆渠,灌溉良田难以计数,郑的地址刻骨铭心。歌谣中的龙口,就是《史记》年记载的禄口。据《史记》年记载,郑国渠取水正是从禄口,像一根长长的稻草,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河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口是泾河旁的中山脚下的峡谷口。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郑国渠已经湮灭,那么真实的郑国渠是什么样的呢?据《史记》年的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溉农田115万亩。年郑国渠的记录非常简单,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故事始于公元前256年的商鞅变法,这场变法为郑国渠的建设埋下了伏笔。秦国地广人稀,商鞅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商鞅重赏农战的政策使秦国迅速强大,他开始把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部函谷关后的要道,成为秦国东扩的障碍。当时,秦军作战勇猛,被视为虎狼之军。秦军使用的武器非常锋利。箭头表面经过铬盐处理,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刃口依然非常锋利。面对强秦的威胁,南朝鲜成了惊弓之鸟,南朝鲜的首都几经迁移。然而,这并不能避免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了对付,当时的统一战线政治家苏秦提出了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对此,秦国采取了魏国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其他诸侯国又打又拉。公元前307年,秦国终于夺取了令人垂涎的函谷关。此时大平原上的良田和物产开始接触秦军,当时离秦较近的魏比较强大。公元前293年,汉魏联合,在今天洛阳东南的伊阙地区与秦国作战。结果,杀死了24万韩魏联军,韩国及其最重要的盟友遭到了秦国的致命打击。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了冶铁手工业中心韩国中原重镇万。短短一年后,在的威胁下,南朝鲜被迫割让大片沃土给秦国。公元前266年,一位游客向国王求婚
公元前262年,攻占了韩国重镇王业,切断了太行山上党至新郑的道路,迫使韩投降。结果韩把上党献给了赵,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战争,40万赵军被秦活埋。公元前249年,韩国濒临崩溃。当时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据说强弓强弩都在朝鲜,天下的刀剑都在韩为。然而,在强秦的进攻下,南朝鲜真的被打败了,到处都是士兵的尸体,人们四处流亡。场面十分凄惨。面对强大的敌人,奄奄一息的汉惠王派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去劝说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救亡图存、危难求生的好办法。当时各国都没有常备军,人民都是军人。然而,要修建像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必须动用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这将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必然会影响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寻求暂时的和平。那时候思想和技术都很开明,有才能的人去国外做贡献,被重用是很常见的。出现了各国以水利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是巩固基础、培育都城、吞并六国的战略大计。当时秦国关中平原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所以韩国认为这个方案最有可能被接受。肩负拯救南朝鲜命运重任的郭征在咸阳宫会见了秦国统治者吕不韦,并提出了修运河的建议。当时,秦只有13岁,国家的重大政策实际上是由宰相主持的。吕不韦,一个商人,不是阿沁人,一直想做几件大事来显示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巩固他的政治地位。南朝鲜的提议与吕不韦渴望做出贡献不谋而合,吕不韦在那一年组织力量开始建设郑国渠。公元前246年,泾河成为当时中国最壮观的建筑工地。当时的建设者多达10万人,郑国泽成了这个大工程的总经理。专家认为,秦之所以在战乱不断的关键时刻修建这项工程,与关中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关中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而且是一个被自然灾害包围的安全之地。黄河从这里向东弯曲,与东部诸侯国隔断。其南、北、西三面有秦岭、岐山、龙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四封锁为国的说法。公元前316年,秦军占领四川盆地,成为除中外第二富庶之地。让都江堰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让秦看到水利对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当时秦军的主战场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粮食运输困难,因此增加关中的粮食产量至关重要。古代泾河、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但由于关中平原干旱频繁,良田无法得到充分开发。而郑提出用泾河水灌溉关中,正是秦国渴望已久的。郭征的引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使运河水由高向低流动。为了保证灌溉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交叉技术,堵塞了沿途的清峪河和诗雨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郑国渠巧妙地将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取之于水,用之于地,还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匠心独运。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完工,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秦国看穿了修运河是一个阴谋
秦权衡利弊,最后得出结论,兴修水利对于发展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可以抵消国力的消耗。因此,秦王收回了驱逐侨民的决定,郑国渠得以继续建设。公元前236年,郑国渠花了十年时间才建成。郑国渠尘埃落定。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南北呼应。如同两翼,东方六国都在它的阴影之下。秦国灭六国的时候到了。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据历史学家估计,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够秦国60万大军使用。公元前230年,秦军指向朝鲜。此时对于秦国来说,弱秦战略变成了强秦战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开,南朝鲜全军覆没。郑国渠建成十五年后,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郑国渠一直影响着中国最强大的汉唐王朝。由于郑国渠的灌溉和关中的物产丰富,繁荣的汉唐都城长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沧桑中,郑国渠消失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1985年冬,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终于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秦建明的研究发现,2000多年前郑国渠的第一个遗址是泾河漩口地区王湾村和尚然村之间一个叫老虎岭的地方。失踪了几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了水面。两千多年后,一项名为泾惠渠的新水利工程在离郑国渠遗址不远的地方修建起来。这条名为泾河的运河造福了关中的土地和人民。今天,关中平原有130多万亩良田,而这份恩宠的源头就是郑国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什么关羽也难过美人关?